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岔科镇 |
释义 | 岔科镇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东部, 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136米,最低海拔1227米,境内河流属南盘江水系,属于冲沟半山区亚热带气候。东邻盘江乡;西接利民乡;南接南庄镇;北与开远市接壤。 简介岔科镇位于建水县东部,东与开远市接壤,南接面甸镇,西连南庄镇、李浩寨乡,北邻利民乡、盘江乡。地处东经102°53′-103°9′之间,北纬23°46′-23°54′之间,镇人民政府驻地岔科街子村,距县城4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公里。全镇辖岔科、白云、阻塘子、二龙、白土、阿朋、庄寨、长田、初达九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镇6058户23967人,农村户数5971户,农业人口23381人;镇区213户937人,人口密度8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率3.31%,计划生育率为98.41%,主要民族有汉族、彝族、苗族。 全镇属于冲沟半山区亚热带气候,平均气温18.5o8C,年平均降雨820毫米,平均降雨90天,年平均日照2750小时,最大风速22米/秒。岔科属冲沟半山区,全镇最高点为一碗水坡头,海拔2136米,最低点上初达,海拔1227米,高低相差909米。镇内河流均属南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红泥田河和岔科大河。年平均流量0.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8立方米/秒,旱季无水。岔科河发源于白云村委会白茨达村,东流至盘江乡辽远村委会汇入南盘江,长40公里,集水面积283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5立方米/秒,其中王凤庄至白打坎一段为季节性枯水河。自然灾害频繁,矿藏资源贫乏,动植物品种繁多,主要野生动物有麂子、穿山甲、野猪、野鸡,猫头膺等,出产鸡棕等野生菌,水资源年平均流量为0.46亿立方米。 人口信息总人口 24481 男 12749 女 11732 家庭户户数 6246 家庭户总人口(总) 23742 家庭户男 12269 家庭户女 11473 0-14岁(总) 6373 0-14岁男 3266 0-14岁女 3107 15-64岁(总) 16393 15-64岁男 8714 15-64岁女 7679 65岁及以上(总) 1715 65岁及以上男 769 65岁及以上女 94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3722 教育状况岔科镇共有完全中学1所,完小9所,高小点9所,办学点40个,幼儿园1所。2006年,小学教育有教学班81个,在校学生2396人,教职工214人(含顶编代课14人);学前班班额34个,在校儿童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中学有教学班16个,学生860人 ,教职工 63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学历达标率96.36%,有高职11人,中职25人,县级骨干教师1人。 2006年末,全镇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8627平方米,其中框架结构 2623平方米,砖混结构6045平方米,砖木结构7591平方米,土木结构 2368平方米。岔科镇中学占地1734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842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备,校园规划布局合理。生均校舍面积9.12平方米,生均占有图书9.42册,有完中Ⅱ类和初中A类实验设备各1套,标准理化生实验室成套设备1套,有多媒体报告厅1个、电脑教室1个、远程教育系统1套、德育室1个、音乐室1个、美术室1个,音体美器材满足教学需要。 历史沿革岔科镇原名叫“永宁乡”,1934年,把永宁乡改为“永宁区”。排为建水县“第六区”。1984年,重新改为“岔科区”。1987年,改为“岔科乡”。1998年,改为“岔科镇”。 经济与社会发展建国初期,岔科镇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全镇紧紧围绕“近抓烟、远抓林,多轮驱动,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大力培植烤烟支柱产业,着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生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2002年,全镇粮食总产量为10593吨,人均有粮442公斤;烤烟3万担,实现税收383万元,上等烟比例为79.2%,单价为12.83元/公斤;年末生猪存栏18002头,出栏18960头,出栏率为101%;全镇农村经济总收5887万元,工业产值95万元,农业总产值现价6913万元(不变价2642万元),人均纯收入1572元,财政收入431万元、财政支出560万元。 至2002年建沼气400多口,沼气示范村3个,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5000亩,绿色扶贫工程1000亩,云南松样板林300亩,全年共育苗40万株。现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5座,坝塘35个,库容46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700亩,水利化程度逐步提高。2002年止共解决岔科总人口85%的人畜饮水,自来水普及率100%,人蓄饮水工程7件(其中解决白云、阻塘子两个村委会3000多人的饮水问题)。 2002年有中学1所,教学班18个,教职工63人;小学39所(其中包括九所完小,30所村小),教学班88个,教职工136人。在校生311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9%,校点危房改造1834平方米。 有卫生院1所,病床20张,医务人员13人;村卫生所9个,镇村医生16人,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37座,27个自然村架通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70%,有文化站1个。 基础建设1、公路建设 岔科镇共有公路主干道3条,其中:1996年铺筑了岔科镇到南庄羊街的水泥路面,全长45公里,连接了建水城;2004年铺建了岔科镇至开远小龙潭镇的柏油路面,全长30公里,实现了与邻县的连接;现在正在建设中的岔盘公路,全长35公里,预计12月底完工。公路线的开通,拖拉机、汽车等机械代替了人挑马驮,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力。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证实了“人要富,先修路”的说法。现在,摩托车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汽车逐年增多,客车来往数十次。公路上的车辆来往甚多。 2、农田水利建设 从1978年到2003年。这一时期是采取群众集资,上级补助为辅的方法,维修大跃进期间兴建起来的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其中东风水库投资2500万元。蓄水量达336万立方米。此期间开始使用镀锌管在部分村寨安装自来水工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在全镇87个自然村中就有82个安装了自来水管,20000多人及14000多头牲口吃上了自来水。 2004年以后的计划。以东风水库为水源,安装大型钢管工程,通往白云、阻塘子、二龙、岔科、白土五个村委会20多个自然村,使东风水库充分显示其效益。另外兴建了小水窖900多口。为使农业生产按时进行,这些水利设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电力能源建设 电是人们生产、生活、照明的动力。2000年,上级拨款投资400多万元进行电网改造。建了变电站,改由小龙潭电厂供电,架设了3.5万伏的输电线。电力更加充足,管理 岔科镇电力设施 更加完善。电力的输通给岔科镇带来了巨大变化。农业加工机器随之购入,结束了人工踩碓、磨面、扯水的历史,减轻了人力,提高了功效。电视音响设备也随之进入千家万户。4、公路建设 2002年,全镇公路里程99公里。其中县乡公路(建水岔科)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长22公里,总投资748万元,于1997年7月19日建成通车。岔盘公路于2002年已全线通车。全镇通公路的村委会为9个,通汽车的村小组134个;通电的村委会9个,村小组136个,建立变电站1座,解决木厂的通电问题。1997年10月开通程控电话,2001年12月开通900兆移动电话,共安装551部。 特色产业1、香米粑粑 岔科镇香米粑粑在建水县城很出名,只要认准是岔科做的就蜂涌抢购。要制好粑粑,很有讲究,一是香米必须是高脚真香米。二是必须用木礁踩。这样做成的粑粑味浓香,光滑细腻,筋骨好,口感好。如果不按上述程序和要求做成的粑粑就大大逊色,尤其是现代机器碾成的就更谈不上美名了。现在很少用木礁踩,都是用机器制作,省时又快捷。 2、烟丝 也许是土壤的特殊关系,岔科栽种出的烤烟特别香,色 又好,远近闻名,大量销往红河、元阳、绿春等地。还有通海、江川、东山一带等大烟区地方的人,爱吸烟的,都不吸本地烟,要买岔科烟。建水城中卖烟丝的小商人也把岔科烟的售价抬得很高。 3、大枣 岔科梨枣于1998年从外省引进栽种,主产于二龙村、双见峰村、小河边村、阿朋村等村寨。有梨枣、小红枣(主要在阿朋村)等品种。七、八月份成熟,个头较大,吃起来清脆可口、甘甜清香,每到成熟期,收购商蜂拥而至,纷纷抢购,价格每斤在3至4元,小红枣比大青枣的价格要稍高一些。枣果鲜食风味佳美,含糖量19—44%,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矿物质,每100克果风含有VC高达380—662毫克,是山楂的6—8倍,苹果的70—132倍,具有治泻痢、调营卫、贫血、心悸等功效。 生态建设岔科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护林防火工作,大力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2007年完成义务植树24万株,碳汇项目2187亩,经济林1000亩;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步伐,全年完成沼气池建设259口;森林火灾防控措施有效,森林火灾控制指标为3‰,查处违法人员21人次,共设7名护林员管护5083亩;完成林改3000多宗地,面积10万多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