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开天辟地史 |
释义 | 基本信息主编:林辰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全2册 16开精装 定价1500元 书刊号:ISBN 7-5313-2921-2 内容简介(一)《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古代史书,可惜,被孔子删掉了唐尧以前的远古史。 孔子腰斩了中国的古代史,但洪荒之迹并未因此而消逝,《尚书》之外的先秦古籍仍在,中华大地上的史迹和传说仍在。所以,自孔子以后,针对着孔子的腰斩远古史,天皇地皇人皇说、九皇六十四氏说、封禅七十家说等,种种远古传说史,在战国时期,百家之言杂出。如《周礼?春官》:“掌三皇五帝之书”。又如《庄子》,明确指出:“燧人伏羲始为天下”、“人皇最先”。《吕氏春秋》:“上称三皇五帝之业”。由此,对中华民族远古洪荒史的认识,便分成为三大派:一派是坚执孔子的“尧以来”,不承认唐尧以前的远古洪荒史;另一派则是坚信尧以前有着很多帝王世系的远古史,并且明确表示反对孔子滥删《尚书》,如韩婴说“自古封禅者万有馀家,仲尼观之不能尽识”(《韩诗外传》),所以他就武断地把尧以前的远古史一笔钩销了;另一派,未必反孔,但取折衷,如司马迁的始于黄帝说和以司马贞为代表的始于包牺氏说,他们既不赞成孔子的断限,也怀疑流传着的洪荒史之渺茫。这坚信派和折衷派互为表里,拾逸补阙,代代相继,为研究和梳理中华民族远古洪荒史,不断地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战国之后,首先是司马迁,他面对着被孔子删过的“《尚书》独载尧以来”和“百家言黄帝,时时见于他说”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亲自考察史迹,恭身访问传说,证实了“他说”“其所表见皆不虚”(五帝本纪赞),终于突破了孔子的成见,撰著《史记》时在尧以前增加了黄帝、颛琐、帝喾三代帝纪。虽然洪荒之迹仍被《史记》遗弃了很多,但比孔子还是进了一步。尤其是司马迁尊重“他说”的史学家的风范,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尽管司马迁并没有拘泥于孔子的腰斩,但后世的史学家们仍以《史记》“述五帝而弃三皇”为缺陷。如后汉大科学有张衡就认为“史迁独载五帝不记三皇”是失误。唐人司马贞、宋人刘恕等也都批评《史记》“宜应上自开辟,下迄当代”;“包牺、神农缺漏不录”使后世“莫知适从”。所以,《史记》刚问世不久,后汉和魏晋时期的史学家们便广搜古事,稽验史迹,纷纷补遗,突破了《史记》的上限。如班固等人的《白虎通义》、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徐整的《三五历纪》、项峻的《始学篇》等等,对于远古史都有新的构建。至隋唐时期,中华民族远古洪荒史的轮廓不仅已经勾绘出来,而且被广泛地认同了。如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等人的《初学记》,这两部官修类书,汇集了唐以前历代史学家的古史研究成果。稍后,司马贞采众说而作《补史记》—虽然在黄帝之前只补入了包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并名之为“三皇本纪”,但他又附录出“三皇”的另一说(天皇、地皇、人皇事略及十纪述例)。既肯定了洪荒史的存在,又对后世的补缺,寄以深切的期待。 至宋代,首先是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得力助手刘恕,由于司马光以“经不可续”的尊孔态度编撰《资治通鉴》,不涉远古史,刘恕便撰写了“包牺以来”至周威烈王之前的《通鉴外纪》。虽然仍袭司马贞的旧说,但述史更详明了。所以司马光对刘恕其人其书,交口称赞。 稍后便是宋人罗泌所著的《路史》。再后则是明人陈士元辑的《荒史》—至此,自盘古氏开天辟地以来的中华民族远古洪荒史,由于代代相继的发掘、梳理,终于得以完整地传世了。(二)《路史》和《荒史》之述中华民族远古史,详略不同。前者详,且多引《易》、《礼》、《乐》之书乃至谶讳之言,宏篇巨帙;后者简,主述开辟帝纪,提纲挈领。两书虽然观点稍异,但上起盘古氏开天辟地,下迄黄帝之世的远古十二本纪,清晰明白。刘恕和陈士元,广搜博采,条分缕析,辑逸梳理,或先秦典籍,或汉魏著作,从百余种图书里辑得的史料,笔笔有据,且一一注明来源出处。这两部书,不仅清晰而完整地钩绘出从传说史到信史的史迹,而且为后世研究远古史提供了资料索引。 (三)我们把《路史》和《荒史》两部完整而系统的研究远古洪荒史之书合编为一书,并取名《开天辟地史》,目的十分明确:积极倡导对中华民族远古史的研究—首先是研究,近百年来的史学界,不仅疏于研究洪荒史,而且研究洪荒史的学者也寥若晨星。这就更需要研究。其次是传播,通过科学的研究,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远古洪荒史,也是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然,在这些书中也不无“恍惚无稽”的内容,尤其是所征引的谶纬之书及所采的道家之言,正如《四库全书》编者对《路史》的批评:难免宗教依托之说。但《路史》以大量的篇幅运用谱牒学以反证远古帝王之世系,不仅增强了可信度,而且在史书编撰上也独出心裁。荒诞与虚谬是存在的,而清人崔述和近人顾颉刚,据此而全盘否定,也未免失于偏颇。信史诚可贵,传说史也不可弃,泼洗孩子的脏水,不能连孩子一起泼掉。在云南发现的一百七十万年前元谋人遗址中有炭屑,在山西芮城发现了一百八十万年前被火烧过的兽骨,据此来考稽《路史》和《荒史》所述的远古洪荒史,如燧人氏等帝纪,绝非空穴来风;只不过所谓之帝纪并非具体某人某氏,而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代称,岂可矢口否定,全视之为荒唐无稽。所以,有理由相信,运用近现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理论去研究中华民族的远古洪荒史,定会诞生新的更加科学而完善的远古史著作—这也是新世纪史学家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四)为了突出《开天辟地史》的编书宗旨,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影印古籍的旧例。这,表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其一是有选择—选择的重点是突出黄帝以前的帝王本纪。如《艺文类聚》帝王部,前两卷总论帝王,删而不取;第三卷自天皇氏至黄帝轩辕氏,我们影印时删了黄帝轩辕氏以后诸条,意在从纲目上与《史记》接轨—使中华民族的传说史和信史对接。司马迁的“五帝本纪”我们只取其赞语,以展现这位史学大师对“他说”的兼容。 其二是分主次—全书分序编、正编和附编三部分。这种编辑方式,体现着本书编者对研究远古史的思路:序编,记述历代史学家为追述被斩断了的远古史而代代相继的研究足迹;正编,是本书的主体,是历代编撰开天辟地史的集成;附编是参考资料。本书之编,意在补司马迁《史记》之缺遗,但肯定司马迁在补正孔子删书之失这方面的功绩。 其三是不墨守“有宋元版就不用明清版”的影印陈规。我们认为,最早的版本,不就是最好的版本。如《路史》,晚明的“前后纪本”经过名家校订,就优于初刻的前纪、后纪、国名、馀论、发挥“五部本”。尤其是各种注本,应当利用清人乾嘉学派的成果。如《通鉴外纪》,清嘉庆十九年胡克家的注补本,其学术价值就高于现存的宋本和明本。 (五)原书都是传统版式,正文大字,小字双行注。注文量大,利于解句,不便于通读。故于每卷之前,附以简体字点校之原文。点校与影印合刊,是本书的另一特点。 点校文只出原著本文,不出注释文。一般刊刻之误,于点校文中迳改,择其要者注于当行书眉。少量难以识认且字书亦无的字,依原书拼排。其谐音借字,一般不改。用简体字容易发生歧意时,仍用繁体字,如“後”与“后”、“馀”与“余”之例。校点文用“後”、“馀”。原书所引用的古籍,有的已经遗失,无法核校,难以点断的句子,因有影印原书可供核对,不强断。 点校文依原书,字、词、人名、地名不作统一处理,如庖牺、包牺、伏牺、宓牺、虙牺之例,一仍其旧。标点符号以句、逗为主,少量用冒号、分号、问号及隔点。书名号用~~~~~~,引号用单引(「」)。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