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产后腹痛
释义

产后腹痛,是妇女下腹部的盆腔内器官较多,出现异常时,容易引起产后腹痛,包括腹痛和小腹痛,以小腹部疼痛最为常见。

疾病简介

产后腹痛,是妇女下腹部的盆腔内器官较多,出现异常时,容易引起产后腹痛。一般说来,引起女性下腹部疼痛的原因,可以分为月经周期相关引起的疼痛和非月经周期引起的下腹疼痛。初产妇因子宫纤维较为紧密,子宫收缩不甚强烈,易复原,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疼痛不明显。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子宫肌纤维多次牵拉,复原较难,疼痛时间相对延长,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产后腹痛包括腹痛和小腹痛,以小腹部疼痛最为常见。大多由于血瘀,气血虚 ,或感受风寒所致。以产后瘀血凝滞(或风冷挟瘀血)为主的名“儿 枕痛”,小腹部可摸到硬块,有明显压痛,常兼见恶露不畅或不下, 胸腹胀满,脉多弦濇有力,有偏寒、偏热的不同。气血虚的每易外感 风寒,多见腹痛喜热按,往往摸不到硬块,头昏目眩,体倦畏冷,甚 则心悸、气短、舌质淡,脉虚细或弦濇;如挟瘀血,则少腹硬痛,舌 质多紫黯;兼气滞的则有胸闷腹胀、大便溏薄等症。

产后小腹部疼痛为主者,称产后腹痛。以新产妇多见。是指产后子宫收缩时引起的收缩痛,又称“产后痛”、“宫缩痛”。轻者不需治疗,腹痛可逐渐消失。

中医将产后腹痛归人“产后腹中疗痛”、“儿枕痛”范畴。病因为产后气血运行不畅,瘀滞不通则痛。可由于产后伤血,百脉空虚,血少气弱,推行无力,以致血流不畅而瘀滞;也可由于产后虚弱,寒邪乘虚而入,血为寒凝,瘀血内停,不通则痛而致。

产后腹痛可因血虚体质,或产时失血过多,冲任空虚,胞脉失养,或气血虚弱,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迟滞而痛;亦可因产后起居不慎,寒邪乘虚而入,或饮食生冷,血为寒凝,或产后情怀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产后恶露排泄不畅而致。

【辨证】血虚失养。

【治法】温中养血。

【方名】术归桂草汤。

【组成】白术15克,当归15克,肉桂1.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辩证论》卷十二。

病因病理

产后腹痛的原因是由于子宫收缩所致,子宫收缩时,引起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以产妇感到腹痛。当子宫收缩停止时,血液流通,血管畅通,组织有血氧供给,神经纤维解除挤压,疼痛消失,这个过程一般在1—2天内完成。

初产妇因子宫纤维较为紧密,子宫收缩不甚强烈,易复原,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疼痛不明显。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子宫肌纤维多次牵拉,复原较难,疼痛时间相对延长,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

产后腹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疼痛时间超过一周,并为连续性腹痛,或伴有恶露量多、色暗红、多血块、有秽臭气味,多属于盆腔有炎症,应请医生检查治疗。

产后腹痛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迟滞而痛,有虚实之分。虚者以血虚多见,由于产后失血,冲任空虚,胞宫失养,气血运行无力,而使血流运行迟缓,滞而腹痛;实者以血瘀为主,可因肝郁气滞或受寒而致瘀血停滞胞宫,不通则痛。

辩证分析

产后腹痛的发生,主要是血虚胞脉失养,气弱不行,或血瘀,胞脉受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腹痛。

产后腹痛,首辨虚实。血有留瘀而痛者,实痛也;无血而痛者,虚痛也。一般可以痛的性质和恶露的色、质、量辨其虚实。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虚者补而充之,实者行而通之。

疾病分类

月经疼痛

月经疼痛是一种临床表现,而不是独立疾病,所以没有包治月经不调的药物,也无专门技术,只有找到致病原因,对因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不确诊就滥用激素,人工周期和中医“调理”,只能是起到暂时“效果”,停药复发不说,有的还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致癌。

非月经周期疼痛

子宫病变造成的月经疼痛,例如子宫肌腺症、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按照程度的轻重给予不同方式的治疗。

临床症状

产妇分娩后下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产科常见病证。又称儿枕痛。多因产时失血过多或受寒,或产后触犯生冷、寒凝血瘀而致。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产后腹痛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宋代《妇人良方大全》指出此病可因外感内伤,或瘀血壅滞而致,并称产后瘀阻腹痛为儿枕痛。明代《景岳全书》强调此病的辨证应分虚实。清代《傅青主女科》主张用生化汤加减治之。

产后腹痛可因血虚体质,或产时失血过多,冲任空虚,胞脉失养,或气血虚弱,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迟滞而痛;亦可因产后起居不慎,寒邪乘虚而入,或饮食生冷,血为寒凝,或产后情怀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产后恶露排泄不畅而致。

产后腹痛的常见证型有:气血虚弱。证见产后小腹疼痛,喜暖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兼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补血,方用圣愈汤加减。血瘀阻滞。证见产后小腹疼痛,拒按,腹部有明显冷感,得热则减,恶露量少、色紫黯、夹血块,胸胁胀痛,四肢不温,面色青白,舌质紫黯、苔薄白,脉沉紧。治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方用生化汤加减。

诊断鉴别

分娩后下腹疼痛,称作“产后腹痛”,古称“儿枕痛”。有的人腹部疼痛剧烈,而且拒绝触按、按之有结块、恶露不肯下,此是瘀血阻在子宫引起;有的人疼痛夹冷感,得热痛感减轻、恶露量少、色紫、有块,此是寒气入宫、气血阻塞所致。

产后腹痛病大多是瘀和寒引起,但也有失血过多子宫失于滋养而表现隐痛空空、恶露色淡的,此当以补养法治疗。分娩时防止产后出血,产后勿食生冷,注意保暖,情志要舒畅,在产后即服3~5剂生化汤,可以减少或预防此病的发生。如果腹痛剧烈并伴有其他兼证,如发热、腹泻,或有症瘕病史者等,应注意是否有其他病变。

诊断要点:

产后出现下腹阵发性疼痛,难以忍受。或腹部绵绵,持续不解。不伴寒热等症者,可诊断为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应与伤食腹痛及感染邪毒所致的腹痛相鉴别。前者有伤食史,痛在胃脘,有大便异常;

辩证疗法

血虚型

证见:产后小腹隐痛或绵绵作痛,持续不解。恶露量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忡,大便干结,胃纳欠佳。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

方药:

主方肠宁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阿胶15克(烊化),麦冬15克,党参20克,山药20克,甘草6克,续断15克,肉桂5克(煽服),白芍20克。水煎服。

傅青主指出:“血虚之疼,必须用补血之药;而补血之味,多是润滑之品,恐与大肠不无相碍。然产后血虚,肠多干燥,润滑正相宜也,何碍之有?”此方补气补血,“气血既生,不必止痛而痛自止也”。

血瘀型

证见:产后小腹刺痛或胀痛拒按,阵发性发作。恶露量多少不一,色黯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胸胁胀痛,四肢不温。舌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散寒止痛。

方药:

1、主方生化汤(傅山)加减

处方:当归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炙甘草6克,炮姜10克,益母草30克,丹参15克,香附子12克。水煎服。

如胀较痛明显者,加枳壳、白芍,以和血行滞。如兼乳汁缺乏者,加黄精、王不留行、炮穿山甲、何首乌、北黄芪,以补气血通乳汁。

2、单方验方香附APC合剂 香附子3克(研末),APC1片,开水冲服。

中医疗法

证型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迟滞而痛。临床表现为血虚和血瘀两种证型。

(1)血虚型,症见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耳鸣,便燥,舌质淡红、苔薄,脉虚细。治宜补血益气。

(2)血瘀型,症见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或得热症稍减,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有块,或胸胁胀痛,面色青白,四肢不温,舌质黯、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涩。治宜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方剂

方1 肉桂红糖煎

组成:桂皮6克,红糖12克。

用法:上二味水煎服,每日服3次,连续服5天。

功效:补血益气,祛寒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属血虚型,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揉,手足不温,恶露量少,色淡。

附注:现代报道,肉桂有中枢性及末稍性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且肉桂所含桂皮油,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

方2 赤豆南瓜散

组成:赤小豆100克,生姜30克,南瓜200克。

用法:上三味共焙干,研成细末,每日服3次,每次服30克,

功效:补血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属血虚型,产后小腹隐隐冷痛,喜揉,面色浩白,头晕耳鸣,恶露量少色淡。

方3 赤豆鲤鱼

组成:赤小豆50克,活鲤鱼1条(约500克),陈皮5克,黄花5克,调料适量。

用法:将活鲤鱼剖腹洗净,把赤小豆、陈皮、黄花以及调料全都塞人鲤鱼腹内,灌入鸡汤,上笼旺火蒸1小时,出笼。

功效:补血理气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属血虚型,产后小腹隐隐胀痛,喜揉,面色不华,头晕耳鸣。

方4 山楂酒茶

组成:山楂肉15克,红糖50克,黄酒50毫升。

用法:上三味加水煎服,每日服3次,连服1周。

功效:活血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属血瘀型,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恶露不畅,紫黯有块,面色青白,舌质黯、苔白滑,脉沉紧。

方5 山楂米汁饮

组成:山楂100个(打碎),小米500克,红糖150克。

用法:先将小米水煎,取浓汁,以米汁煎山楂,熟后人红糖服食,每日1剂。

功效:活血定痛。

主治:产后腹痛,属血瘀型,小腹疼痛,得热则舒,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有块。舌质黯有瘀点,脉涩。

方6 羊肉羹

组成:羊肉100克,生姜3片,面粉150克,调料适量。

用法:羊肉用开水洗净,去膻味,切片,与姜、葱同放人锅内,加水适量,放人食盐拌匀,煲2~3小时。从汤中捞出生姜,留羊肉片,继续煮滚,加水面粉搅拌即可。

功效:补血虚,温脾胃,止疼痛。

主治:产后腹痛,属血虚型,产后小腹隐隐冷痛,得热好转,喜揉按,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沉紧。

自疗方法

成药自疗法

(1)失笑散,每次9-15克,每日2次。温水吞服。用于瘀血阻于子宫者。

(2)益母草膏(冲剂),每次30克(1-2袋),开水冲服。用于瘀血阻于子宫者。

(4)乌鸡白凤丸,每次1粒,每日2次。用于体弱血虚小腹隐痛空空者。

验方自疗法

(1)向日葵盘1只、红糖30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2)米酒500克、红花10克,煎汁至250克。分2次服。

(3)当归12克、桃仁12克、甘草5克、川芎15克、炮姜5克、香附12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饮食自疗法

(1)生姜30克、当归60克、肥羊肉120克,先将前两味药水煎过滤取汁,再用其药汁炖羊肉,每早空腹食之(用量酌定)。产妇分娩以后,若腹痛过期仍不消失,则称之为产后腹痛。

(2)干姜粉1.5克、红糖25克,开水冲服,连服数次。本方主治产后腹痛,即儿枕痛。具有温中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效。

(3)陈生姜250克、熟地500克,同炒为末,每服10克,温酒调下。生姜温经散寒,熟地滋阴养血,妇女产后因瘀血及失血过多而致腹痛者均可用之。

(4)生山楂30-60克、生姜3片、红糖30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5)猪肉少量、益母草30克,煮熟后加黄酒少量。喝汤吃肉。

(6)羊肉250克、当归15克、生姜15克,炖食。

外治自疗法

(1)生姜30克(切细)、盐15克、麦皮100克,炒热布包敷于腹痛部。

(2)延胡30克、炮姜、附子、肉桂各15克,艾叶12克,煎汤10分钟后,多层布料浸汤汁敷于腹部,冷却换之。每次30分钟。

(3)风寒砂(坎离砂),炒热敷于腹痛部,每日2次。

(4)宁麻根120克,切细,用酒炒热,布包敷于腹痛部。每日2次,用于有瘀块者。

(5)腹部每日按揉数次,轻重自己掌握,一则可以帮助胃肠消化排气,二则有利于子宫复旧、及时排清恶露。

注意事项

(1)如果腹痛较重并伴见高热(39℃以上),恶露秽臭色暗的,不宜自疗,应速送医院诊治。

(2)饮食宜清淡,少吃生冷食物。山芋、黄豆、蚕豆、豌豆、零食、牛奶、白糖等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也以少食为宜。

(3)保持大便畅通,便质以偏烂为宜。

(4)产妇不要卧床不动,应及早起床活动,并按照体力渐渐增加活动量。

(5)禁止房事。

避免误诊

腹痛时忌滥服西药四环素等抗生素以及去痛、安乃近等止痛药片。一则无助于恢复子宫排出恶露瘀血,二则会通过乳汁给婴儿带来不良反应。产后忌失于保暖,以至寒气入子宫。

疾病预防

1、新产后腹痛是产后的自然现象,因为胎儿、胎盘娩出后,空虚增大的子宫,通过逐渐缩复而恢复至妊娠前大小,子宫缩复时宫内血流暂时阻止,可出现腹痛,但这种腹痛较轻,可以耐受,不需治疗。如果腹痛较剧可按中医辨证治疗。

2、临产时注意保暖,防止因受寒而致腹痛。

3、临产及产后要预防出血而致的产后腹痛。

相关资料

肛肠疾病的腹痛主要是由大肠、包括阑尾、结肠、直肠各部位出现的病变所引起。这些疾病包括炎症、肿瘤、溃疡、穿孔、梗阻、肠扭转等。

根据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急性腹痛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症状重,称之为急腹症。肛肠疾病中如阑尾炎、乙状结肠扭转、结肠憩室穿孔、肠套叠等都属于此类。有些疾病发病常常由较轻的腹痛渐变为较重的腹痛,因此临床上容易被忽略,延误诊断。

大肠癌、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粘连性肠梗阻等慢性腹痛合并急腹症或引起肠穿孔时,应尽快手术。

由痛疼部位看,肛肠外科病引起的腹痛主要在下腹部,肠道炎症明显的时候,常会波及到邻近的腹壁肌肉,引起局部的触痛和肌紧张,由于神经分布的关系,大肠的炎症可引起反射性腹痛。如克隆氏病、阑尾炎、回盲部套叠、阿米巴痢疾等,常引起右下腹痛。乙状结肠溃疡性结肠炎可出现左下腹痛。直肠的病变常常有下坠感和腰骶部的痛疼。左右季肋部的痛疼多与结肠功能紊乱或过敏性大肠症候群有关。凡是因肿瘤、狭窄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梗阻,在腹部的相应部位都会出现痛疼。

由腹痛的性质看,出现阵发性腹痛多为肠梗阻或肠痉挛。持续性钝痛多见于局部感染,如阑尾脓肿。如果腹痛患者喜温喜按,一般多为肠粘连造成的不全梗阻或肠痉挛。反之,拒按并伴有发热者,常为腹膜炎或阑尾炎。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常常提示肠穿孔、肠狭窄或肠系膜血栓形成。

肛肠手术后,由于肠功能减退,或肛管排气不通畅,常出现腹胀,并伴有游走性腹痛。经肛管排气后,痛疼立即缓解消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0: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