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卡夫卡小说精选
释义

图书信息

作 者:卡夫卡,张荣昌,叶廷芳 著

出 版 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801735911

出版时间:2007-03-01

版 次:1

页 数:507

装 帧:平装

开 本:32开

内容简介

《卡夫卡小说精选(彩色插图本)》作者卡夫卡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奠基者之一,被荒诞派、新小说派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奉为鼻祖。卡夫卡的小说发表后曾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和评论界热烈争论,因表现“现代人的困惑”的主题而在西方社会中掀起了“卡夫卡热”。美国著名诗人奥登评论说:“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完全可以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等相提并论。”卡夫卡独辟蹊径的创作广泛地影响了当代各国文学。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将卡夫卡和塞万提斯并称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两位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读完《变形记》后称卡夫卡让他发现了“文学还存在着多种别的可能性”。中国先锋派代表作家余华、格非、残雪等人的创作亦深受卡夫卡的影响。

作者简介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犹太商人。卡夫卡曾攻读文学,后改学法律。先后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和工人保险所,因肺病辞职。后埋头写作。曾两度订婚,却因健康关系一直未婚。1924年死于肺病。卡夫卡最杰出的作品当数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短篇小说《变形记》,这些作品的主题、风格对后来的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凭借这些作品,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目录

城堡

一 到达

二 巴纳巴斯

三 弗丽达

四 第一次和老板娘谈话

五 在村长那儿

六 第二次和老板娘谈话

七 教师

八 等候克拉姆

九 反对讯问的斗争

十 在街上

十一 在学校里

十二 助手

十三 汉斯

十四 弗丽达的责备

十五 在阿玛莉娅那儿

十六

十七 阿玛莉娅的秘密

十八 阿玛莉娅受罚

十九 四处求情

二十 奥尔嘉的计划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判决

变形记

司炉

在流刑营

在法的门前

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年纪的单身汉

猎人格拉胡斯

豺与阿拉伯人

铁桶骑士

万里长城建造时

十一个儿子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乡村医生

饥饿艺术家

懂音乐的狗

夫妇

地洞

女歌手约瑟芬或鼠众

中国人来访

巷战

普罗米修斯

一道圣旨

小伯爵的课外课

驯蛇

招魂会议

无言的哀求

信号

绿龙的造访

猫与鼠的对话

K的愣劲

统治的魔力

考官

爱的险境

士兵的权力

准新郎与饿狼

马戏场里的出水芙蓉

驯人的动物

切不开的面包

坑道下的家庭

歌声的诱惑

误入荆棘丛

少女的羞涩

新灯

在阁楼上

在墓穴里做客

棺材

建城

难念的家经

包厢里的奇遇

夜行船的惊讶

世界冠军

巩固

室内滂沱

女人的力量

本性使然

教堂里的“紫貂”

恐惧

前言

卡夫卡的作品最初来到我国的时候是以“内部”的方式“偷越国境”的。那时只有作家才有资格买到它。由于它的“颓废派”身份,多数人即使买了它,也不敢接近它:有的是怕“中毒”,有的是看不懂,或不习惯。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算是较早接触到卡夫卡的一个,而且还偶尔买到他的几本书,读了很是震动,觉得此公非同凡响。但除了个别老师和知己,也不敢声张。因此那时候即使在我国作家群中也未引起什么反响。

直到改革开放之初,随着他的代表作《变形记》加上一篇为其正名的文章在《世界文学》公开发表(1979年第1期),卡夫卡的名字及其作品才不胫而走。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报刊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随笔、箴言、书信、日记等)以及研究、评论他的著作与文章。至1996年十卷本(后压缩为九卷本)的《卡夫卡全集》也已在我国翻译出版。至此,我以为,卡夫卡著作在我国的出版工作可以告一个段落了!然而不,近十年来这一势头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强劲了!各种卡夫卡作品的版本或译本层出不穷,每年都有数家出版社向笔者约译或约编。同时,笔者有时在德语国家的大学图书馆里也发现,卡夫卡作品的借阅率仍然是很高的。这一情况说明,所谓“卡夫卡热”这一现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依然方兴未艾。这就需要考察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

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创作的成熟时期(1912—1924),正值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表现主义运动方兴未艾之时(1910—1924)。德国(准确地说德语国家,包括奥地利和瑞J:德语区)的表现主义运动既是一次思想反抗运动,也是一次美学变革运动,对20世纪的德语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就美学变革而言,这场运动深刻地经历了“反传统”的过程。它剧烈地颠覆了在欧洲长期居主导地位的“模仿论”美学,而代之以“表现论”美学,即把艺术创作习惯于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转向对主观世界的表现;从强调外部的真实,转向内在的真实。这股审美视觉“向内转”思潮对卡夫卡的创作起了决定性作用。从他对这场运动的态度说,他是积极参加了的。这场运动的一位重要作家、活动家,也是领袖人物弗兰茨?韦尔弗也生活在布拉格,卡夫卡与之保持频繁来往,两人经常讨论文学中的问题,因而成了要好的朋友。表现主义最为推崇的两位思想家——尼采和弗洛伊德,也引起卡夫卡的关注,尤其是尼采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对卡夫卡起过重要影响,有人甚至把尼采看作卡夫卡的“精神祖先”。再从卡夫卡的创作看,也留有表现主义的许多特征。诸如表现主义所强调的内在真实,所追求的梦幻世界,所爱好的怪诞风格,所崇尚的强烈感情,所习用的酷烈画面等等,都在卡夫卡作品中烙下鲜明的印记。不了解表现主义的美学特征及其与卡夫卡创作的关系,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

然而假如单纯地把卡夫卡看作表现主义作家,那也会产生误差。正如德语现代文学另一位滥觞于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伟大戏剧家布莱希特许多地方超越了表现主义一样,卡夫卡也不是任何一个“主义”所概括得了的。事实上后来的超现实主义诗歌、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等流派都向它攀亲结缘,说明卡夫卡与20世纪的西方文学的关系,一如毕加索与20世纪的西方美术然。要探悉这一现象的奥秘,最根本的一点是看他的创作态度。他不是把文学创作看作单纯的审美游戏,而是表达自我的手段。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卡夫卡凭着他那圣灵般的智力,分明洞察到人类存在的危机。即那日甚’一日的“异化”趋势,他急欲向世界敲起警钟,对人类生存状态及其合理性提出质疑。因此直到晚年他还在日记里写道: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文学途径“将世界重新审察一遍”。无怪乎他于1922年写的《城堡》第一稿是这样开头的:主人公急急忙忙要求旅馆里的一位侍女帮他的忙,说他有个十万火急的任务,一切无助于这一任务的想法和行为他都要加以“无情镇压”。没错,生活中他正是这样做的。你看他,“对无助于创作的一切我都感到厌恶”,甚至“一个男人生之欢乐所需要的一切”他都放弃了,包括婚姻、家庭,甚至健康。为什么后来他把这一稿作废了呢?原来他已病入膏肓,感到要“重新审察世界”他已经“来不及了”!

现代文学,尤其是与存在哲学相关的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一个明显区别是,它不再把创作看作是纯美学的事情,而看作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为什么卡夫卡晚年要嘱告他的朋友,在他死后把他的作品统统“付之一炬”?他在乎的就是他的写作过程,而这过程他已经有过了。)因此你看卡夫卡,他在写作时完全处于身心交混的“忘我”状态,他的短篇小说往往是一个不眠之夜“一气呵成”的产物。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生存体验,一种从深心中发出的生命呼叫!无怪乎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的长短篇小说中,往往晃动着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分明是作者自己的身影。但这不是报告文学的主人公,而是艺术化了的人物形象:像他,又不像他。原来作者把自己捣碎在里面了!这就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何以有着如此入木三分的真实,一种任何写作高手凭经验和技巧都“创作”不出来的真实!这就是卡夫卡的独特性,这就是出身于表献主义而又胜于表现主义的卡夫卡。

卡夫卡诚然不是哲学家,也没有用任何理论语言阐述过他的哲学观点。但卡夫卡无疑是一个富有哲学头脑并紧张地进行哲学思考的文学家。他用艺术语言所暗示的人类存在的焦虑及有关的一些根本问题,与哲学家们,尤其是存在哲学家们通过理论语言所阐明的观点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这也就是说,他把哲学引进了文学,并使二者成功地融合为一。这就是为什么在他之前,存在哲学的创始人克尔恺郭尔和稍后的尼采引起他那么大的震动。在他之后,他在另一拨哲学家如萨特、加缪等人那里那么受青睐。所不同的是:所提及的这些哲学大师几乎都可以说是哲学家兼文学家,但我们不能说卡夫卡是文学家兼哲学家。因为前者是有意识地让哲学去“勾引”文学,使文学成为哲学的嫁娘和附庸,而后者则是将哲学提炼为文学的精髓,使之成为文学血族里的精神支撑,因而使文学更强壮、更尊严;同时,他把哲学变成了美学,使文学、哲学融于一体,难分彼此,不仅受到文学家的推崇,也受到哲学家的敬重。这是卡夫卡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任何时代的美学变革首先是由那个时代新的精神、新的生存方式和新的文化理念引起的,20世纪的美学变革也不例外,在这一问题上文艺依然遵循着“内容决定形式”的根本规律。卡夫卡对存在所独有的那种体验,那种异化感和荒诞感,那种孤独感和恐惧感,蒙在现实表面的那层厚厚的覆盖层,使语言失去了其固有的传统功能,而产生“失语症”。因为在他看来,那种照相式的写实“不过是铁制的窗板”,阻断人们去洞察那藏在表面底下的真实。而他要求于创作的是“传达一种不可言传的东西”,是放纵地“同魔鬼拥抱”的行为,是挖掘那种“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你也看不到的东西”……为此他必须寻找新的表现方法。于是,用于影射和暗示的象征、譬喻的手法;引起联想和比附的梦幻手法;用以揭示假里藏真的荒诞手法;让人惊异、发人省醒的怪诞手法;制造亦真亦假,似假还真的悖谬手法;令人含泪而笑的“黑色幽默”手法等等,都纷纷到卡夫卡那里去报到了。无怪乎,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兼文学史家汉斯·耶尔说:卡夫卡在“从文学外走到文学内”的过程中,他“改变了德意志语言”。这就是说,卡夫卡成功地抛弃了德意志语言的习惯用法,而建立了崭新的审美概念,从而使德意志语言改了向,转了型。因此,卡夫卡对文学观念和形式的变革是划时代的。

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艺术革新,最初都只有少数先驱者为其献身。当他们刚刚捕捉到属于时代的审美先兆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进行实践和试验。从常规看,这种努力成功的几率很小,而失败的可能很大。正如美国美学家桑塔耶纳说的:“1000个创新里头999个都是平庸的制作,只有一个是天才的产物。”一个艺术革新者为探索所需要的勇气和付出的代价,往往不亚于一个科学探索者。即便是那极个别的成功者,也未必马上就能获得鲜花和荣誉的报偿,以致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世界文学史上的“千年一帝”,由于他不顾当时流行的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艺术教条,不但生前得不到桂冠,死后还被冷落了一个多世纪!至于像莫里哀这样的艺术教条的异端,若不是国王怜惜他的过人才华,恐怕连性命都难保。直到20世纪,乔伊斯还曾为他的《尤利西斯》吃过官司。可见,美的探索者也像真的追求者一样,在一种时代的审美信息普遍觉醒之前,他注定要经历一段寂寞或孤独时期,甚至遭受残酷的迫害。卡夫卡生前发表的那四本薄薄的小册子,已经包括了他几乎所有的代表性作品。但直至他死后多少年,世界始终报之以沉默!然而,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惊人的: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大量的睡眠时间;被剥夺的几十年宝贵寿命(刚过不惑就离开人世了);他始终憧憬的婚姻和家庭——这一切都因为写作而被他自己“无情镇压”了!很清楚:他为了“灵”(艺术)的至圣至美,付出了“肉”(生命)的彻底牺牲。因此我认为,像卡夫卡这样的时代先驱不仅是一位艺术的探险者,而且是一位艺术的殉难者。卡夫卡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刻画的两位动人的艺术家形象,即《饥饿艺术家》和《女歌手约瑟芬或鼠众》中的主人公,就是艺术殉难者的自画像,也可以说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卡夫卡对待创作的严肃态度,在整个世界文坛都是出了名的。对卡夫卡来说,对创作的任何懈怠或轻率,都是对艺术的亵渎!因为他要的是写作的可能,而不是当作家本身。故他对任何形式和体裁,包括随笔、书信、日记、格言、杂感等,写起来都是极为认真的。当然,若从文学上来衡量,他写的最出色的无疑是小说,这也是他创作的主攻方向。说他改变了语言的固有轨道,说他使传统文学发生美学转型,主要就表现在小说创作方面。这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咀嚼和借鉴的东西。这也是笔者与出版社之所以要编辑和出版这个选本的初衷。

卡夫卡小说中的精华主要还是他生前自己审定出版的那四本薄薄的小册子中的后三本,即《变形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另一本《观察》是他的艺术风格成熟前的产物,是他的一种“试笔”,在卡夫卡的创作中还不具代表性,所以都没有选。《司炉》是卡夫卡第一部长篇小说《失踪者》(一译《美国》)中的第一章,但作者本人相当钟爱这一篇章,一直把它作为短篇小说单独发表,故也成为选家们的必选之作。此外卡夫卡还写了大量的、速记式的“超短篇”故事,我们称之为“微型小说”,这也是卡夫卡小说世界的“一景”。它们是德语文学史上有过的、以克莱斯特和黑贝尔为代表的“逸事风格”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卡夫卡创作中为人称道的一部分。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微型小说”,大部分篇什国外都还没有人选过。鉴于国内近年来对这类“小小说”也相当看重,这里也选得较多些。

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中,就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而言当推《城堡》。这部写于晚年即1922年的长篇小说可以说凝结了他一生的生存体验的积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重解释性是一时难于穷尽的,值得人们细细咀嚼,故本书将它全选了。

但愿读者能从这部书中走进卡夫卡的艺术世界。

叶廷芳

精彩书摘

城堡

一到达

K到达时天色已晚。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踪影皆无,雾霭和夜色笼罩住它,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出这座大城堡来。K久久伫立在从大路通往村子的木桥上并仰视这看似空荡荡的一片。

然后他去找住处;酒店里的人还没睡,老板虽然无房出租,但在对这位晚来的客人表示惊讶和惶惑之余还是愿意让K睡在店堂里的一个草垫子上,K同意这一安排。几个农民还在坐着喝啤酒,但是他无意同任何人交谈,自己到阁楼上拿来草垫子并在炉子附近躺下,农民们寂静无声,他还用疲倦的双眼打量了他们一番,然后他就睡着了。

然而没多久他就被叫醒。一个年轻男子,城里人装束,长着一张演员似的脸,细眼睛,浓眉毛,和老板一起站在他身旁。农民们也还在这儿,有几个已把他们的椅子转过来,以便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一些。小伙子为叫醒了K而彬彬有礼地向他道歉,自我介绍说自己是城堡总管的儿子然后说道:“这村子是城堡的产业,谁在这里居住或过夜,谁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在城堡里居住或过夜。没有伯爵的许可谁也不可以这样做。而您却没有获得这样的许可证或者至少不曾出示这样的许可证。”

K半坐起身子,捋了捋头发,抬头看着他们,说道:“我迷路摸到哪个村子来了?这儿有一座城堡?”

“当然啦,”小伙子慢条斯理地说,这时店堂里有人对K直摇头,“西西伯爵老爷的城堡。”

“在这儿过夜一定要有许可证吗?”K问,似乎他想弄清楚他是不是做梦听到了刚才这一番话。

“是要有许可证,”回答的话音刚落,小伙子便伸出胳臂向老板和客人,“难道竟不要有许可证吗?”话音中带着对K的一丝强烈讥讽。

“那我就得去要一张许可证来啦,”K打着哈欠说并推开身上的被子,仿佛他想站起来。

“向谁去讨要呀?”小伙子问。

“向伯爵老爷呗,”K说,“没有别的法子。”

“现在深更半夜地去向伯爵老爷要许可证?”小伙子嚷嚷,倒退了一步。

“这不行吗?”K不以为然地问,“那您为什么叫醒我呀?”

这时年轻小伙子憋不住火了,“流浪汉习气!”他大声说,“我要求您对伯爵的官府放尊重些!我之所以叫醒您,是为了通知您:您必须立刻离开伯爵的领地。”

“别再演戏啦,”K特别小声地说,并躺下,拉过被子盖在身上,“年轻人,您太过分了点儿,明天我还会来谈谈您的这种态度。那儿的老板和诸位先生都可以替我作证,如果我需要什么证人的话。现在请您听清楚:我是伯爵请来的土地丈量员。我的几个助手带着各种器件明天乘车随后就到。我不想失去这个踏雪觅途的好机会,但可惜几次迷路,所以这么晚才到达。现在到城堡里去报到已为时太晚,这一点我自己知道,用不着您来赐教。所以我也就将就在草垫上凑合过夜,而您竟然——客气点说吧——举止失礼,打搅我休息。我的话已经说完。晚安,诸位先生。”说罢,K就向炉子转过身去。

“土地丈量员?”他还听见自己背后有人将信将疑地问,然后就是一片寂静。但是小伙子很快便定了定神,用一种压得低到足以可以被认为为了照顾K的睡眠、高到足以能让他听清楚的声音对老板说道:“我去打电话问一下。”噢,在这家乡村小酒店里居然还有电话?设备不错呀。这些事一件一件听起来使K感到惊奇,不过总括起来却又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发现,电话机几乎就装在他的头顶上,刚才他睡眼惺忪没看到它。如果这个年轻人现在一定要打电话,那么他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打搅K的睡眠,问题只在于K让不让他打这个电话,K决定让他打。不过这样一来装睡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所以他就又恢复了仰卧的姿式。他看见农民们怯怯地靠拢到一起并互相交谈着,一个土地丈量员的到来不是什么无足轻重的小事。厨房的门已经开了,老板娘的庞大身躯站在那里几乎堵上了门,老板踮着脚尖走到她跟前,向她报告。这时开始通话了。城堡总管在睡觉,但是一个副总管,副总管们中的一个,一位叫弗里茨的先生在呢。年轻人自报姓名,说是叫施瓦尔策,说是他发现了一个K,这K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衣衫相当褴褛,安静地睡在一个草垫子上拿一个小背囊当枕头,手边放着一根多节的手杖。说是他自然觉得此人形迹可疑,而由于老板显然玩忽职守,所以他施瓦尔策就责无旁贷地要过问这件事。说是对于被叫醒,对于受到查问,对于要按惯例逐出伯爵领地的威胁,K表现得很不耐烦,此外如情况最终表明的那样,K的这种表现也许不无道理,因为他自称是伯爵大人聘来的土地丈量员。说是当然至少要例行公事核实他的这种说法,所以他施瓦尔策就请弗里茨先生在城堡总办公厅询问一下,是否确有一位这样的土地丈量员要来,并立刻将答复电话告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