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军阀混战的时代——民国
释义

社会大动荡,国民大觉醒,制度大转变,文明大转型,民国大时代,给中华民族一次选择的机会。《民国(军阀混战的时代)》为《正说中国》的其中一册,由李硕主编。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制王朝专制,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革命主张。在这个大时代中,接受了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方人士,纷纷提出自己的建国主张,大转型的时代,中国人一次一次地淘汰了守旧与落后,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图书简介

《民国(军阀混战的时代)》简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约在6000年前,中原地区就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同时,原始社会的平等体系被打破。据记载,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了完备的封建社会制度,但延续到东周时代便逐渐解体。秦朝统一各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自汉朝起则以文官政治主治国家,直至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制王朝专制,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革命主张。在这个大时代中,接受了现代科学与民主思想的中国人,开始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各方人士,纷纷提出自己的建国主张,大转型的时代,中国人一次一次地淘汰了守旧与落后,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民国(军阀混战的时代)》由李硕主编。

目录

民国总述

孙中山的早年生活

袁世凯篡夺 革命果实

黎元洪的军旅生涯

冯国璋 与北洋军阀首领

徐世昌在五四运动中

蒋介石的三次“引退”

李宗仁竞选总统

官场轶闻

黄兴与袁世凯

邹容投身革命

陈天华驳倒康梁

陈其美之死真相

张静江义助革命

宋教仁被刺真相

梁士诒与他组织的公民党

吴稚晖与汪精卫的一场笔战

文化思潮

五四新文化

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思潮

中西兼具的风俗文化

哲学、科学、文学创作

本书试读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少年无为河南省项城县,为蜿蜒流过县境的淮河的支流颍水所累,当其雨季泛滥时,便成泽国,加上人多地少,物产不丰,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项城的东北有个张营,村周围修筑着坚固厚实的寨墙,墙外壕沟环绕,四角炮楼耸立,是为远近闻名的“袁寨”。这就是袁世凯的出生之地。

袁家占地四五十顷,在北京和陈州又经营钱庄和当铺,并放有高利贷。

祖辈受传统的封建教育,均中过科举,任朝廷命官者多人,为典型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袁世凯出生于1859 年9月16日,字慰庭(慰廷、慰亭),别号容庵。

时值捻(nian)军势兴,项城距捻军根据地雉河集仅百余里,清政府就派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协助督办安徽团练,组织地主武装。袁甲三有功于清王朝,被提升为淮军将领,漕(cao)运总督。

某日,农民军与袁甲三遭遇,不利而退。袁甲三异常得意,忙给家中写信,谓打了胜仗,正在凯旋班师。于是袁世凯的父亲就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世凯”。

袁世凯的祖父袁树三膝下二子。长子袁保中,生有六男二女,袁世凯排行第四。次子袁保庆无子,对袁世凯甚为喜爱。袁保中便将袁世凯过继给叔父袁保庆为嗣(si)子。袁保庆先后在济南、扬州、江宁 (南京)等地为官,袁世凯也随其左右。袁保庆给他请了很多有名望的老师教读书经,希望他将来走科举仕途,光宗耀祖。但他自幼养成纨(wan)绔(ku)子弟的习性,放荡不拘,对读书毫无兴趣,常与一帮无赖少年为追求吃喝玩乐而托词逃课,尤对戏剧“乐观不倦”。

1873年养父袁保庆得霍乱病死,袁世凯回到老家项城。不久,同族的另两个叔父袁保恒、袁保龄赴京就官,把他带到京城。这两人对他的影响超过生父和养父。袁保恒对他管教极严。在堂叔的严厉督促下,袁世凯也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但“文章尚不入门”。袁保龄称他“资分并不高,而浮动非常”。

1874年,生父袁保中亦病故。按时俗,父死后要守丧3年,不准参加考试。但因他已过继出去,不必居丧,乃于1876年秋天回河南参加乡试,结果不中。这一年袁世凯(17岁)与陈州于姓名门闺(gui) 秀结婚。婚后第二年,仍回北京,一边读书,一边帮袁保恒(时任刑部左侍郎)办事。很快学会官场本领。不久,河南大旱,赤地千里。袁保恒受命帮办河南赈(zhen)务,带袁世凯来到开封。1878年 5月,袁保恒感染时疫而亡,袁世凯再度回到原籍。但他已过不惯乡村生活,便在陈州住下。此时,袁家矛盾重重,无法维持,各家分立单过。袁世凯在继父的名下分得一份相当可观的家产。既无人管教,手里又有钱,便越发放荡,整日酒食征逐,斗鸡走狗,无所不为。甚至包揽诉讼,仗势欺人。同时还假装斯文,附庸风雅,组织了“丽泽山房”、“勿欺山房文社”,邀请当地文人加人。很多人初因他胸无点墨,羞与之为伍。但他出钱供给食物,凡前来者均盛情招待。不久,周围也聚集了一些人。1879年秋,又逢乡试,袁世凯依旧名落孙山,而同社的却有两人考中,他又羞又愤,把自己所作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并自我解嘲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焉能龌(wo)龊 (chuo)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邪!” ·入朝发迹 袁世凯的仕途是在朝鲜开始的。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

日本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决定派兵,以借机夺取更多的权益。朝鲜当时为中国的“藩属”,向中国皇帝“称臣纳贡”,奉正朔,受册封。日本的举动,引起清政府的不安,决定即调淮军吴长庆东渡朝鲜平定内乱。吴长庆与袁世凯的养父关系颇厚,因此袁世凯从家乡出来就投在吴长庆的麾(hui)下,吴对他也倍加照抚。吴长庆军务繁忙,一切筹划都靠张謇(jian)晃。而张謇的得力助手则是年轻的袁世凯(23岁)。虽然袁的职务不高,仅为“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供应和勘(kan)定行军路线。但他认准此乃出人头地的大好时机,故甚是卖力。限五六天办好的事,他不到三天就能办妥。抵达朝鲜时,袁世凯带头跳入水中登陆。清军常有抢掠鱼肉当地居民之事,袁认为在 “属邦’:掳掠有辱国体,坚决主张严办,为整顿军纪曾一次斩了七人首级。这些都得到吴长庆的赞赏。此外,他在诱捕兵变时借机重掌政权的原摄政王大院君和镇压起义的士兵贫民时所表现的铁腕政策,深得朝鲜国王和闵妃的好感,以至于国王设宴招待吴长庆、张謇,袁亦在列,备受礼遇。为此,清政府也奖赏他顶戴花翎(ling)。这样,默默无闻的袁世凯通过在朝鲜镇压兵变开始崭露头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