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井基督教堂 |
释义 | 金井基督教堂位于晋江市金井镇中兴街。 在金井街密集的建筑中,教堂那颇具异国情调的钟楼以及楼上鲜红的十字架特别引人注目。听老人们说,当年教堂落成时,金井街大部分的建筑还未见块砖片瓦呢。 教堂于1933年元旦奠基,当年十月十九日落成,建筑包括礼拜堂,纪念楼与教堂护厝,全由会友捐献建成,其中纪念楼是蔡建忠、许月华夫妇为纪念他们三个蒙召的女儿所献。 教堂护厝布于四周,纪念楼与礼拜堂合二为一。教堂面南而立,据资料记载:“礼拜堂上下三层,高五丈许,堂前纪念楼五层,高近八丈”。 会堂“方六丈”,高十来米,大约可容1500人。偌大的厅堂却不见一根柱子,显得空荡荡。堂中整整齐齐排列着几十条靠背长凳,供教徒们礼拜时坐用。 “施恩宝座”在会堂的北面,由讲坛与一平台构成,是整个礼拜堂的中心。讲坛上置一木桌,是牧师布道的地方。讲坛之后有1.5米高的平台连接着北墙,平台上靠墙摆立着梯形木椅,专为唱诗班而设。北墙当中高悬十字,是耶稣为世人蒙难的见证。每逢重大活动,唱诗班便随着钢琴优美的弹奏,在十字架下深情唱颂赞美诗。所有虔诚的目光和思想都在这里汇合。 会堂的天花板由无数漆成绿色的细长木板构成。堂顶结构单凭观看是瞧不出所以然的。据知情者介绍,教堂的框架全由钢筋水泥铸成,礼拜堂顶四根钢筋水泥纵横交错,整座建筑的压力便全由这四根横梁传递给了四面墙壁。所以会堂虽没有柱子支撑却很坚固。由于布局巧妙。用料讲究,建于1933年的教堂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仍基本保持原貌。 纪念楼有五层,最上为钟楼,顶有十字架。钟楼上原有大钟一座,撞击时声音异常宏亮,三里之外都听得清楚。可惜毁于文革。今天的这座钟是旅菲华侨王先生1986年捐赠的。 其实金井最早的教堂并不在今天的中兴街,金井基督教会的历史也不始于1933年。金井最早的信徒是1879年从台湾回村的洋下村民施金川,他在台湾就已受洗入教并任长老。至1884年,金井金井又有二人获道信教,一是坑口人蔡友租,一是坑西人蔡杂。1886年,金井设立堂会于坑口,两年后移至 洲(金井西三里处)。至1890年,金井已有会众二十余人,他们在安海教会帮助下终于在金井(当时称为井尾)建成小礼拜堂,称“金井堂”。1896年,金井教会自立为堂会,许声炎先生被聘为牧师。从此金井教会成为一所自养自传的堂会,并日渐发展为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中最大的会堂。至1933年止,金井堂会先后在东石石菌(后移至潘径)、深沪狮头、前港(后移至衙口),羊前山(后移至马坪,再移前村)、东安、湖厝、科任、伍堡、英林等地设立新堂、讲堂。并于1931年创办教会刊物《金生月刊》,发行闽南、国内及南洋各地,宣传“因信得救”的信仰。影响日大。 金井是著名侨乡,历年飘洋过海出外谋生的乡亲很多,其中不乏教会中人。这样金井教会也就随之生根于海外。“旅菲五金堂会会友团契会”(五金即金井、金潘、金沪、金衙、金村五个教会)的成员便是一种明证。单是命名便是可见该会与金井教会千丝万缕的关系。今天在菲律宾,除五金团契外与金井教会关系密切的还有旅菲中华基督教会郇山堂、旅菲中华基督教会布道团。 金井教堂建成后虽几经炮火,但主体建筑依然保存至今。金井教会自创办以来,亦几经磨难,与国运共沉浮,且教志弥坚。改革开放后,教会恢复正常活动,重焕生机。 金井教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传教布道,培育英才,造福桑莘。曾先后在深沪东安、金井湖厝、潘径、英林等地设立学校,开导愚蒙造化一方。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891年由许声炎牧师亲手创办的金井教堂附设义塾,即后来的毓英学校。金井教会创办的另一所名校是闽南圣经学院。自1939年起,学院先后毕业七届学生,为当时蓬勃发展的教会及时提供了大批新的传道人。不少学院学生后来应聘担任闽南及南洋教会牧师传道圣职。 百年来,它的存在与发展,至少证明了金井乃至晋江文化相当的包容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