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九十五岁初度
释义

基本信息

名称:九十五岁初度

体裁:散文

作者:季羡林

作品原文

又碰到了一个生日。一副常见的对联的上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我又增了一年寿。庄子说:万物方生方死。从这个观点上来看,我又死了一年,向死亡接近了一年。

不管怎么说,从表面上来看,我反正是增长了一岁,今年算是九十五岁了。

在增寿的过程中,自己在领悟、理解等方面有没有进步呢?

仔细算,还是有的。去年还有一点叹时光之流逝的哀感,今年则完全没有了。这种哀感在人们中是最常见的。然而也是最愚蠢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时光流逝,是万古不易之理。人类,以及一切生物,是毫无办法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对于这种现象,最好的办法是听之任之,用不着什么哀叹。

我现在集中精力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避免“当时只道是寻常”这种尴尬情况。“当时”是指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现在”,过一些时候也会成为“当时”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永远有这样的哀叹。我认为,我们必须从事实上,也可以说是从理论上考虑和理解这个问题。我想谈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生活,第二个是如何回忆生活。

先谈第一个问题。

一般人的生活,几乎普遍有一个现象,就是倥偬。用习惯的说法就是匆匆忙忙。“五四”运动以后,我在济南读到了俞平伯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引用了他夫人的话:“从今以后,我们要仔仔细细过日子了。”言外之意就是嫌眼前日子过得不够仔细,也许就是日子过得太匆匆的意思。怎样才叫仔仔细细呢?俞先生夫妇都没有解释,至今还是个谜。我现在不揣冒昧,加以解释。所谓仔仔细细就是: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温柔,少一些莽撞。总之,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兽性。如此而已。

至于如何回忆生活,首先必须指出:这是古今中外一个常见的现象。一个人,不管活得多长多短,一生中总难免有什么难以忘怀的事情。这倒不一定都是喜庆的事情,比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类。这固然使人终身难忘。反过来,像夜走麦城这样的事,如果关羽能够活下来,他也不会忘记的。

总之,我认为,回想一些俱往矣类的事情,总会有点好处。回想喜庆的事情,能使人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向前进的勇气。回忆倒霉的事情,能使人引以为鉴,不致再蹈覆辙。

现在,我在这里,必须谈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问题:死亡问题。我已经活了九十五年。无论如何也必须承认这是高龄。但是,在另一方面,它离死亡也不会太远了。

一谈到死亡,没有人不厌恶的。我虽然还不知道死亡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也并不喜欢它。

写到这里,我想加上一段非无意义的问话。对于寿命的态度,东西方是颇不相同的。中国人重寿,自古已然。汉瓦当文“延年益寿”,可见汉代的情况。人名“李龟年”之类,也表示了长寿的愿望。从长寿再进一步,就是长生不老。李义山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灵药当即不死之药。这也是一些人,包括几个所谓英主在内,所追求的境界。汉武帝就是一个狂热的长生不老的追求者。精明如唐太宗者,竟也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而服食玉石散之类的矿物,结果是中毒而死。

上述情况,在西方是找不到的。没有哪一个西方的皇帝或国王会追求长生不老。他们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不屑一顾。

我虽然是中国人,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但是,在寿与长生不老的问题上,我却倾向西方的看法。中国民间传说中有不少长生不老的故事,这些东西侵入正规文学中,带来了不少的逸趣,但始终成不了正果。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并不看重这些东西。

中国人是讲求实际的民族。人一生中,实际的东西是不少的。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东西就是死亡。人们都厌恶它,但是却无能为力。

一个九十五岁的老人,若不想到死亡,那才是天下之怪事。我认为,重要的事情,不是想到死亡,而是怎样理解死亡。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林林总总,生物上千上万。生物的关键就在于生,死亡是生的对立面,是生的大敌。既然是大敌,为什么不铲除之而后快呢?铲除不了的。有生必有死,是人类进化的规律,是一切生物的规律,是谁也违背不了的。

对像死亡这样的谁也违背不了的灾难,最有用的办法是先承认它,不去同它对着干,然后整理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多年以来就有一个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是陶渊明的一首诗。“该死就去死,不必多嘀咕。”多么干脆利落!我目前的思想感情也还没有超过这个阶段。江文通《恨赋》最后一句话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我相信,在我上面说的那些话的指引下,我一不饮恨,二不吞声。我只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我也不信什么轮回转世。我不相信,人们肉体中还有一个灵魂。在人们的躯体还没有解体的时候灵魂起什么作用,自古以来,就没有人说得清楚。我想相信,也不可能。

对你目前的九十五岁高龄有什么想法?我既不高兴,也不厌恶。这本来是无意中得来的东西,应该让它发挥作用。比如说,我一辈子舞笔弄墨,现在为什么不能利用我这一支笔杆子来鼓吹升平,增强和谐呢?现在我们的国家是政通人和、海晏河清。可以歌颂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歌颂这些美好的事物,九十五年是不够的。因此,我希望活下去。岂止于此,相期以茶。

作品鉴赏

温家宝总理探望“初度”九十五岁的季羡林先生时,送去一盆君子兰,并送去一句经典的话语——“红衣少年”,一时间“红衣少年”的美称传遍大江南北,飘荡在学术界那清冽而高远的天空,将北京的秋天点缀得更加美丽和清新。不久,《光明日报》刊载了季老的散文《九十五岁初度》。我展读这篇佳构,为那“红衣少年”坦然的心态而折服;我细研这篇新作,为那学术巨擘诚挚的情怀而感染。

从容看生死,信笔写真心。

九十五岁高龄的季老,头脑十分清醒。他既不为自己年高德盛而欣喜,也不为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2005年、2006年三次探望和祝寿而在文章中有兴奋心情的流露,他想到的是应该坦然面对生死的规律性的问题。

对于“如何生活”的问题,季老根据文坛老寿星俞平伯的感受,具体解释为“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温柔,少一些莽撞。总之,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兽性。如此而已”,这是多么清晰的理解,又是多么清醒的认识,更是对待生死规律的平和心态的清楚展露与表达。

谈到怎样“回忆生活”的事情,作者又是十分的平静。“回想喜庆的事情,能使人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向前进的勇气。回忆倒霉的事情,能使人引以为鉴,不致再蹈覆辙”,这些话语告诉我们,回忆生活就是为了更好地增添人生乐趣,增添生活情趣,增添战胜困难的宝贵经验和刻骨铭心的教训,让我们尽量多走直道,少走弯路。喜庆的事情值得回味,而倒霉的事情更值得整理,那倒不是为了记仇,而是为了给后来者提供一面镜子,提供一块路标,提供一丝警戒。关羽之所以败走麦城,是因为没有镜子、路标和警戒来提醒;今人能安静祥和地享受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的美好日子,是因为前人竖立了明晰的镜子,矗立了清楚的路标,拉起了红光闪闪的警戒线。

我们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明白了“既然出生了,那么死亡就是必然的事情”的道理,而阅读季老《九十五岁初度》,会再增加一层对生死的深刻认识。

用典见学识,手法多样化。

在学术领域,季羡林先生不愧为巨擘,不愧为泰斗。

笑谈人生,笑谈生死,季老引用了庄子“万物方生方死”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生存和死亡的态度,那份坦诚、那份直率,跃然纸上,毫无掩饰。随后,他直接引述诗句印证自己不将已至垂暮之年放置于心的态度和表白自己具备了真诚面对人生规律的心绪。这里的间接引用与直接引述,殊途同归,都起到了证明观点的作用。

从说起汉瓦上保留的文字“延年益寿”,谈到唐代名人李龟年的名字,从对李商隐诗句内蕴的感喟,到对陶渊明诗句的崇敬,无不表露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你看,季老即使是列举反例,也是那么左右逢源,滔滔不绝。神话传说中嫦娥的“后悔”,古代小说里关羽的“败走”,江淹看待生死的“忍恨而吞声”,都一一证明了坦然心态的重要和平和心情的可贵。即使是帝王如汉武帝、唐太宗者,虽说作者简略说说,但是字里行间流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无不清晰明了。

至于《九十五岁初度》中那比喻语句的生动性,那排比短语的灵动性,那借代手法的形象性,那前后照应的层次感,更使文章大放异彩。

坦然心态流露笔端,诚挚情怀溢于言表,使文章《九十五岁初度》更显清晰。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