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拘尸那揭罗 |
释义 | 一、圣地——拘尸那揭罗又称拘尸[那]城,意思是茅城,位于现今印度北方邦戈勒克布尔镇卡西亚(Kasia)村,相传释迦牟尼在间此涅盘。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来到拘尸那揭罗。一天突然患病,研究认为有可能是吃了「栴檀树菌茸」(猪肉),结果食物中毒。他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于是传来弟子们,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这一夜有位120岁的老人名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是释迦摩尼住世最后弟子。然后让弟子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之间打起一个卧床,侧卧在上,佛安慰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语毕,安详的离开了世间。双树惨然变白。 卧佛殿(Mahaparinirvana Temple)又称为大涅盘堂或大涅盘寺,是一座白灰、四周开了小窗户的圆筒状建筑。内有一尊六尺长的黑色石质但是全身贴金的卧佛。 东晋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称为拘夷那竭城:“到拘夷那竭城。城北双树间希连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须跋最后得道处,以金棺供养世尊七日处,金刚力士放金杵处,八王分舍利处。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城中人民亦稀旷,只有众僧民户。”。 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拘尸那揭罗国城郭颓废,邑里萧条,故城砖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旷,闾巷荒芜。城西三四里,渡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 林。起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盘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 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 8世纪时高僧慧超亦到过此地,在所著《往五天竺国传》中称为拘尸那国:“拘尸那国。佛入涅盘处。其城荒芜。无人住也。佛入涅盘处置塔。有禅师在彼扫洒。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就彼大设供养。” 二、大涅磐寺和大涅磐塔大涅磐寺(Nirvana Temple)和大涅磐塔(Maha Nirvana Stupa)是两座白色的建筑,给人一种圣洁和庄严感。寺庙里供奉着一尊巨大的金色的世尊涅磐像。据专家考证改塑像建造于公元5世纪。佛像长61米,用整块石头雕成,枕右手侧身而卧,面朝西方,象征佛陀到西天往生。佛像睡在7.32米长、1.71米宽、0.64米高的睡榻上,榻与像原为一块整石,现改由砖和石混合砌成,上面雕刻了佛弟子阿难、苏婆达和摩拉酋长瓦吉拉婆尼及另外不知姓名的五人像以及铭文。 大涅盘寺的庭院及中央参拜道上,种植了许多无优树,而大涅盘寺前有两株娑罗树,树龄大约30多年,长得十分茂盛。庭院里的一方水池里盛开着紫色的荷花。池水将大涅磐寺投影在水里,如同将佛法投射在我们心里。夕阳下的庭院分外安静,鸟鸣花香。落日的余晖将寺院、树木度上了金边,世界充满了祥和、安宁。 大涅盘塔距离大涅磐寺不远。据《大唐西域记》卷六记载,佛陀在此涅盘后,阿育王在此建塔纪念,高200余尺,前建有石柱,塔基虽倾陷,但上面镌刻了如来寂灭之事。以后有过多次修葺,但却随着印度佛教衰灭而毁坏。1927年缅甸佛教热心发愿重新修复。新塔高50.9米,塔身上下遍体悬挂镀金片,在阳光下金光闪烁,像一团火焰发出光芒。 三、荼毗塔大涅盘寺东方1.5公里处,有一座砖造的荼毗塔(Ramabal Stupa),为佛陀如灭后火化的地方。据《大唐西域记》卷六载“城北渡河三百余步,有翠堵坡(即佛塔),是如来焚身之处,地今黄黑土,杂灰炭,至诚求精,或得舍利。”基坛的直径约46米,高度大约15米,原来是天冠寺的遗迹。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安放在拘尸那揭罗的精舍供奉,和佛陀有因缘的国家都要求分配舍利,最后均分成八分,给八个国家带回去供奉。相传佛陀入灭后两百多年,阿育王统一印度时,将分配给八个国家的舍利起出,仿效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细分舍利,在各地建立佛塔。如今的火化塔看上去是一堆光秃秃的弧形砖石遗迹。砖块上有朝圣者贴金的痕迹。塔周围的翠绿的草坪上长着高大的热带树木。朝圣者们在塔前跪拜,绕塔经行或者在塔前禅坐或长跪不起。 四、佛陀最后说法处的遗迹在大涅盘寺南方100米,有精舍遗迹,现在建了一座小寺庙,安放着降魔成道,解触地印的佛陀雕像是11世纪的作品,这里是佛陀最后说法处的遗迹。 五、中国的双林寺圣园里还有许多国家建造的寺庙,如日本本妙法莲华寺、韩国寺、泰国寺、斯里兰卡寺、缅甸寺,中国双林寺等。每座寺庙都代表了该国的建筑风格,有的寺庙建造豪华,有的寺庙建造简单。 中国的双林寺(Linh-Son Temple)。该寺在20世纪上半叶时由中国湖南浏阳尼僧果莲尼师发心施造。除了寺门是中式风格的建筑外,寺庙里的其他建筑都不太像中国的寺庙。每座建筑物上用中文镌刻了发心捐建者的姓名。从铭文上看大多由马来西亚人捐建。寺庙里没有中国的出家人,也没有人会讲汉语。 六、辞典资料1、(地名)城名。拘尸那之正音。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2、梵名 Kus/inagara,巴利名 Kusina^ra。中印度之都城或国名,乃佛陀入灭之地。又作拘尸那伽罗、拘夷那竭、俱尸那、拘尸那、瞿师罗、劬师罗、拘尸城。意为吉祥草之都城。古称拘舍婆提。意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宫城、少茅城、耎草城、茅城、草城、角城。此城位于佛世时十六大国中之末罗国(梵 Malla),系末罗种族之领土。 据高僧法显传载,自佛生处之迦毗罗城东行五由延,入蓝莫国,自此东行七由延而至灰炭塔,更东行十二由延至拘夷那竭城。城北希连河边之双树间,即佛陀涅盘处。又据大唐西域记卷六载,此城周围十余里,城郭颓毁,邑里萧条,居人稀旷。城东北有无忧王(阿育王)所建之佛塔,西岸建有大砖精舍,内有如来涅盘像。 拘尸那揭罗附近尚有准陀之故宅,如来修菩萨行时之救火处、救鹿处、贤善得道处、金刚力士躄地放杵处,及诸天停金棺七日供养处、佛母哭佛处、佛陀荼毗处、八王分佛舍利处等遗址。此外,据新罗慧超之往五天竺国传载,常有禅师洒扫佛塔,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皆诣该处,大设供养,为印度八大灵处之一。我国法显、玄奘西游时,皆尝至其地巡礼圣迹。其后,回教徒入侵及印度教复兴,佛教遂渐趋式微。 关于拘尸那揭罗之现今位置,有多种异说:(一)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A. Cunningham)、印度学学者威尔森(Wilson)等,以萨汉喀特(Sahankat)古址为灰炭塔之遗址,距此东北约五十公里之迦斯阿(Kasia),即拘尸那揭罗故地。(二)英国印度学学者史密斯(V.A. Smith)、学者穆卡基(Mukherji)等,于蓝毗尼园被发现后,重新定佛涅盘处,以尼泊尔塔莱(Tarai)地方之森林为拘尸那揭罗旧址。 然于迦斯阿之西南方发现一堂宇,称为涅盘堂,堂中供奉巨大之佛陀涅盘像,其上之铭文刻于五世纪时。又于涅盘堂附近发现古泥印、铜板等,泥印上刻有“大涅盘寺”等字。故一般多主张迦斯阿为拘尸那揭罗故地。(杂阿含经卷二十三、长阿含卷二游行经、佛所行赞卷五、北本涅盘经卷二十九、八大灵塔名号经、大智度论卷二、岛史第五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释迦方志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一、印度佛迹实写解说、A. Cunningham: 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V.A. Smith: Early Historyof India)p3267 ——【佛光大辞典】 3、古印度之都城名。即佛陀入涅盘处。古印度称之为拘舍婆提(Kus/avati)。此外,又译拘尸那伽罗、拘夷那伽罗、俱尸竭伽罗、拘季那罗、拘尸那伽、鸠夷那竭、矩奢揭罗、拘尸那、拘夷那、俱尸那、鸠尸那、瞿师罗、劬师罗、拘夷,又称究施城、拘尸城。意为吉祥草之都城。意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宫城、少茅城、茅城、草城、角城。佛在世时,系十六大国中末罗国(Mallas)之一市镇,位于今印度北方哥拉克浦(Gorakhpur)县凯西(Kasia)之北,现名摩达孔瓦尔(Matha Kunwar)。 拘尸那揭罗为佛教圣地之一,在古代,佛教徒曾于此地进行宗教与文化活动。佛陀入灭后,被并入摩揭陀国。至五世纪法显游历至此时,人烟已甚稀少,大部分寺院亦已毁圮。唐·玄奘游此城时,城郭颓毁,邑里萧条,居人稀旷。1853年,卡莱里(M. A. C. Carlyle)开始从事发掘拘尸那揭罗的工作,至今所发现的古迹,有下列几处︰ (1)卧佛殿︰系卡莱里所发现。殿内供有佛入涅盘的大卧像,此像长二十呎,睡在一榻上,雕刻精美。榻上还刻有阿难、苏婆达(Subhadda)、瓦吉拉婆尼(Vajrapan!i)及另外五个不知名的人像,并有刻文。造像与刻文皆是西元五世纪的形式。 (2)大涅盘塔︰在佛入灭处所建的塔。于1912年完成发掘此塔的工作。塔高一六七呎,塔中发现一铜器,内装甚多贵重物品,其中较重要者,系一有刻文的铜盘,及柯玛罗笈多(Kumara Curta)时代(413~455)的铜币。 (3)发掘区︰包括少数寺院的遗址及石窟。在此发现者,较值得注意的是刻文。文中记载大涅盘寺的修建及其他寺院名称。 (4)安加罗塔(Angara Chaitya)︰相传建于佛身荼毗之地,当地人今称之为兰巴尔(Rambhar)。塔中贵重物品,已被盗掘一空。 (5)圣者殿︰系近时为供奉一尊佛像而建。此佛像乃于一小丘上所发现,高五点六呎,为迦腻色迦王时代(79~110)的作品。 附︰《大唐西域记》卷六(摘录) 拘尸那揭罗国,城郭颓毁,邑里萧条,故城砖基,周十余里,居人稀旷,闾巷荒芜。城门东北隅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准陀之故宅也。宅中有井,将营献供,方乃凿焉,岁月虽淹,水犹清美。城西北三四里渡阿恃多伐底河,西岸不远至娑罗林,其树类槲,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如来寂灭之所也。其大砖精舍中,作如来涅盘之像,北首而卧,傍有窣堵波,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余尺。前建石柱,以记如来寂灭之事。虽有文记,不书日月。……精舍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群雉王救火之处……雉救火侧不远,有窣堵波,是如来修菩萨行时,为鹿杀生之处……,有窣堵波,是执金刚辟地之处……金刚辟地侧有窣堵波,是如来寂灭已七日供养之处……停棺侧有窣堵波,是摩耶夫人哭佛之处……城北渡河三百余步,有窣堵波,是如来焚身之处,地今黄黑土,杂灰炭,至诚求请,或得舍利……。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八大灵塔名号经》;《阿育王传》卷三;《高僧法显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印度佛教圣迹简介》;《岛史》第五章;《印度佛迹实写解说》;A.Cunningham《The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V.A. Smith《Early History of Indi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