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茶马古道
释义
1 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简介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此为滇越茶马古道),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陕甘茶马古道,由明代陕西商人与古代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形成。而此时所谓的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骆驼。而茶、马,指的是贩茶换马(这里的茶和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骆驼是因为明朝时要有数百万斤茶叶要贩运(从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时达到了数千吨,马不能胜任,所以用骆驼。由于明清时政府对贩茶实行政府管制,贩茶分区域,因此陕甘茶马古道是当时唯一可以在国内跨区贩茶的茶马古道。

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代,东起雅州边茶产地雅安,经打箭炉(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萨,最后通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全长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着悠久的历史。

研究模式及意义

“茶马古道”的命名人木霁弘以及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重林,联名发表文章,《茶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义》,他们以为:

第一、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上地势最高的贸易通道。

第二、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样如此。

第三、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发源于青海的澜沧江,流经西藏,入云南,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最后从越南奔向南海。正是在澜沧江流域出产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的远征,联动了中外民族之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诸多文化的渊源。尽管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上有众多的民族,但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罕见的实例,无疑是茶马古道又一大贡献。

第四、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商品承载着文化,茶马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宗教道路,教徒与商人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过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起源介绍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祥云县的云南驿、普洱市的那柯里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经丽江、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川藏道则以今四川雅安一带产茶区为起点,首先进入康定,自康定起,川藏道又分成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从康定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江达、抵达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线),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南线则是从康定向南,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至昌都(即今川藏公路的南线),再由昌都通向卫藏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言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今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临潭)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即今青藏线)也应包括在茶马古道范围内。也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甘、青藏区同样是由茶马古道向藏区输茶的重要目的地,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确有交叉,但"唐蕃古道"毕竟是另一个特定概念,其内涵与“茶马古道”是有所区别的。而且甘、青藏区历史上并不处于茶马古道的主干线上,它仅是茶叶输藏的目的地之一。“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足以说明两者在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是不相同的。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三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本文仅就川藏茶马古道论述,它道则非本文所及。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线是:西双版纳-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察隅-邦达-林芝-拉萨。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达,大量行销欧亚,使得它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国际大通道,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白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于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藏线接近。

形成过程

川藏古茶道形成过程

唐宋时期,内地输往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从明代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兴起,促使川藏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和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川藏茶道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使外国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我国分离出去。

我国茶叶产于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产茶叶。四川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到唐代形成了我国盛产茶叶的局面,并从唐代开始,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就从其它地区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沼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东线争夺剑南、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总之,唐代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唐代内地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 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袭状态,青藏道已失去的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但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以后,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出卖茶叶,购买战马。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3000万斤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故《西藏志》的作者陈观浔说,唐宋以来,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

从明朝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早在宋元时期官府就在黎雅、碉门(今天全)等地与吐蕃等族开展茶马贸易,但数量较少,所卖茶叶只能供应当地少数民族食用。迄至明朝,政府规定于四川、陕西两省分别接待杂甘思及西藏的入贡使团,而明朝使臣亦分别由四川、陕西入藏。由于明朝运往西北输入藏区的茶叶仅占全川产量的十分之一,即100万斤,支付在甘青藏区“差发马”所需茶叶,其余大部川茶,则由黎雅输入藏区。而西藏等地藏区僧俗首领向明廷朝贡的主要目的又是获取茶叶。因此,他们就纷纷从川藏道入贡。“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鸟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明太祖实录》卷251)。于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在四川设茶仓四所,“命四川布政使移文天全六番招讨司,将岁输茶课乃输碉门茶课司,余就地悉送新仓收贮,听商交易及与西蕃市马”天顺二年(1458)五年,明朝规定今后鸟思藏地方该赏食茶,于碉门茶马司支给。又促使鸟思藏的贡使只得由川藏道入贡,不再由青藏的洮州路入贡。到成化二年(1470),明廷更明确规定鸟思藏赞善、阐教、阐化、辅教四王和附近鸟思藏地方的藏区贡使均由四川路入贡。而明朝则在雅州、碉门设置茶马司、每年数百万斤茶叶输往康区转至鸟思藏,从而使茶道从康区延伸至西藏。而鸟思藏贡使的往来,又促进了茶道的畅通。于是由茶叶贸易开拓的川藏茶道同时成为官道,而取代了青藏道的地位。

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和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再由康定经雅江、里塘、巴塘、江卡、察雅、昌都至拉萨的南路茶道和由康定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至昌都与南路会合至拉萨的北路茶道。这条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既是明清时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 川藏道崎岖难行,开拓十分艰巨。由雅安至康定运输茶叶,少部分靠骡马驮运,大部分靠人力搬运,称为“背背子”。行程按轻重而定,轻者日行40里,重者日行2-30里。途中暂息,背子不卸肩,用丁字形杵拐支撑背子歇气。杵头为铁制,每杵必放在硬石块上,天长日久,石上留下窝痕,至今犹清晰可见。从康定到拉萨,除跋山涉水之外,还要经过许多人烟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辽阔的平原,要攀登陡削的岩壁,两马相逢,进退无路,只得双方协商作价,将瘦弱马匹丢入悬岩之下,而让对方马匹通过。要涉过汹涌泡哮的河流,巍峨的雪峰。长途运输,风雨侵袭,骡马驮牛,以草为饲,驮队均需自备武装自卫,携带幕帐随行。宿则架帐餐饮,每日行程仅20-30里。加上青藏高原,天寒地冷,空气稀薄,气候变化莫测,民谚说:“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形象地描述了行路难的景况。川茶就是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运至藏区各地的,川藏茶道就是汉藏人民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开拓的。川藏茶道的开拓,也促进了川藏道沿线市镇的兴起。 大渡河畔被称为西炉门户的泸定,明末清初不过是区区“西番村落”,境属沈村,烹坝,为南路边茶入打箭炉的重要关卡。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铁索桥。外地商人云集泸定经商。到宣统三年(1911)设为县治,1930年已有商贾30余家,成为内地与康定货物转输之地。

康定在元时尚是一片荒凉原野,关外各地及西藏等处商人运土产至此交换茶叶布匹,只得塔帐篷竖锅桩,权作住宿之处,明代才形成一个村落。随着藏汉贸易南移,逐渐发展成为边茶贸易中心。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炉厅,设兵戍守其地,番汉咸集,交相贸易,称为闹市焉。从此“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打破,大批藏商越静宁山进入康区,大批的陕商和川商亦涌入康区。内外汉蕃,俱集市茶。这个因茶叶集市而兴起的城市,藏汉贸易通过“锅庄”为媒介,雍正至乾隆时期,锅庄由13家发展48家,商业相当繁荣。成为西陲一大都市,此外还有里塘、巴塘、道孚、炉霍、察木多(昌都)、松潘等地都是在清代茶道兴起而发展为商业城镇的。总之,川茶输藏是促进川藏交通开拓和川藏高原市镇兴起的重要因素。川藏线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它把我国内地同西藏地区更加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使近代的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我国分离出去。

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主义为了侵略西藏,就力图使印茶取代华茶在西藏行销。他们认为一旦印茶能取代川省边茶的地位,英国即可垄断西藏之政治与经济。为此,英帝国主义甚至用武力入侵拉萨,强迫印茶输藏。从此,川茶又成为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武器。反对印茶销藏,保护川茶销藏,成了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重要内容。当时西藏人民为了国家利益,宁愿以

高出印茶十来倍的价格购买川茶,而拒食印茶。西藏地方政府面临印茶销藏带来的政治经济危机,更是竭力主张禁止印茶入藏。十三世达赖喇嘛还亲自出面向清廷呼吁,要求清朝政府配合行动,制止印度茶销藏。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璋更是主张力禁印茶行藏,免贻后患无穷。清廷奉命与英国谈判《藏印通商章程》的张荫棠从川藏茶利,汉藏经济,政府收税,以及茶农茶商利益考虑,亦力主反对英国在西藏侵销印茶,保护川茶销藏。其后川督赵尔丰为了反对英帝侵略西藏,保卫边疆,则在雅安设立边茶公司,支持西藏人民抵制印茶。公司改良茶种,整顿川茶,在打箭炉设立分公司,打破边茶不出炉关的限制。并在里塘、巴塘,昌都设立售茶分号,减少中间环节,迅速将川茶运往西藏。四川茶叶成为汉藏民族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倾销印茶的斗争武器。民国时期,由于国内内战,印茶乘机大量销入藏区,西藏地方上层在英帝国主义的煽动下进攻川边地区,四川与西藏发生军事冲突。双方的亲密联系有所削弱,唯川茶仍畅行于川藏之间。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川茶更成为一种“国防商品”,沟通内地与西藏的重要经济联系,并借此而增进了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的政治关系和汉藏民族团结。

茶马司

以茶易马,是我国历代统治阶段长期推行的一种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茶叶产地和靠近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制订“茶马法”,专司以茶易马的职能,即边区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叶。

据史籍所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经略安抚使王韶在甘肃临洮一带与人木征作战,需要大量战马,朝廷即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设立“提兴茶马司”,负责从事茶叶收购和以茶易马工作,并在陕、甘、川多处设置“卖茶场”和“买马场”,沿边少数民族只准与官府(茶马司)从事以茶易马交易,不准私贩,严禁商贩运茶到沿边地区去卖,甚至不准将茶籽、茶苗带到边境,凡贩私茶则予处死,或充军三千里以外,官员失察者也要治罪。立法如此严酷,目的在于通过内地茶叶来控制边区少数民族,强化他们的统治。这就是“以茶治边”的由来。但在客观上,茶马互市也促进了我国民族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宋朝以后,除元朝因蒙古盛产马匹无此需要,而未实行“茶马互市”以外,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设立专门的“茶马司”,清朝康熙四年(1665)在云南西部增设北胜州茶马市,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予废止。

图片上所余的唯一官方办公地点位四川名山店乡,在民国时期,从雅安至康定的茶叶运输全部为人力,从雅安出发到康定历时一月有余。

历史线路

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公元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680年建立神川督都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乌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打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由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子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藏线接近。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等地是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普洱的茶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滇藏线茶马贸易有自己的特点,由云南内地的汉商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该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它牲畜、土特产品、药材,运至丽江、大理和昆明销售。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换取以茶叶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和牦牛等。

历史特点

今天,随着现代交通的兴起,这条自唐宋以来延续达一千多年并在汉、藏之间发挥过重要联系作用的茶马古道虽已丧失了昔日的地位与功能,但它作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的一个历史见证,作为今天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却依然熠熠生辉,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我想,这恐怕也正是促成今天藏、川、滇三省区联合举行此次大型的茶马古道学术考察活动的一个原因。那么,应当如何看待和认识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其他文明古道相比有什么特点?同时,我们又应当如何在茶马古道与当前藏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使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这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笔者认为,对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从茶马古道的路线看,我们不难发现,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它不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交汇点。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代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这条起自卫藏,经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为枢纽而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从考古文化遗迹看,远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现了像卡若遗址这样大型且时间延续极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昌都一带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已相当繁荣。昌都之所以能如此早的时代就产生如此发达的古代文化,其原因正在于昌都是位于今川、滇、藏三地之间古代文明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孔道上。从卡若文化中,我们既可见到川西、滇西北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与特点,也可见到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等原始文化的某些影响,同时亦能发现其自身的特点,说明卡若文化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特点,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与周邻地区诸原始文化之间存在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卡若文化的这一特点,正好说明当时的昌都一带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发生交流联系的一个通道,同时也是各种原始文化因素传播和荟萃的一个重要枢纽地区。

此外,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坝自治州境内和滇西北横断山区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葬,俗称“石棺葬”。这种石棺葬在岷江上游地区、雅砻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区均有较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虽存在某些地方性差异,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面貌在总体上趋于一致,其时代则是从商周一直延续到东汉。值得注意的是,石棺葬不但在昌都地区的芒康、贡觉、昌都有发现,而且在林芝都普,山南隆子、错那、乃东乃至喀则地区的仁布、萨迦等地也均有发现。学者们从石棺葬形制和出土器物上明显发现西藏石棺葬同川、滇西部地区石棺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特别是昌都和林芝一带的石棺葬,基本上与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属同一个文化系统。从分布上看,则更能说明问题。川滇西部是石棺葬最流行、最集中和发现数量最多的地区,而目前西藏所发现的石棺葬绝大多数集中分布在由川滇西部高原进入西藏的主要通道的沿线范围。我们知道,从川滇西部高原越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经昌都一林芝一山南一日喀则,这是古往今来由川滇西部进入卫藏的一个主要通道,也是最便捷、最易行走和最重要的路线。一般说来,古人选择道路主要是沿河道而行。这条路线的绝大部分路段恰恰是河流所形成的天然通道。茶马古道(亦即今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沿线)就正好是沿着这一通道行进的。所以,由石棺葬可以证明,以昌都为枢纽的茶马古道路线很早以来就是一条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进行沟通往来的重要通道。这条通道被开通的历史,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更早。

第二,茶马古道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通行难度最大的高原文明古道。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称作“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极”。所以,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是没有问题的。正因为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道路并且几乎横穿了整个青藏高原,所以其通行难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当是首屈一指。说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文明古道,主要表现在:其一,茶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故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茶马古道沿途皆高峰耸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岭、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强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纲》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东北之黄河流域倾斜较缓外,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状。尤以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相结之部,峻坂之外,复以邃流绝峡窜乱其间,随处皆成断崖促壁,鸟道湍流。各项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难展施。”据有人统计,经川藏茶道至拉萨,“全长约四千七百华里,所过驿站五十有六,渡主凡五十一次,渡绳桥十五,渡铁桥十,越山七十八处,越海拔九千尺以上之高山十一,越五千尺以上之高山二十又七,全程非三、四个月的时间不能到达。”清人对茶马古道之险峻崎岖有生动的描述,焦应旂的《藏程纪略》记:“坚冰滑雪,万仞崇岗,如银光一片。俯首下视,神昏心悸,毛骨悚然,令人欲死……是诚有生未历之境,未尝之苦也。”张其勤的《炉藏道里最新考》记,由打箭炉去拉萨,凡阅五月,“行路之艰苦,实为生平所未经。”杜昌丁等的《藏行纪程》记滇藏茶路说,“十二阑干为中甸要道,路止尺许,连折十二层而上,两骑相遇,则于山腰脊先避,俟过方行。高插天,俯视山,深沟万丈……绝险为生平未历。”茶道通行之艰难,可见一斑。其二,茶马古道沿线高寒地冻,氧气稀薄,气候变幻莫测。清人所记沿途“有瘴气”、“令人欲死”之现象,实乃严重缺氧所致之高山反应,古人因不明究竟而误为“瘴气”。茶马古道沿途气候更是所谓“一日有四季”,一日之中可同时经历大雪、冰雹、烈日和大风等,气温变化幅度极大。一年中气候变化则更为剧烈,民谚曰:“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其行路之艰难可想而知。千百年来,茶叶正是在这样人背畜驮历尽千辛万苦而运往藏区各地。藏区民众中有一种说法,称茶叶翻过的山越多就越珍贵,此说生动地反映藏区得茶之不易。《明史·食货志》载:“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如此漫长艰险的高原之路,使茶马古道堪称世界上通行难度最大的道路。

第三,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也是多民族逐渐聚合在一起的历史。茶马古道所见证的,正是汉、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样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我们知道,汉族文明的特点是农业和儒教;藏族文明的特点则是高原地域和藏传佛教,两者都有深厚的底蕴,但也有一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两者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藏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民族,藏族之所以成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由多种原因所促成,但可以肯定,这条连接汉、藏之间的茶马古道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汉、藏之间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历史上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藏两个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恰如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所言:“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民众对茶马古道和茶马贸易之本质的最透彻、最直白的理解。所以,无论从历史与现实看,茶马古道都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与纽带。

第四,茶马古道是迄今我国西部文化原生形态保留最好、最多姿多彩的一条民族文化走廊。

马古道所穿越的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横断山脉地区,也是南亚板块与东亚板块挤压所形成的极典型的地球皱褶地区。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大江分别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地从这里穿过,形成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由于高山深谷的阻隔和对外交往的不便,使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了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异常突出。沿着茶马古道旅行,任何人都可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现象,即随着汽车的前行,沿途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民情风俗、所说语言乃至房前屋后宗教信仰标志始终像走马灯一样变化着,让你应接不暇。对这种现象,当地谚语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叫“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种多元文化特点,使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极富魅力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第二,积淀和保留着丰富的原生形态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也有许多历史之谜和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的线索蕴藏其中。千百年来,不仅是汉、藏之间,藏族与西南其他少数民族乃至藏族内部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均在这里默默地、不间断地进行着,这里既有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也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积极的互动、融合与同化。事实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彩带将他们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该地区“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贝园地”

历史作用

纽带作用

茶马古道是一条政治、经济纽带。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通过这条古道,不仅使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内地出产的物品,弥补了藏区所缺,满足了藏区人民所需。而且让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环境的藏区打开了门户,将藏区的各种土特产介绍给内地。形成了一种持久地互补互利经济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使藏汉民族形成了在经济上相依相成,互相离不开的格局。由此而进一步推动了藏区与祖国的统一,藏、汉民族的团结。在历史上,宋朝、明朝尽管未在藏区驻扎一兵一卒,但却始终与藏区保持不可分割的关系,令藏区各部归服,心向统一。其中茶马古道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经济发展

茶马古道带动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沿着这条道路、伴随茶马贸易不仅大量内地的工农业产品被传入藏区丰富了藏区的物资生活,而且内地的先进工艺、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进入藏区,推动了藏区经济的发展。例如因茶叶运输的需要,内地的制革技术传入藏区,使藏区的皮革加工工业发展起来;又如因商贸的发展,内地的淘金、种菜、建筑、金银加工等技术和技工大量经由此道输入,推动了藏区农作技术、采金技术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交易物品的扩展,藏区的虫草、贝母、大黄、秦芄等药材被开发出来,卡垫、毪子和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也被带动起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宋代四川产茶3000万斤,其中一半经由茶马古道运往了藏区。明代经由黎雅、碉门口岸交易的川茶达3万引,占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经打箭炉出关的川茶每年达1400万斤以上。同时,大批的藏区土特产也经由此路输出。据1934年统计,由康定入关输向内地的有麝香4000斤、虫草30000斤、羊毛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根等,共值银400余万两⑩。可见汉藏贸易规模之大。在这一贸易的带动下,藏区商业活动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达仓"、"三多仓"、"日升仓"等(仓,藏语意为家。这里用作商号);出现了集客栈、商店、中介机构为一身的特殊经济机构--锅庄。康巴处于条大道的中心,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最早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养成了经商的习惯。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干,由此远近闻名。

藏区兴起

促进了藏区城镇的兴起和发展。茶马古道上的许多交易市场和驮队、商旅的集散地、食宿点,在长期的商贸活动中,逐渐形成为居民幅凑的市镇。促进了藏区社会的城镇化发展。如打箭炉在元代尚为荒凉的山沟。明代开碉门、岩州茶马道后,这里逐渐成对大渡河以西各驮队集散之地,清代开瓦斯沟路,建泸定桥,于其地设茶关后,迅速成为"汉番幅凑,商贾云集"的商业城市。西藏和关外各地的驮队络绎不绝地来往于此,全国各地的商人在这里齐集。形成了以专业经营的茶叶帮,专营黄金、麝香的金香帮,专营布匹、哈达的邛布帮,专营药材的山药帮,专营绸缎、皮张的府货帮,专营菜食的干菜帮,以及专营鸦片、杂货的云南帮等。出现了48家锅庄,32家茶号以及数十家经营不同商品的商号。兴起了缝茶、制革、饮食、五金等新兴产业。民居、店铺、医院、学校、官署、街道纷纷建立,形成为一座闻名中外的繁荣热闹的"溜溜的城"。又如昌都由于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条茶马古道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亦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而成为康区重镇和汉藏贸易的又一中心。

文化交流

沟通了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马贸易的兴起使大量藏区商旅、贡使有机会深入祖国内地;同时,也使大量的汉、回、蒙、纳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军进入藏区。在长期的交往中,增进了对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亲和感,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城镇中,藏族与汉、回等外来民族亲密和睦,藏文化与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文化等不同文化并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现复合、交融的情况。例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辉煌的喇嘛寺,也有关帝庙、川主宫、土地祠等汉文化的建筑,有的地方还有清真寺、道观。各地来的商人还在城里建立起秦晋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等组织,将川剧、秦腔、京剧等戏剧传入藏区。出现了不同民族的节日被共同欢庆;不同的民族饮食被相互吸纳;不同的民族习俗被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谐。文化的和谐又促进了血缘的亲合,汉藏联姻的家庭在这里大量产生。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茶马古道之上。

束河茶马古道恋曲

要进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龙桥是必经之路。虽然它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却依然宽阔平整。清得发蓝的青龙河从桥下流过,河边有茂密的白杨树和柳树。白的梨花、红的海棠花和桃花年年开放,为村里人提供香甜的果实。这家乡的美味,是古道藏客和走四方的束河皮匠永远的记忆。

沿青龙桥向西走,有一条五花石板路,石头上暗红的线条至今可见。老人说,这是束河一帮常年奔波在茶马古道上的商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捐资铺砌的。因他们常和藏人做生意,当地人叫他们“藏客”。束河街是他们的牵挂,也是他们商旅生涯的起点和最终的期盼。

束河像一个街心大花园,有四条巷道从束河街上向四面延伸出去。向东的一条穿过丽江古城,往南的一条通往古济行政村,往北的一条通向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条是过去通往迪庆藏区的要道,即“茶马古道”。

沿着源自九鼎龙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藏客走上两条艰险的商旅古道:一条从松云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关隘黄山哨,从拉市到石鼓、巨甸、鲁甸,翻越栗地坪,过维西保和镇,到澜沧江边后,沿江北上,过燕子岩栈道,到德钦后再从溜筒江过溜索进藏;第二条路,从九鼎龙潭和坡底小潭边经过,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龙雪山。经过文海村直达丽江龙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栏杆,到中甸县城,然后过上桥头,从奔子栏用独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钦城,然后再从溜筒江过溜索,翻梅里雪山进藏。两条古道行程各六千里,走一趟需要三个多月。

栈道、溜索、雪山,古道上的每处险路都可能是藏客的归宿。在他们勇敢而壮美的一生中,往往需要浪漫的牵挂,一些藏客在家娶一个“披星戴月”勤劳孝顺的姑娘,在藏区娶一个温柔贤良的“卓玛”。远隔千山万水,许多纳西姑娘和卓玛一辈子没见过面,确都会在心里宽容甚至感激对方,在那个“把头别在腰带上”的男人身上,倾注悠长的思念。这样的传统如今已不存在,但因藏客而成为亲戚的纳西人和藏人却常常在束河相聚。因此在束河喝到纯正的酥油茶并不是一件难事。

藏客走过的茶马古道有迹可寻,而源自束河的另一条古道却从来没有踪影,这条无形的道上走着另一群人,他们“只要一把锥子,一扎纱线就能走遍天下”,他们是束河皮匠。

三种宗教的和谐相处

三种宗教在康定和谐相处

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大雪山中段,坐落着一个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小城——康定。从19世纪60年代起,小城内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存的格局,100多年的传教岁月中,始终和睦相处,成为美谈。 清真寺现在的阿訇是38岁的马泽志,他仍记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甫李伦即位时,邀请他以及各个宗教的代表参加即位仪式时的热闹场面。

1646年,有回族人开始到康定谋生,现在,康定县城共有常住的穆斯林400余人,在清真寺的隔壁,当地还专门修建了回民小学。72岁的回族大妈陈凤云正在清真寺内为即将到来的“开斋节”做准备,她有许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传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们的关系很好啊,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陈大妈说。 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长张建泉介绍,他在康定从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碰到各个宗教之间发生冲突。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历史上曾是繁荣一时的商业贸易中心。700年以来,藏商把从西藏带来的麝香、虫草、黄金、马匹带到康定,与内地商人带来的茶叶、丝绸进行交易。正是这种民族间贸易的兴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 距离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丁盛荣受罗马教廷之命赴西藏传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在康定北郊设堂传教,拉开天主教在康定的传教历史。 现在,全县城300多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占到了200人。天主教堂神甫李伦说:“虽然全县城3万多人口中信仰藏传佛教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但是当地政府积极保护信仰者较少的宗教,这里有很好的宗教信仰环境。” 距离康定天主教堂约150多米的地方,是当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安觉寺,已有380多年的历史。 安觉寺的铁棒喇嘛汪甲告诉记者,在康定,不管你是信仰藏传佛教也好,信仰伊斯兰教、天主教也好,大家都应该是平等和团结的。“如果其他宗教的信徒来到我们寺庙,我们也会热情向他介绍。我们绝不会强迫任何人来信仰我们自己的宗教。” 在安觉寺内,65岁的藏族大妈次乃正在转经筒前转经,围着转经筒一圈又一圈,默默念经文。 “我们信教是个人的观点,都是为了行善嘛。不同的宗教只不过观点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做好事。”次乃说。

历史文化价值

昌都地区蕴藏着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地热温泉,野花遍地的牧场、炊烟袅袅的帐篷,以及古老的本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还有色彩斑斓的风土民情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茶马古道是昌都地区自然与人文旅游的一条重要线索,自然界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民族风俗痕迹和数不清、道不尽的缠绵悱恻的故事大多流散在茶马古道上。它是历史的积淀,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活动痕迹和执着的向往。

茶马古道穿过川、滇、甘、青和西藏之间的民族走廊地带,是多民族生养藩息的地方,更是多民族演绎历史悲喜剧的大舞台,存在着永远发掘不尽的文化宝藏,值得人们追思和体味。

茶马古道上的旅游是口归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也是探险和发现之旅。

茶马古道旅游开发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诸如交通和运输设施、满足食宿需要的宾馆饭店建设、用电用水和安全保障等,同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昌都地方的经济活起来。

社会经济价值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最特殊的地域名称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的陆上交通大动脉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对外开放的金钥匙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大开发的重要基石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经济大繁荣的命脉

茶马古道——昌都地区旅游发展的着力点

旅游开发的机遇

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我国加入WTO为昌都旅游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会

西部大开发为昌都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现代茶马古道

公里干线的修筑,替代了过去“茶马古道”的功能。

“两横一纵”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干”字形的现代“茶马古道”。

在专家学者眼中,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然而,在专家眼中与“丝绸之路”同等重要的茶马古道,却在时光的荏苒中沉寂过许多年。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早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

“在丝绸之路受到世界关注,被学者、专家们争相研究,并引发旅游热潮的时候;在丝绸之路已名满天下时,茶马古道却倍受冷落,默默地在深山密林之中。”专门研究茶马古道的专家木霁弘说,茶马古道的沉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它的僻远艰险也是衰落的重要原因。虽然沉寂多年,但今日茶马古道“热”起来并不是没有它的理由。

“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旅游爱好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木霁弘分析说,“古道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且不说,光是沿途村寨的地域、风光、民俗、文化差异,就能吸引不少人。”

“以茶文化为主要特点,茶马古道成为了一道文化风景线。”北京大学学者陈保亚告诉记者,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伴随茶马古道而生的马帮文化、藏茶文化、商贸文化,因茶马古道得以相互交融的民族文化……“现在,茶马古道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从2005年马帮进京开始到现在,普洱茶已经成为了一个从中国茶界到普通大众的一个响当当的词,诚如福村梅记普洱茶的出现,打通了电商网购的普洱“茶马古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方的茶马古道

湖南安化洞市茶马古道

湖南安化洞市,位于安化县东南部,距县城东坪镇45公里,通车,路况较好。有些中国地图上,湖南版块中可以没有“安化”,没有“东坪”地名,但一定会有“洞市”的地名。因为这里历来就是通往邵阳(原宝庆)、娄底市新化县、怀化市溆浦县的必经之路。

茶叶尤其是黑茶湖南长沙府安化牛田保上中下三区,脚挑马驮集中于牛田驿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顺麻溪于麻溪口入资水,然后用船顺资水,经益阳,经湘阴,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一百三十里,经岳阳府巴陵入长江,经临湘,湖北武昌府嘉鱼,江夏,四百二十五里达汉阳府汉阳县汉口镇。计一千一百里许。

或自湖南长沙府安化牛田上中下三区,脚挑马驮集中于牛田驿今洞市 ,用竹排木排顺麻溪于麻溪口入资水,然后用船顺资水,经益阳,经湘阴,一百二十里入洞庭湖;过洞庭四百二十五里集中于长沙靖港入湘江.另有陆路2线经新化至宝庆 经梅城,宁乡至长沙.。

安化洞市老街座子坳碑刻文字和洞市龙溪石牛山可以充分反映这段茶马互市的历史。

古道特产有黑茶和千两茶最为出名,黑茶是属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黑茶是采割下来的鲜叶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制作而成。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需要4-5个月的时间,应此产量很少。饮用千两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润醇厚、提神、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对缓解腹胀、止泻有明显功效。

安化茶马古道路线

汽车经益阳/桃江/马迹堂/小淹/江南/安化/洞市到高城(220KM),途中参观由当地茶商捐建的已有百年悠久历史的风雨桥【永锡桥】(游览30分钟);参观安化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洞市老街】(游览50分钟);寻访当年马帮的足印;当地风水铁关【关山峡谷】,这里有原始次 (游览100分钟),进行户外徒手穿越峡谷的感受之旅:穿越过程中的惊险刺激,您时而得涉水过潭,时而穿越石洞,仅要靠简单铁锁栈道等工具才能翻过道道险关,只要你一不小心就会与溪水来个亲密接触,与石头来个激情轻吻,尽情考验你的体能和意志。

茶马古道博物馆

《茶马古道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的专业机构。

茶马古道博物馆由《序厅》、《史事1厅》、《史事2厅》、《束河厅》、《皮匠厅》、《茶马风情厅》、《茶艺厅》、《影响资料中心》等8个部分组成,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茶马古道的起始时间、线路和重大历史事件,是人们了解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的建筑原是400多年前木氏土司"束河院"的组成部分,其中的"大觉宫壁画"为江南著名画家马萧仙作品,一直保存到现在,笔法洗练,技术精湛,保留了唐代画风,199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2 电影纪录片

基本信息

片 名:茶马古道

类 型:纪录片

片 长:110分钟

导 演:田壮壮

总顾问:阿 城

摄影师:王 昱、吴 樵

出 品:北京数字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昆明大通道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剧情简介

自古以来,中国的云南省以马帮运输茶、盐、粮食的古道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马帮就像今日的汽车,在山路中将背上的货物运往各地。“茶马古道”因此而得名。

“茶马古道”是: --文明文化传播古道 --中外交流通道 --民族迁徙走廊 --宗教传播大道 --民族和平之路

本纪录片的拍摄重点将位于云南、四川、西藏境内的横断山脉。它将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连接在一起,平均海拔为二千五百米以上,其中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梅里雪山三大山系形成三个峡谷,而且山巅终年积雪。因为南北山势,亚热带的季候风可以进入峡谷中。这里形成的独特自然气候,森林、水资源极大丰富,由亚洲的动、植物博物馆之称。在这片土地上,藏族、怒族、独龙族、纳西族、傈僳族已居住了上百年近千年。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峡谷中流过,源头是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这个神奇的地区被人称之为“香格里--拉”。而我们要拍摄的“茶马古道”在这个神奇的地方穿行。生活在这块神奇土地内的原著民族便是我们要拍摄的主人翁。

3 王诗槐主演电视剧

基本信息

剧名:《茶马古道》

集数:23集

地区:中国大陆

类型:战争剧

主演:王诗槐、刘磊、戴娇倩、多布杰(藏族)

导演:王文杰、孔笙

编剧:景宜

制片人:景宜 张晓峰

播出: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CCTV8热播

制作人员

总顾问:热地(藏族)

出品人:赵学义(满族) 苟天林朱彤常荣军杨文虎

总监制:汪国辉格桑朗杰(藏族) 斯塔(藏族) 刘宇辉

监制:姚茂臣(侗族) 韩辉翁文良

总制片人:张明智

制片人:景宜(白族) 张晓峰

导演:王文杰孔笙

演员名单

王诗槐饰尼玛次仁

王奎荣

刘 磊饰 木石罗

戴娇倩饰演:杨花依

多布杰

仁青顿珠

吕卓达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一九四二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缅甸沦陷,日军侵犯云南的畹町、龙陵、腾冲,滇缅公路被迫中断,由此,最后一条通往中国战区的通道也被切断,使外国援华的物资无法从缅甸运入中国。 在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时,贯穿滇、川、藏直达印度出海口的茶马古道成了唯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拉萨,成为了中国大西南商旅云集的商业大城市。这时候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回族、彝族各民族的马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商队,延续着他们世世代代血脉相连的命运,走上茶马古道。

西藏拉萨巨商尼玛次仁、三江土司儿子格桑加措与纳西族大商帮“木家昌”新掌柜木石罗,大理白族茶王杨老爷的世代恩仇又到了风云交织、矛盾突变的时候;在日本特务静安、大杀客七指狼和鹤吉昌老板陈佩雄的挑唆下,一场新的复仇在茶马古道上激烈展开。然而,大敌当前,生死与共,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使各民族商帮之间所有的前仇恩怨都得到化解,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运输和内地与滇、川、藏政治经济的联系,演出了一幕幕壮丽神奇的史诗画卷。

分集剧情

第1集

茶马古道是一条贯穿滇、川、藏连接东南亚的千年古道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日军切断了所有通往中国战区的通道,滇缅公路被迫中断,使云南的茶叶无法通过海运到达拉萨,为了缓解拉萨的茶叶危机,云南丽江商人木老爷家运送茶叶的马帮踏上茶马古道。

当木家二少爷木石罗带领着木家马帮从玉龙雪山出发走上茶马古道时,拉萨已经是陷入一片茶叶危机的恐慌之中,西藏噶厦分管商务的大噶伦贡布为此忧心忡忡,不得不与拉萨巨商尼玛次仁商议如何尽快解决茶叶危机。尼玛次仁的儿子顿珠也在云南运茶途中,生死未卜。

茶马古道上,木石罗意外碰见有着家族世仇的三江土司之子格桑加措,木石罗不想因为寻仇耽误马帮上路,毅然让格桑先走。两队人马擦肩而过,格桑的手下强巴望着远去的木家头骡“乌蒙花”狞笑着……

木家马帮行至铁索桥,头骡“乌蒙花”突然发疯,随着几声嘶鸣,木石罗随着“乌蒙花”翻入江中,不见踪影……木家马帮失去了大锅头,不得不返回丽江,木家总管给给舅舅独自踏上寻找木石罗之路。尼玛次仁为解决拉萨茶叶危机,发电报给妻子阿密纳的哥哥,云南丽江商人木老爷。木老爷不顾眼前的困境,命自己的大儿子木茨格带着为尼玛运茶的马帮前往拉萨。

木石罗生死不明,尼玛的茶叶运不到拉萨,这对于噶伦贡布的干儿子陈佩雄可是个好消息,这将使他有机会把被禁的印度茶引进西藏,大发横财。金沙江边大理茶王杨金荣的女儿花依,带领家奴路过江边发现了受伤昏迷的木石罗。花依立刻上前救助。过路的静安和尚在他们身边停住脚步。在花依的救助下,木石罗渐渐的睁开了眼睛……

第2集

伤未痊愈的木石罗在花依的照顾下一同前往大理。木石罗少年英武的气魄已经渐渐的打动了花依的芳心。云南大理古城茶王杨金荣的弟弟杨金鹏得知三江土司的儿子格桑加措已来到杨家大门口,准备向杨家提亲迎娶花依。

格桑在杨府前下马,没想到却发现花依与自己的仇人木石罗手牵手站在一起。二人拔刀相向,这时茶马古道上最凶残的杀手七指狼在暗中窥视。紧急关头给给舅舅及时赶来。正在剑拔弩张的时刻,杨老爷出来调停,格桑愤恨的收刀回营。

格桑得知是强巴对木家头骡下的毒手,想要砍掉他的手,意外被七指狼阻拦。七指狼曾经遇难时被格桑相救,这一次想帮格桑杀掉木石罗来报恩,却被格桑执意回绝。转身离开格桑的七指狼路上被静安拦住,七指狼对这个貌似慈祥的和尚的用意十分迷惑……

深夜,杨金鹏苦劝侄女,他为心系木石罗的花依十分烦恼,希望她嫁给拥有庞大马帮的格桑加措,由此能为杨家茶叶进藏解决运输问题。木石罗和给给舅舅回到丽江,木家上下欣喜万分……

第3集

运送着茶叶的木茨格已经赶到墨竹工卡,把守关卡的藏兵却在茶叶驮子中查出禁运的烟土。木茨格和木家马帮被扣押。木家在拉萨的店铺也被查封。

作为木家的亲戚,尼玛次仁知道定是有人暗中陷害,立刻去找噶伦贡布说理,要求放出木家运茶叶的马帮,但一切无济于事,尼玛的茶叶也被没收,他陷入深深的困境。丽江,木老爷病入膏肓,木家生意破败。木石罗依然想念着花依。在山谷中,木石罗遭到杀手七指狼的袭击,七指狼借着格桑收买的名义要取木石罗性命,幸有白玛活佛带着烈珠喇嘛经过救下木石罗。

杨金鹏带着花依去中甸,路过丽江,前来木府拜会。木石罗与花依相见十分欢喜。花依说出杨金鹏想要把她嫁给格桑,是想让格桑家的马帮帮助杨家把茶叶运到拉萨。她自己是决不会同意嫁给格桑的,她希望木石罗等着她回来……

木家已经得知木茨格在拉萨被害,陷入困境。木家上下一片混乱。木老爷也受此打击与世长辞,临危之际嘱咐木石罗重振木家,查清38年前江孜大战的冤案为木石罗的爷爷洗脱冤屈。拉萨,尼玛次仁继续追查着烟土事件。

另一边陈佩雄继续干着苟且的勾当,利用木家被烟土事件所害之事将木家店铺归为己用,将私运的印度茶撕去商标贴上滇茶标记,在拉萨街头大赚其钱……

第4集

尼玛向贡布指出举报木家马帮藏有烟土之人必定和这件悬案有关。贡布追问就是自己的干儿子陈佩雄为何知道木家私运烟土。陈佩雄说是木家的马脚子腊都阿楚举报的。腊都阿楚成了悬案的线索。众人分头去查。

丽江,木石罗也和给给去腊都阿楚的家里寻找线索。仍然没有腊都阿楚的下落。杨金鹏带着花依来到中甸。格桑欣喜万分,但是他的表妹拉姆,深爱着格桑,见了花依分外懊恼。杨老爷还是希望花依嫁给财多势重骡马成群的格桑加措,花依却非木石罗不嫁……

木家多年来时运不济,生意衰败,重新组织马帮前往拉萨已经成了头等大事。木石罗智慧过人,用那面享誉滇藏高原的木家号旗将当地小马帮组成一支有五百匹骡马的大马帮。

然而木石罗现在惟一担心的就是没有一匹象“乌蒙花”一样的头骡可以带领木家的骡马过雪山。花依和叔叔从中甸返回大理,途中再次经过丽江。月明之夜花依与木石罗在黑龙潭幽会,二人订下终生情意。

和尚静安来到白玛寺找白玛活佛谈经论道,了解大理杨家、丽江木家、中甸格桑家以及西藏尼玛次仁家的世故交情,试图利用三家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一个表面上慈眉善目的得道高僧,私底下已经将凶残的杀手七指狼收买过来……

第5集

木石罗靠着自己的实力重振木家马帮。马帮已经有了,还需要有熟悉滇藏高原来往道路的领路头骡,和熟悉牲畜习性的经验丰富的马锅头。在玉龙马店,木石罗重新找回了自家当年的阿崩代,穷困潦倒的阿崩代为报知遇之恩决心报效木家。

拉萨尼玛追查烟土事件不但没有进展,反而在自己家与木家出资修建的云南会馆中又发现了烟土,云南会馆被藏兵查封,会馆的主事汉人刘金禄被藏兵带走,尼玛老爷如坐针砭。

大理街头堆满了普洱六大茶山的茶叶,杨金鹏正在为茶叶运不出去而犯愁,木石罗来到大理三月街来挑头骡,杨金鹏见到木石罗又有了希望。大理的三月街木石罗一行在白族小山村意外的发现自家掉入江中的头骡“乌蒙花”。

阿崩代拔出一根扎在“乌蒙花”耳后的银针,给给舅舅要找格桑和他的管家强巴去算帐。苍山脚下,“乌蒙花”扬蹄飞驰,大家正为找回头骡而高兴。突然,远处却跑来了格桑加措。给给舅舅怒火中烧,端起了手中的枪。

第6集

给给打伤了到格桑的胳膊,格桑不肯罢休,幸好花依出面缓解二人的矛盾。格桑悻悻的回中甸,准备在那里等着木石罗去往拉萨的时候复仇。

木家马重整旗鼓,骡马成群,即将起程,杨老爷的茶叶可以送往拉萨,杨金鹏自是十分高兴,借山茶花盛开之喜,在花园内用白族人食花的礼宴为木家马帮庆贺。花依来到观音塘意外碰见静安,在静安的指点下,花依决定与木石罗一同前往拉萨,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

大理三塔下,茶王杨老爷的马帮和木家马帮一行浩浩荡荡踏上运茶进藏的征途。马帮行至途中遇见静安和尚,在他的请求下,木石罗决定带着静安一同前往拉萨。为了缓解抗战后方物资的需要,使囤积在中印边境的援华物资进入内地,国民政府交通部想借助民间驿运,通过茶马古道运送部分物资,并派出官员与西藏地方官员和拉萨商会协商。

陈佩雄听此消息知道又是个发大财的机会,自己跃跃欲试想要争取负责组织驿运的事。但是拉萨商会众商人认为只有尼玛老爷有此能力聚拢拉萨的各路马帮运送抗日物资。而尼玛却因为烟土事件受到牵连,不能参加商会议事。

尼玛在沉重的心情中担忧拉萨的局势和远在云南运茶未归的儿子,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仇恨。尼玛的管家派人查到腊都阿楚的线索,甜茶馆内尼玛随仆人找到腊都阿楚,决定和他做一笔交易,让他供出陷害木家的真凶……

第7集

噶伦贡布也深知团结各民族马帮没有德高望重的商会会长尼玛领头很难做成事,贡布决定亲自拜访尼玛,得知道尼玛找到腊都阿楚,二人决定明天一起去探查腊都。就在贡布与尼玛在拉萨街道等候的时候,二人见到腊都阿楚被人刺杀,赶到身边的时候腊都已经断了气,凶手来不及拔出刀就已经逃跑。

更没想到那把刀柄上竟然刻着噶伦贡布家的标志。尼玛将目光落在贡布身上……贡布回到府中立即命管家查出是谁的佩刀。罗桑收买仆人阿旺,谎称是他上街时被人偷去的佩刀。

精明的噶伦贡布戳穿了他们的谎言,当贡布知道这一切是自己干儿子串通罗桑总管所为时,心情十分沉重。贡布在家中审问陈佩雄,38年前陈佩雄的父亲是驻藏大臣的翻译陈子英,在江孜大战中陈子英英勇牺牲,当时作为前线指挥的贡布,把陈子英留下的三岁的儿子陈佩雄抱养回家,几十年如亲生儿子。

在贡布的严厉追问下,陈佩雄只承认是为了在商业上打倒尼玛才卖印度茶,但是死不承认腊都阿楚是他派人杀的。贡布念在陈佩雄生父曾经是帮助藏族人民的汉族英雄,放过陈佩雄这一次。当然这一切对外不好明说。

为了帮助国民政府运送抗日物资,贡布不得不向拥有各路马帮的尼玛让步。贡布命令开启云南会馆,放出主事汉人刘金禄。西南、西北的各马帮兄弟回到云南会馆,回到自己在拉萨的家自然十分兴奋,尼玛对大家说起成立抗日运输联合大马帮的事,众人一致认为木石罗作为联合马帮大首领最合适,但木石罗还未到拉萨。

路途中的花依发现与静安随行的哑子小沙弥居然会说话,她将此事告诉木石罗,结果被静安巧言相骗。花依心存疑虑,但是木石罗却不以为然……

第8集

七指狼在静安指使下,收买了茶马古道上的土匪“蝙蝠”一伙,决定袭击木家和杨家的马帮。随着几声枪响,七指狼带领的土匪袭击了杨家马帮。木石罗带领人马救助的及时,打死土匪头子“蝙蝠”赶走土匪,救出杨金鹏的人马。

前方打得激烈,后方静安偷偷将毒果喂给头骡。拥有丰富上路经验的木石罗回到营地后救活了头骡。木石罗为了等头骡恢复元气,决定让杨家马帮先行赶往中甸。花依觉得木石罗的心中只有他的马帮,不把自己放在心上,失望的和杨金鹏离开木家马帮。

拉萨,陈佩雄为了进一步打垮尼玛,诱使关在狱中的木茨格交出木家在拉萨的马帮。尼玛听说了陈佩雄骗走了木家在拉萨的马帮,立刻去找昏聩的木茨格,没想到狱中出来消息,木茨格杀人越狱,尼玛大惊……

陈佩雄骗来马帮,又贿赂腐败的国民政府官员,做好一切准备,将运输抗日物资的差使揽到自己手中……

第9集

拉萨全城搜捕疑犯木茨格,而在路上的木石罗也全然不知道这些变故。率先赶到中甸的杨家马帮得到了格桑热烈的迎接。酒宴正酣,性急的格桑抱起花依走近帐篷。

格桑正欲强吻花依,拉姆冲了进来,使得酒醉的格桑气急败坏。中甸草原上面对着杨金鹏和格桑的逼问,花依决定如果三天以内木石罗不来,她就嫁给格桑……

木家马帮来到中甸城看到木家的店铺已经衰败,十分感伤。木石罗收到电报得知运送抗日物资的事,决定立即启程前往拉萨。静安一面劝木石罗正面与格桑化解仇恨,一面派七指狼布下杀阵。木石罗带领木家马帮来到白马雪山下,格桑带领家奴举枪相迎。

格桑让木石罗绕道离开,木石罗决定单打独斗解决世家恩怨,危机之时花依赶到,假意答应嫁给格桑,让木石罗平安离开。回到家中,格桑发现花依欺骗了他,一怒之下将花依关在房中,幸好拉姆前来,与花依互换外衣,帮助花依逃离格桑家……

格桑发现花依逃走了,十分生气,在杨金鹏的好言诱劝下,只好起程继续帮杨家运茶进藏。

第10集

格桑派去寻找花依的手下无获而返,格桑决定带领运茶马帮上路前往拉萨,并沿途寻找花依。拉萨,尼玛的儿子在云南运茶的路上遇到日本飞机轰炸丧身途中。尼玛一家人陷入了丧子的巨大悲痛之中,许多藏商在重庆、昆明、大理的商号都遭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群情激愤。

拉萨寺院为在内地丧身的藏人以及所有在抗日战争中遇难的中国百姓举行抗日祈愿大法会。花依路途中遇见七指狼,奔跑中摔下雪山,被神川铁桥女土司珠玛的女儿拉姆救回自己家中。木石罗途经木天王古堡拜祭祖先,突然一支枪口已经对准了他。枪声响过,木石罗应声倒下。

木家马帮也猝不及防的被土匪们杀的大乱。正当七指狼再次举起枪要彻底结束木石罗性命的时候,静安出现了,他让同行的小沙弥将木石罗背走。另一边死里逃生的老管家给给舅舅背着奄奄一息的阿崩代逃走。

花依在拉姆家中虽然受着拉姆的欺辱,但只是默默承受着。格桑和杨金鹏路过木天王古堡面对惨状十分心惊,好在没有花依的痕迹,放心的继续前往拉萨。静安将木石罗背到白玛寺疗伤,在活佛的细心照料下,木石罗渐渐恢复。

第11集

陈佩雄苦于自己手中没有大马帮可以让他接下来运送国民政府物资的差使,于是大设宴席想收买各路马帮与自己合作,却被众人回绝。。管家罗桑秘密告诉他,藏在地下室的木茨格已经中毒。

格桑和杨金鹏运送茶叶的马帮已经到达拉萨,拉萨市民看见云南的茶叶来了,奔走相告。

尼玛在云南会馆为杨金鹏和格桑接风,当他知道了路上的险情,心中有些忧愁,尤其是听到花依下落不明,眉头紧锁。

花依在拉姆家中,遇到好心的女土司珠玛,得以离开。路上遇到前来接她的烈珠喇嘛,心中好生奇怪,到了白玛寺,突然看到了木石罗,二人相见恍如隔世。深山古寺,人好心静,木石罗养好伤后,向活佛辞别,带着花依同静安离开白玛寺前往拉萨,白玛活佛命烈珠喇嘛一路护送。

拉萨,云南会馆众马帮在选举联合马帮大首领,木石罗拔刀直向格桑索命,他认为一切都是格桑雇佣七指狼所为。

第12集

木石罗回到拉萨自家店铺,发现已经被陈佩雄接管,木石罗随着尼玛来找贡布说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只能寄希望于找到木茨格。

木石罗失望的回到尼玛家中,与尼玛夫人也就是自己的姑姑阿密纳谈起家事,才知道要想替爷爷木更洗清冤屈只有找到江孜大战中十八勇士惟一的幸存者苏达。

格桑被七指狼诬陷,却百口莫辩。与木石罗和尼玛闹得十分不快,多次举枪相向。

木石罗一心要找到哥哥,无心作抗日马帮大首领,让尼玛十分失望。

陈佩雄继续打着奄奄一息的木茨格的主意,木茨格昏厥过去,陈佩雄以为他已经死了,命人把他装进麻袋丢在河边,被云南会馆的守门女仆人芭拉发现……

第13集

花依日日吹着生母留给她的藏笛,希望她阿妈能听见,并来与她相会。

静安来到贡布府上,陈佩雄在南京上学的时候在西云寺曾经拜静安为师,这回在拉萨见到自然十分惊喜,希望得到静安的指点。静安指引他去拉拢正失意的格桑,有了格桑的大马帮,陈佩雄就可以与尼玛抗衡,陈佩雄听后眉头舒展。

木石罗在大昭寺遇到了死里逃生的给给舅舅和阿崩代,几人相见以是热泪盈眶……

他们来到酒馆,商议着如何找到木茨格,正巧芭拉经过,将木茨格的下落告诉他们。木石罗等立刻来到拉萨河边,没想到不但没找到木茨格,反而被七指狼和土匪包围。几个人浴血奋战,幸得路过的西北马帮首领汉人黄老板拔刀相助才得以脱身。尼玛以为又是格桑收买七指狼刺杀木石罗,一怒之下将格桑赶出云南会馆。陈佩雄正好借机拉拢格桑……

令陈佩雄意外的是,木茨格没死,而且被人挑断脚筋后送了回来……

第14集

陈佩雄带着格桑见了国民政府贪官张处长,张处长同意二人成立抗日运输联合马帮。木石罗找到格桑叫他不要上陈佩雄的当,但格桑误以为是木石罗嫉妒,反而更加得意。 尼玛凭着多年与内地官僚打交道的经验,看出陈佩雄和张处长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木石罗决定一同前往印度,一来找木石罗在印度的三叔木沙老爷借用马帮,二来也一路探查张处长和陈佩雄运送的是什么货。 格桑前往印度噶伦堡,木石罗同时出发,花依前来送行,亲手将吉祥结系在木石罗的脖子上,希望木石罗平安归来。 花依在云南会馆呆久了,与芭拉接触越来越近,不只是花依,尼玛也十分注意芭拉的身世。 尼玛果然想的不错,芭拉就是尼玛年轻时的恋人阿月,而花依正是他们的孩子,20年前阿月是尼玛家的女仆,曾与尼玛相爱,因为家里的阻挠,年轻的尼玛看着已怀着身孕的阿月嫁给大理茶王杨金荣做姨太太。往事不堪回首,芭拉希望尼玛不要说出真相,她不想花依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尼玛回到家中得知有了木茨格的线索,立刻命下人去查办……

第15集

尼玛夫人阿密纳深夜哭泣,为自己家族的不幸和在印度病重的三哥担忧,尼玛好心劝慰夫人。 印度,木石罗来到三叔家,木沙老爷已经不久于人世,他当然愿意把马帮交给木家惟一的英雄后代木石罗,但是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养女阿撒咪,希望木石罗能够娶阿撒咪为妻。正在木石罗为难之际,阿撒咪与木石罗商议假结婚,使得木沙老爷可以放心离去。 木石罗通过三叔和噶伦堡海关关长苏比老爷的交情,弄清了格桑帮张处长运货的内幕。 随着木石罗与阿撒咪婚礼音乐飘扬,木沙老爷安然离世。木石罗带着马帮和阿撒咪返回拉萨。 拉萨,陈佩雄知道尼玛已经探到木茨格的线索,决定将计就计…

第16集

返回拉萨途中,木家马帮再次与格桑家的马帮相遇,江孜草原,马帮在年楚河边宿营,善良的阿撒咪邀请格桑喝酒跳舞。木石罗设计将格桑运送的货物扣下两驮,秘密返回拉萨。 木石罗一行回到拉萨,见到了故乡的土地和心中的拉萨,阿撒咪十分欣喜。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木石罗来到云南会馆,他兴奋的告诉尼玛,他们的猜测果然没有错,陈佩雄给张处长运的货并不是什么抗日物资,而是走私的私货。花依见到阿撒咪以为只是木石罗的表妹不以为然。就在众人还在兴奋之中,藏兵冲了进来,搜查云南会馆,在一间客房内发现了木茨格的尸体。贡布为了缓解众怒,没有带走尼玛。 就在大家困惑是谁把木茨格尸体搬进云南会馆的时候,芭拉回忆起来一个脸上有黑痣的人曾经搬着麻袋进来。 木石罗等苦苦寻找,终于得知那个人叫尔甲。就是那个脸上有黑痣的人,并在遥远的神湖边,找到已经中毒的尔甲,木石罗救活了他。 云南会馆,阿撒咪找到花依,告诉她其实自己和木石罗是夫妻……

第17集

花依得知阿撒咪其实是木石罗的妻子,痛苦万分。 木石罗还不知道这发生的事,他已经知道尔甲的下落,木石罗还为此事高兴的时候,得知了阿撒咪反悔当初的约定,决定作木石罗真正的妻子。木石罗心乱如麻。 正当格桑的马帮带着张处长私货去四川的时候,噶厦派藏兵拦住了去路。拉萨商会,噶伦贡布和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李主任共同召开会议,向拉萨商界澄清了张处长运送物资的真像。木石罗和尼玛带着物证前来说出真相,两驮子货物打开,全是私货,众人瞠目。陈佩雄立即为自己辩解,说自己受骗上当。就在此时,木石罗让尔甲出来作证说出陷害木茨格全部过程,陈佩雄跪倒在地上向贡布求饶。贡布下令将自己的干儿子陈佩雄和管家洛桑抓捕入狱。

第18集

噶伦贡布为自己的养子所作所为深深痛苦,想不到静安和尚突然来到府上相见。 贡布亲自来到狱中,望着自己从小养大的逆子痛不欲生。为了保住养子的命,他给自己多年的贴身管家罗桑敬酒,罗桑明白了老爷的用意,为报知遇之恩决定承担全部罪行,以使陈佩雄免去死罪。 木家的冤屈已经洗清,木石罗收回自家店铺。但是这并没有使他轻松,花依不再相信他。 色拉寺后山上,善良的芭拉在安慰花依不要为自己的命运痛苦。她以一个母亲的深情强忍着自己的苦楚,给女儿关爱和慰藉。 一直深爱着花依的格桑将木石罗阿撒咪和花依约出来,要木石罗给个说法,两个女人只能要一个,正当木石罗难以开口的时候,七指狼带领着土匪又杀过来,格桑立刻大怒与七指狼追杀起来。幸好藏兵及时赶来,四个人得以安然无恙。 为了支援国内抗战,尼玛次仁决定要捐赠一架飞机给抗日前线。 木石罗回到尼玛家,踌躇满志。一个是自己深爱的女人,一个是已经举行了婚礼的妻子,木石罗不知如何是好……

第19集

贡布用管家的姓名换回了陈佩雄的自由,但是将他带到寺庙交给静安,要他读经苦修。 在汉僧的教唆下,陈佩雄又回到贡布府。贡布要他夹着尾巴作人,赔给格桑骡马,向尼玛认罪,其实他的心里还是贼心不死。 木石罗依然沉沦在感情的苦恼之中,失手打了阿撒咪,结果闹得不可开交。木石罗郁闷的一个人去喝闷酒,结果酒醉而归,给给和阿崩代劝阿撒咪借此机会生米煮成熟饭,阿撒咪想起格桑也曾替她出主意,给木石罗生个孩子,拴住他的心,于是…… 醒来的木石罗得知自己对阿撒咪行过夫妻之事,后悔万分。 花依无法解脱痛苦想要出家为尼,被芭拉及时劝阻。花依在芭拉的开导下,决定帮助木石罗,她决定嫁给格桑,只要格桑答应她的三个条件“第一,从此以后,你不能再和木石罗作对,和木家的怨恨必须一笔了清。第二,你要选木石罗作马帮大首领,不和他做对。第三,要在拉萨举办最豪华的婚礼,而且要请木石罗和他的夫人阿撒咪参加。”格桑悉数答应

第20集

婚礼上,木石罗最终给格桑献上洁白的哈达。落座之后,他就一个人郁闷的喝着酒,花依失望的看着这个她依然深爱的男人,望着这个懦弱的男人,爱憎交加,用鞭子抽打着木石罗,木石罗满腹委屈,任凭花依抽打。 格桑看出来花依依然深爱着木石罗,自己决定放弃幸福,任随花依而去。 尼玛让木石罗不要再为感情烦恼,马上就要与国民政府在昌都商议运输抗日运输的事情,木石罗作为抗日运输马帮的大首领应该以国家安危为重,木石罗和尼玛紧紧地站在了一起。 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歉疚,尼玛向芭拉提出带花依一起回昌都老家居住,被芭拉拒绝。 花依为了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执意要前往昌都,芭拉只好随行。 贡布、尼玛、木石罗一行浩浩荡荡去往昌都,花依和芭拉也加入他们的队伍。 为了阻止各民族马帮运送抗日物资,挑起民族冲突。静安秘密唆使七指狼化装成国民政府军人模样去破坏昌都会议。 昌都草原,噶伦贡布和拉萨商会代表,滇川藏联合马帮大首领,正与国民政府商议利用茶马古道运送抗日物资的细节,七指狼带着土匪穿着国民党军服包围会场,枪声四起,一片混乱…… 激战中,芭拉为了救尼玛,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射向尼玛的子弹,倒在血泊中。在最后关头,花依扑过来,尼玛说出眼前的芭拉就是花依的亲阿妈。花依难以接受这事实,她千辛万苦找寻的阿妈一直在她身边,而相认之时竟也是诀别之时。 噶伦贡布和拉萨商人与国民政府官员冲突,认为他们一边协商运货,一边派兵冲击会场。紧要关头,木石罗揭穿了是七指狼一伙土匪化妆袭击会场,避免了一场民族冲突。 澜沧江边水葬芭拉之后,尼玛向花依讲起往事,可花依怎能接受这痛苦的事实,她顺着江水追赶着放着芭拉的竹排。

第21集

木石罗一行回到拉萨,听说了事件经过的杨金鹏怒火中天,他没想到二十年前被杨家赶出的二姨太阿月竟是尼玛的情人,花依的亲生母亲。杨金鹏提着大刀来找尼玛次仁算帐。尼玛在杨金鹏面前承认了一切,他只希望失踪的花依平安无恙,可是尼玛夫人阿密纳却含泪站在自己的丈夫面前…… 眼看着抗日运输联合大马帮就要上路,陈佩雄不甘心失去机会,前来找静安指路,静安暗示陈佩雄最后作一次大动作阻止马帮上路。 深夜,云南会馆突然着起熊熊大火。无情的烈焰吞噬了阿撒咪和会馆主事刘老板的生命。 废墟里发现了格桑的打火石,众人认定纵火者是格桑。格桑昨夜与陈佩雄喝得烂醉如泥,现在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尼玛率人在江边绑了格桑就在众人要处决格桑的时候,是木石罗发现破绽,找出真正的凶手是陈佩雄。而此时的陈佩雄早已不知去向。 走投无路的陈佩雄来找静安,静安漏出真面目,原来他是披着袈裟的日本特务,当他道出前来拉萨的阴谋时,陈佩雄惊出一身冷汗…… 为了保证木家马帮和格桑家马帮一路平安合作,尼玛依然拿起当年江孜大战的老枪,告别自己的纳西族妻子阿密纳和联合马帮一起踏上茶马古道。

第22集

雄伟的布达拉宫前,联合抗日运输大马帮出发为前线运送抗日物资,各民族马帮浩浩荡荡踏上征程。 静安决定利用七指狼把联合大马帮消灭在路上。 疲惫花依的花依在烈珠喇嘛的保护下,遇见了白玛活佛,才得知阿撒咪已经在烈火中往生了,木石罗在前方等着她…… 白玛寺中,烈珠喇嘛――38年前江孜大战中,十八勇士惟一的幸存者苏达,终于向白玛活佛说起三十八年前江孜大战的真相,十八勇士是被木更的随从克里巴木出卖全军覆没,而苏达却错杀了木更。活佛告诉苏达是该解开一切仇恨的时刻了。 拉萨,陈佩雄悄悄潜回贡布府,对贡布说出静安是日本特务的真相。贡布给他最后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命他追上抗日联合大马帮,揭穿日本特务静安的阴谋。 行进的联合大马帮在沿途中发现所经之处的水源都被人下了毒。木石罗决定由格桑带领护卫队先行消灭土匪。追了很久没有见到土匪的踪影,格桑和护卫队误入原始森林,木石罗带人寻找格桑,却意外的遇见了花依。 草原深夜的篝火边,杨金鹏让侄女花依去与父亲尼玛相认,当自己养育了十多年的侄女花依与尼玛坐在一起时,善良政治的白族商人杨金鹏老泪长流。 木石罗和尼玛推断土匪应该在他们的身后,所有马帮扎营准备伏击土匪。 陈佩雄追赶大马帮的路上碰上七指狼一伙土匪,为了逃生陈佩雄去救烈珠喇嘛,烈珠让他赶快走……

第23集

山坡上白玛活佛出现了,他要阻止眼前的杀戮,让七指狼放下屠刀,七指狼疯狂不听劝阻。 陈佩雄赶上大马帮,告诉他们土匪在他们身后,只要放狼烟,七指狼就会出现,格桑不愿意再相信他的话,而木石罗却想给他最后一次机会。 马帮放起了狼烟,将七指狼的土匪队伍引入伏击圈一举消灭。七指狼临死将刀刺进陈佩雄的胸膛。而花依在木石罗的帮助下手刃了七指狼。 陈佩雄临终前让木石罗告诉噶伦贡布,他的干儿子没有做卖国贼。 看见七指狼已经全军覆没,静安悄然离去,逃往白玛寺。 最后的敌人只有静安了,在寺院中不能刀兵相见,又怕打草惊蛇,尼玛决定独自前往,引蛇出洞。临行前,花依终于开口对尼玛叫出“阿爸!”尼玛欣慰的转身离去。 藏经楼上,尼玛独会静安。静安说出来自己38年来的经历和目的,并偷偷在尼玛的茶碗中下毒。 静安以为大功告成逃出寺院,没想到在寺外被木石罗、格桑、花依、杨金鹏、给给、阿崩代所包围,更没有想到的是尼玛没有死……众人一起处决了克里巴木这个叛徒。第14集

4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本信息

作 者:《茶马古道》编著部 编著

I S B N:9787561327821

出 版 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12-1

版 次:1

页 数:398

字 数:150000

印刷时间:2003-12-1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茶马古道,是文化传播的古道,是转经朝圣的道路,是民族文化大走廊,是绵延盘旋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滇、藏、川“三大角”地带的原野丛林中的一条神秘古道。

本书以15万余字,千余幅图片的篇幅,为读者全面展现茶古马道这一极具文化内涵和旅游线路沿途的风貌,提供关于茶马古道最权威的上路指引。

图书目录

引言

茶马古道介绍

古道沧桑

永远的马帮

茶香飘远

各民族饮茶习俗

茶马古道之旅

古道驿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