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茶塘村
释义

地理位置

茶塘村位于新陂镇府西南方,省道225线兴合段贯穿其中,毗邻国道205线和县城,地理位置优越,辖区内阡陌成行,新楼林立,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雅,东与洋岗、福丰为邻,南临洋岗村,西与福民村相连,北接福丰村,整个辖区地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平方公里。

村委会位于南门口,距兴合线约50米,距镇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距兴宁城约2公里。

行政区划

辖21个自然村,由围龙屋、九龙屋、星辉、岭尾王、棣萼楼,老许屋、陈屋、塘尾、横楼李、成全岭、社岭上、围墙李、南门口、老李屋、祠堂下、大黄屋、球兴屋、解放围、锅炉下、义和屋、敏和屋共21个自然村组成,有李、许、黄、陈、王、罗、等6个姓氏居住,据传最早居住的是李姓人家。

历史沿革

茶塘历史悠久,自古有之,惜此名称之来历已无从查考。解放前称茶塘围,范围大了许多,包括了今洋岗、福丰的部份地域。

自1952年土改复查分乡,把21个自然村整合为茶塘村委会以来,一直未有改变。

1958年9月公社化时命名为茶塘大队。

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4年4月称乡人民政府,1987年4月改为村民委员会,1989年9月改称管理区办事处,1999年4月起称为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依法由村民选举产生,茶塘称谓一直延用。

农业

全村有水田700亩,无畲岭坝地,村民历来以农耕为主,兼做建筑,截止至2006年底,全村有农业人口2113人,2006年人均收入3896元,

茶塘素以栽培水稻为主,春、秋两季水稻,冬种蚕豆、雪豆、小麦,可一年三熟,土地肥沃,粮食亩产素以高产闻名。

1958年公社化时,因粮食产量达到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奖励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名的奖状并奖励解放牌汽车一辆,此莫大之殊荣,村民一直津津乐道,引以为荣,奖状还保存完好,世代相传,激励后人。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村民农业生产热情高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科学种田,大面积采用水稻杂优良种,实行塑盘育秧和抛秧莳田技术,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水稻产量大幅增长,单造亩产均在千斤以上,一直保持“吨”谷村的地位。

工副业

农户在栽培水稻的同时,兼营家庭副业种菜及养猪、狗、鸡、鸭、鹅等畜禽,实行农村农业机械化操作,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数从事建筑行业、外出务工或经商,亦有小部份农民在家采用机械纺纱、织带、做豆腐等。

20世纪60年代后期,大队曾开办过棉厂和粮食饲料加工厂,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集体经济未能发展壮大,已成为历史。村西下长岭地段四村交界,人口密集,开设有店铺。曾有供销社分站,医疗站等。素有小集镇之称。

基础建设

水利:茶塘村属平原地形地貌,辖区内土地一片平整,农田灌,排渠布置合理,特别是改革开放,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在政府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资金,实施沟渠石砌“三面光”工程,彻底解决了旱涝问题,有效地保证了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

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道路建设逐步得到改善,自1985年起,对村道拓宽夯实,主村道砌石护路,发动在外乡贤募捐和群众捐资等办法筹集资金,铺筑了横贯整个茶塘村的水泥硬底道路,彻底改变了道路交通的困难环境,“行路难”已成明日黄花。

学校:茶塘小学历史悠久,学子众多,解放前称为茶塘学校,属氏族性质的学校,整个校区占地约3500平方米,设一年级至六年级各两个班。除本村学童外,福丰、洋岗等地村童均就读于该校,经过民间集资建校和政府筹资拨款改造,学校环境已大大改观,拥有二层教学楼一栋,标准教室12个,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校内古木参天,绿榕如盖,花木扶苏,花团锦簇之间,书声琅琅,是一间环境优雅,设施完善的学校。

领导机构

书记:李炳崇 1958年

李人方 1959年

陈焕泉 1960年——1965年

李春树 1966年——1983年

黄金昌 1984年——2001年

李俊新 2001年——

村委主任:

曾进招 1964年——1967年

李春树 1968年——1983年

李汉文 1984年——2000年

李俊新 2001——

名人乡贤

李春泉 省高级人民法院干部处处长

黄伟青 交通部广州海事法院副院长

李福新 东莞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