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侧纹岩松鼠
释义

侧纹岩松鼠也叫白纹岩松鼠、白喉岩松鼠、福氏岩松鼠。身体背面暗灰褐色;体侧面从肩至臀部有一个狭长白纹,在白纹下方为一个黑纹;体腹面呈淡赤褐色,胁带赤色;胸部至颏白色;尾基部毛色似体背面,尾端带黑色;后足足底与岩松鼠不同,局部裸露,仅后部有毛;在后跟与拇趾基部之间有一个长的肉垫。

中文学名:侧纹岩松鼠

拉丁学名:Sciurotamias forresti

别称:白纹岩松鼠、白喉岩松鼠、福氏岩松鼠。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啮齿目

科:松鼠科

属:岩松鼠属

种:侧纹岩松鼠

分布区域: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多栖息于岩山林灌丛。

基本信息

中 文 名:侧纹岩松鼠

物种分类:兽类→啮齿目→松鼠科→岩松鼠属

拉 丁 名:Sciurotamias forresti(Thomas)

英 文 名:Forrest’s Rock Squirrel

别 名:白喉岩松鼠、弗氏岩松鼠(《中国药用动物志》)

属中文名:岩松鼠属

国内分布:分布于云南省。

是否药用动物:是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冬毛可作饰皮。骨骼风干后,有活血祛风之功能,具一定的药用价值。

Iucn2000:VU A1c

Iucn2003:LC.IUCN 2003:VU A1c ver 2.3 (1994)

生 境:主要栖于山区树林、丘陵、岩石多的地方。

体 型:体长大于200mm,体重210-350g。

食 性:以坚果及种籽为食。

习 性:白昼活动。善于攀爬树木,行动敏捷,筑巢于岩缝中。

繁 殖:每年繁殖1-2次。

药 名:侧纹岩松鼠骨

来 源:为松鼠科动物侧纹岩松鼠的骨。

功 效: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主 治:治跌打损伤、痹证。

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15克;或研粉入丸散。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捕获后,除去内脏,皮及肌肉,取骨骼,置通风处晾干。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本简介

形态:身体大小似岩松鼠。体长195~250毫米;尾长130一180毫米,后足长47—54毫米;耳长25—27毫米。颅长53~60.2毫米;颧宽29.4~30.8毫米;乳突宽22.8—24.3毫米;上颊齿列长8.3~8.8。

形似岩松鼠。体背面暗灰褐色;体侧面从肩至臀部有1狭长白纹,在白纹下方为l黑纹,体腹面呈淡赤褐色,两胁赤色,胸部至颏白色;尾基部毛色似体背面,尾端带黑色,后足足底与岩松鼠不同,局部裸露,仅后部有毛,在后眼与拇趾基部1肉垫之间有1长的肉垫。乳头3对,胸部l对,鼠蹊部2对。

2n=38,FN=72,18对常染色体由8对中着丝点、9对亚中着丝点和1对在短臂上带有随体的亚端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王应祥等,1980)。

颅长而低平。吻较长,三角形眶后突短而结实。鼻骨后端约与前颌骨后端在同一水平线。鼻骨前端略扩大。颊齿为4/4,即上颌与下颔相同,仅有1个前臼齿,3个臼齿。

生态:主要栖于山区树林、丘陵、岩石多的地方。白昼活动。善于攀爬树木,行动敏捷,筑巢于岩缝中。以坚果及种籽为食。每年繁殖1~2次。

分布于云南省澜沧江以东的滇西、滇西北,以及四川南缘,为易危种。冬毛可作饰皮。骨骼风干后,有活血祛风之功能,具一定的药用价值。

药物价值

药 名:侧纹岩松鼠骨

来 源:为松鼠科动物侧纹岩松鼠的骨。

功 效: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主 治:治跌打损伤、痹证。

性味归经:辛,微温。入肝、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15克;或研粉入丸散。

别 名:白喉岩松鼠、弗氏岩松鼠(《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和广西西南部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捕获后,除去内脏,皮及肌肉,取骨骼,置通风处晾干。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