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查科战争 |
释义 | 查科战争(英文:The Chaco War;西班牙文:Guerra del Chaco,又译格兰查科战争、大厦谷战争)是1932年—1935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两国为争夺格兰查科地区北部而进行的战争。 战争起因格兰查科地区位于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孙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但人烟稀少、缺乏物产。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对格兰查科北部约2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 20世纪20年代,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后,两国为争夺石油资源纷争愈加激烈,从1928年起,两国之间频频发生武装冲突。而世界主要石油巨头以及邻近国家也卷入其中,美孚石油公司和智利支持玻利维亚,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阿根廷则支持巴拉圭。 玻利维亚认为查科大峡谷原本是西班牙所属玻利维亚殖民地的一个行政省,独立后的玻利维亚理应继承其管辖权。但现实中却从未有玻利维亚人在查科大峡谷定居或生活。与此相反,巴拉圭原住民瓜拉尼人自古就在大峡谷放牧,对该地区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巴拉圭强烈抗议玻利维亚突然要求对查科大峡谷的所有权。终于,从1928年起,玻、巴两国开始在查科大峡谷爆发武装冲突。玻利维亚军队竭尽全力想控制流经查科大峡谷的巴拉圭河,借以获得通向大西洋的入海口;巴拉圭军队则不甘示弱,攻克了玻军在大峡谷建立的要塞,俘虏了驻守的玻军。幸亏国际联盟的干预,两国才未将冲突升级至全面战争。 而玻利维亚在得到了美孚石油公司的巨额贷款,并向英美等国购买了包括坦克、飞机在内的大批新式武器后,军事实力大大超过巴拉圭。玻利维亚于是在1932年6月15日出兵占领了北查科荒漠中的巴军要塞皮蒂安图塔和博克龙,以这一次小规模边界冲突为借口向巴拉圭正式宣战,查科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过程战争初期,巴拉圭由于战争准备不足且装备陈旧,缺少武器,甚至有的士兵没有枪支而使用弯刀作武器。巴军因而明显处于下风。1932年8月初,巴拉圭进行全国总动员,总兵力从3000人迅速扩充到6万人。由何塞·费利克斯·埃斯蒂加里维亚(José Félix Estigarribia)中校指挥,于8月12日收复皮蒂安图塔,9月底收复博克龙,10月23日夺取了玻军前线指挥部阿尔塞要塞,歼玻军1200人。同年12月,玻军改由德国将军汉斯·孔特(Hans Kundt)指挥。1933年初,玻军集中兵力进攻巴军要塞纳纳瓦,久攻不克,双方损失惨重。同年5月10日,巴拉圭正式对玻利维亚宣战。埃斯蒂加里维亚经数月准备,于10月指挥2.5万名巴军在7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起反攻,至12月中旬把战争推向玻利维亚占领的查科地区,歼玻军2个师、俘获8000人。玻军遭此惨败后,由佩尼亚兰达将军接替孔特负责指挥。1934年1月,巴军向皮科马约河左岸玻军要塞巴伊维安发起进攻。3~7月,双方在此展开血战。11月17日,巴伊维安失陷。至年底,巴拉圭控制归属有争议的北查科地区。1935年1月中旬,巴军进入玻境,推进到帕拉佩蒂河畔。2月,玻军从比亚蒙特斯发起反攻,将巴军击退。此时双方都损失惨重,均无力再战。 战争结果1935年6月,在国际联盟和周边国家的调停下,玻、巴双方实现停火。1938年,两国代表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签订了《查科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格兰查科地区约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称之为“查科地区”(Chaco);玻利维亚获得约8万平方公里,并得到经巴拉圭河进入大西洋的航行权。阿根廷外长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因成功调解这次战争而获得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 战争影响历经3年的查科战争,使两国共死亡10万余人,其中玻方约6万人,巴方约4万人,超过了这两个小国每年的人口增长数,使这两个本不发达的南美国家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对于战败玻利维亚的损失更加惨重,加上1883年硝石战争的失败,玻利维亚自独立后已经丧失了约50%的领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