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草原旱獭
释义

草原旱獭属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是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以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根、茎、叶为食,亦食小动物。出蛰后交配,年产1胎,每胎产2-9只,3岁性成熟。喜马拉雅旱獭为青藏高原特有种,省内除海西州均有分布。毛皮质好,肉细嫩鲜美,肉、油、骨、肝、胆均可入药。

中文学名:草原旱獭

拉丁学名:Mamota sibirica Radde

别称:西伯利亚旱獭

二名法:蒙古旱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啮齿目

科:松鼠科

亚科:非洲地松鼠亚科

分布区域:分布于内蒙古中部和北部草原带。

天敌:猫、猫头鹰和蛇等

主要危害作物:对草原植被有一定破坏性

族:地松鼠族

生物学概述

草原旱獭属东蒙温旱型,栖息于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及荒漠草原与干草原相交的边缘地带。喜食莎草科与禾本科的植物,尤其带露水的嫩草茎叶。据内蒙古流行病学研究所70年代对40个獭胃的解剖分析表明,除绿色食糜外无其他成分。自然条件下旱獭不采食人为布放的任何食饵。但在饲养条件下,可逐渐训练其取食普通植物性饲料。昼夜活动,活动频度及距离与气候有关。活动距离随气温下降明显减小。旱獭系群居动物,一洞多獭,出洞前,一般先是成獭在洞口的土丘上了望片刻后,然后幼獭才陆续出洞。出洞后,洞外总有1只成獭担负“警戒”,后肢直立,四处了望,当遇到惊扰时立即呜声报警,使洞外旱獭钻入洞内藏身。当异常解除后,报警獭再发出鸣声。成獭具有一定的抗敌能力,可与天敌撕咬,解救“家族”成员。大风暴雨期间极少出洞。旱獭的洞系可分为越冬洞、夏季洞和临时洞三种类型。越冬洞是长期居住的洞穴,结构复杂,一个完整的洞系有洞口5~10多个。洞口间有浮土平整出的“了望台”(土丘),洞道纵横交错,窝巢位于深处的洞道交汇处,距地面有110~300cm。夏季洞常是经过冬眠的幼獭在性成熟前后的新居,结构比较简单。临时洞最为简单,是旱獭在远离洞系(50~100m)处挖掘的避难所。从各洞系间的距离可看出一个“家族”的领域范围1/4~1/2ha,但采食巢区的界线不严格,可为不同“家族”共享。旱獭是冬眠动物。在内蒙古干草原的旱獭在秋分后开始入蛰,它们用碎石和土堵塞多数洞口,仅留一个洞口进出。这期间很少见到成批的旱獭活动,只有少数个体将鲜草衔入洞中。至寒露前后才将洞口用粪泥塞住,进入冬眠。冬眠期如遇惊动,仍可觉醒,直至翌年4月出蛰。

发生消长规律

旱獭出蛰后10天左右机体恢复,进入繁殖期,一般在5月上旬交尾。妊娠期约40天左右。每胎产4~6仔,多者可产9仔。6月中旬可见幼獭出洞。幼獭经过2次冬眠达到性成熟。

为害特点

旱獭以草为食,一只成年旱獭可消耗牧草约30kg。挖掘洞系时抛出大量的深层生土和沙石掩盖了原有植被,种群数量高时,对草原植被有一定破坏性。皮毛质量优良,可制高级裘制品。肉可食。脂肪可药用。可传播鼠疫等疾病。

形态特征

为大型啮齿动物,体长而硕大,成体体长350~490mm。尾短且稍扁,不超过体长1/3。耳壳退化,仅存皮褶。四肢短粗,且有力。前足4趾.拇趾不明显,掌裸露,具3枚趾垫。后足5趾,趾垫4枚。乳头5对。体背为均匀的褐黄或沙黄色,毛基黑灰色,毛尖黄褐色,而喜马拉雅旱獭和灰旱獭的体背均为黑色与淡棕黄色相混杂,并具明显的黑色波纹。腹毛沙黄,毛基灰色,毛尖黄色。腹后部生殖泌尿周围的毛色深褐色。尾上下均为棕褐色,尾周缘毛尖为黑色。吻及颊部毛色较暗,口为黑色,有些触须为棕褐色。头骨坚硬。鼻骨后缘与前颌骨后缘呈平直相接,眶突斜尖伸展。人字嵴发达,呈棱状突起。枕骨乳状突长且向前弯曲。门齿唇面内侧具1条纵沟。齿隙大于上齿列长。前臼齿与臼齿咀嚼面为丘状齿突。M3无中嵴。幼獭出生后当年秋季开始脱换前臼齿。

饲养管理技术

1.建好圈舍

选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建舍。舍由窝室和活动室两部分组成,大小相同,窝室规格为72×72×80CM,窝室的四周由砖砌成,内壁及底部由水泥抹平。活动室除前面整个做笼门以外,其它三面也用砖、水泥砌沫,底面设竹木制底板,两室之间用砖砌成并留直径为20CM的通道,供旱獭出入。

2.不同龄旱獭的管理

(1)种獭:种公獭的繁殖季节一般为1~7月份,冬眠后种公獭的睾丸缩回腹内,生精作用停止,但春季苏醒后一周就恢复配种能力。因此,要喂充足饲料,并单舍饲养,防止咬斗。 种母獭妊娠后应单独一窝饲养,一般怀孕后15~25天易流产、不要突然改变饲料,不要无故捕捉。

(2)仔獭:仔獭出生时无毛,一周后可长出,三十天后睁眼。15天后才能恒定体温。在此期间,主要靠与母体拉触维持体温,所以下要将仔獭离开母本。仔獭40天左右开台吃饲料,应供易消化的菜叶, 青草及玉米等。

(3)幼獭和青年獭:幼獭是断乳后4~5月龄的小獭,幼獭与青年獭可群养,在此期间,由于门齿处于生长状态,要投一些杨柳树棍让其啃咬磨牙。

3.注意冬眠管理

给旱獭创造知宜的冬眠环境是保证安全越冬和提高繁殖力的关键。旱獭冬眠时的适宜温度为2℃~7℃,当温度低于0℃时,会将冬眠獭冻死。温度高于12℃时就会苏醒,一般放在地下冬眠较好。但如室内温度高于12℃时,也可不冬眠,这样可提高生长速度与繁殖系数。

4.防止疾病

旱獭的抗病力强,但如果饲养不当,也会导致一些疾病。

(1)蛔虫病幼獭和周岁以下的青年獭易患此病。病獭体弱消瘦,被毛杂乱无光,食欲不振,发育慢,严重时粪中可排出蛔虫体。用肠虫清半片一次口服可治疗。

(2)螨病、蚤病两者均为体外寄生虫所致,特别是侵害皮肤,并拌发高度痒觉,脱毛及皮肤出现结痂, 治疗时可用万分之三的除螨灵进行全身药浴,每次浸泡一分钟,一次可愈。

5.出栏依据市场需求适时出栏

对种獭以青年獭出栏为宜;对皮用獭多为成年公獭及不孕及停产的母獭,取皮以立冬为佳。

综合治理策略

1.捕捉 人工捕捉或放养蛇、猫等动物。

2.药物诱杀 在老鼠出没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饵诱杀。

①敌鼠钠盐0.05%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敌鼠钠盐50克,翻拌均匀。

②杀鼠迷0.04%饵料:即每100公斤谷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杀鼠迷40克。

药用价值

药名:草原旱獭

拼音:CAOYUANHANTA

来源:为松鼠科动物草原旱獭的脂肪。

功效:祛风除湿、燥湿疗疮。

主治:治疗痹证、皮肤溃疡、臁疮。

性味归经:辛、苦,平。入肺、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一15克。外用:适量,调敷患处。

别名:旱獭、蒙古旱獭、西北利亚旱獭、塔尔巴干(《中国药用动物志》)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捕获后,杀死,取出脂肪,装入旱獭胃内,挂通风处晒干即成。

生药材鉴定:雪猪油为草原旱獭的脂肪。其外形似鸭蛋,外表黄色,内部多蜷缩成团,长约10一15 厘米,厚约1厘米,质地柔软,以张大、厚实、色白黄者为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