词条 | 产业竞争力 |
释义 | 简介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原则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系统性,以及产业竞争力评价本身的目的性、实用性等特征,共同决定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及评价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产业竞争力评价中,这一原则体现在对产业竞争力概念认识的正确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等方面。 (2)可行性原则。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的设置要尽量建立在波特钻石理论基础上,又要考虑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数据必须有现实的可达到的收集渠道,同时指标体系要简繁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明确、易于操作。 (3)过程指标和状态指标相结合原则。过程指标是指那些反映产业竞争力提高过程的指标,而状态指标指那些反映产业竞争能力或竞争结果的指标。由于产业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只从静态角度对其进行考察是不全面的。而只从静态角度考察产业的发展规律,得到的评价结果又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在评价产业竞争力时,既要有反映当前产业竞争力状态的静态指标,也要有能反映产业竞争力变化趋势的动态指标。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产业竞争力是个相比较的概念,它是通过选择一定评价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要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产业竞争力,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指标体系的规模要适当,因为指标太少,虽然能够减少评价的工作量,但是难以综合反映评价对象的特征。指标太多,虽然有利于把握评价对象的特征,但是加大了评价的工作量,尤其是采用加性并和规则时,指标间的互补性会掩盖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性。根据重点和准确相结合、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过程指标和状态相结合的原则,从产业竞争力的构成出发,将指标体系设计如下,如下表所示。 显性指标 1.产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 隐性指标 直接原因指标 与生产率有关的 与市场营销有关 与企业组织管理 间接原因指标 生产要素类指标 1.申请专利技术项目及其估价 需求因素类指标 1.需求规模指标和需求增长速 相关产业因素 相关产业和供应商的工业产出 企业战略、结构 波特五力模型与产业竞争力波特教授认为,产业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和组织结构、政府、相关机会六个要素决定的。但从产业整体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产业是否有竞争力,主要是由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经济发展阶段、产业资源、产业政策和市场规模五个因素决定。 技术革命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技术革命决定了一个产业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兴衰,它不因一国一地的特殊情况而改变其总的演变趋势;一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这个国家那些产业存在比较优势,容易产生有竞争力的企业,那些产业的企业要想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条件还不具备;国家相关资源的余缺决定了有潜力成为有竞争力产业的发展顺序和发展路径;产业政策能够影响、促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某个产业有竞争力或丧失竞争力;而市场规模则决定了这个产业的最终竞争潜力。这五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