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长辉 |
释义 | 人物简介金长辉,电气自动化专家,我国轧机液压厚度自动控制的开拓者之一。创立的一个自由度数字模型居国内领先地位,为加快轧机液压厚度控制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提出了摩擦力是影响液压厚度控制系统稳定的重要原因;在铝、铜、稀有金属加工设备引进过程中,大胆提出合理化建议,解决安装、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在轧机传动控制技术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金长辉,1929年1月10日出生于奉天省辽阳县(今辽宁省鞍山市)一个农民的家庭。从小学到初中一直生活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目睹其在东北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和东北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屈辱,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1946年考入鞍山清华中学高中学习。1948年鞍山解放,他参加吉林工业专科学校四个月的政治学习后转至东北工学院预科班学习,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电机系免试录取。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设计公司,后该单位迁京,更名为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司北京有色冶金设计公司。1954年初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了由前苏联专家授课的电气传动自动化教师进修班。 1954年至1958年,金长辉被派往101厂(今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历任现场设计监督员,压延车间调整总工长。他工作努力,不怕劳苦,积极解决设备安装、调试及生产中的难题,保证设备按期正常运转。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哈尔滨市青年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56年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初,金长辉参加了洛阳铜加工厂(今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洛铜)735工程及铜板带工程引进设备的安装调试,解决了串联轧机的同步器,酸洗机列直流传动电动机通风等技术难题,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节约了增加通风系统的设备费用。 1966年,金长辉调至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参加902 厂(今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引进日立公司1200毫米热轧和冷轧的技术谈判工作,他是电气主谈。由于他向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领导大胆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避免了重建厂房、设备基础等庞大工程,节约了资金,缩短了工期。1967年参加该厂引进设备的调试,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认真负责,一人顶两班干,保证了工期、质量,受到了工程指挥长及工人师傅的好评。 1975年,金长辉开始研究液压厚度自动控制,其成果在多项工程设计中得到了应用。他研制的板带轧机液压压下装置,1980 年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年原冶金部科技进步四等奖。1981年他研制的(250/750×800)毫米四重可逆式带材冷轧机液压压下装置及厚度自动控制系统获原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他对2×3200kW热轧主传动大电机冒火问题的研究治理,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聘为设备事故分析专家组成员。 由于金长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技术成就金长辉是1975年开始研究液压厚度自动控制的。在此之前国内轧机厚度控制主要是采用电动压下来实现,而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不仅响应速度快、惯性小而且控制精度高,因而成为厚度控制的发展趋势。但国内起步较晚,研究与应用都比较落后,金长辉抱着不甘落后的精神以满腔的报国热情进行了研究开发。 研究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首先应该搞清楚对象的性能,对液压压下系统来讲就是应该搞清楚阀控油缸到轧机之间的传递函数。在研制洛铜800毫米轧机液压厚度自动控制系统时,金长辉即从阀控油缸到轧机之间的传递函数入手的,首先他请相关专业人员提出各环节的有关参数,然后根据所提的参数设计一块简单的电路板做液压压下闭环试验,但试验结果系统却不稳定,说明所提参数与系统实际情况不符。为了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传递函数,他采用频率法对实验轧机进行特性试验,最后证实阀控油缸——轧机液压压下装置是无穷多个自由度构成的谐振体系,频率特性的特点是它具有无穷多个谐振峰,频率越高谐振峰的幅值越小。 通过对系统频率特性曲线的研究和实验,金长辉认为系统的动态性能主要是由第一个谐振峰所决定,因而可把系统近似看成仅有一个谐振峰的一个自由度系统。据此他建立了一个自由度阀控油缸——轧机的传递函数模型,它既符合对象的实际情况,又极大地方便了液压压下厚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满足系统校正综合的需要。 在解决了控制对象的传递函数之后,对系统的综合设计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在对洛铜800毫米轧机进行位置闭环控制时,曾一度出现振荡现象。金长辉针对现场情况判定是严重的水锤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与研制单位及有关技术人员讨论伺服阀的性能,并对所使用的伺服阀测试了其性能曲线,与国外的Moog 阀的特性曲线进行了比较,找出了伺服阀本身存在的问题,据此他提出了解决水锤现象的办法:一是更换性能曲线更好的伺服阀,二是在伺服阀的人口处加装蓄势器对冲击波进行吸收,三是对电气系统的控制信号进行改进,他提出的办法行之有效,最终抑制了振荡,使得洛铜800毫米轧机的研制工作得以继续进行。 除此之外,金长辉还将精密机床上使用的位移传感器——同步感应器创造性地运用于轧机的液压厚度控制之上,设计出了与同步感应器数显表的接口电路,并对厚度控制系统中的各有关单元的频率特性进行了测试,最终研制出了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的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系统,即(250/750×800)毫米四重可逆式带材冷轧机液压压下装置及厚度自动控制系统,于1981年荣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摩擦力是液压压下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在研制洛铜800毫米轧机的液压厚度控制系统时即引起了金长辉的高度重视。他曾向厂里提出对摩擦力的影响问题进行彻底研究,但限于条件,未能在轧机上进行试验。但他并未就此停步,而到有条件的单位做计算机仿真试验,结果证明,在液压压下厚度控制系统中,摩擦力不仅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而且还极易引起系统产生极限环振荡。但是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仍然未完全清楚。 1978年他与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签订了200毫米试验轧机的液压压下厚度自动系统的改造协议,与上海沪江铜厂签订了(300/100×420)毫米两连轧机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系统的改造协议,这两个协议中改造的轧机均属小型轧机,相对大型轧机而言,小型轧机的摩擦力占轧制压力的比例较大,因而摩擦力的影响更为明显。为此金长辉希望通过对此两套系统的改造进一步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并找出解决的办法。 在对北京钢铁学院200毫米试验轧机的油缸进行摩擦力测试时,金长辉认为摩擦力偏大,建议改进油缸的密封,换成组合密封,并建议材料应选用摩擦力小的聚四氟乙烯。另外他在油缸的位移传感器——差动变压器移动铁芯的拉杆与差动变压器的端部加一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制造的导向环,以减小相互之间的摩擦阻力,结果取得良好的效果。鉴于洛铜800毫米轧机液压压下所用伺服阀性能曲线存在的问题,他在设计中采用了性能更好的伺服阀,经过10个月努力取得了负荷试车的成功。1980年4月冶金部召开鉴定会,认为系统技术指标国内领先。该项目1980年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年获原冶金部科技进步四等奖。 这次改造的成功,使金长辉对摩擦力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此他提出,摩擦力是影响液压压下厚度控制系统稳定的主要因素,它不仅会降低系统的精度,而且极易引起极限环振荡。因而应尽可能地减小执行机构中具有相对位移部件的摩擦力。他的这一观点对轧机及液压系统的设计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金长辉在研究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的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他的工作方法是从试验测试中发现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制订出解决方备,再经实际测试验证方案的正确,这使他的研究得以快速顺利地进行,是他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也为后人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我国的液压压下厚度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研制的两种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系统已在洛铜1400毫米冷轧机、铁岭有色金属加工厂1200毫米冷轧机、西南铝加工厂1400毫米和2800毫米冷轧机上得到应用,产品精度0.1毫米±0.003毫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01厂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它是我国当时惟一具有现代化大型设备的铝加工厂。由于工作需要,金长辉被派往该厂做现场设计监督工作。他为能投身这项工程的建设感到高兴,使他在工作中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把前苏联提供的图纸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都力争解决在施工之前,保证质量及工程进度;在工程验收时,所有经他修正的图纸都符合规程要求,无一返工,得到国外专家的好评。 1955年,101厂的建设进入高潮,金长辉负责压延车间的设计监督工作。当时任务十分繁重,他坚持质量第一,保证进度的工作标准,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例如将图纸中选用的铝导线改为铜线,因为当时国内还不生产铝线,需进口,在价格上远比铜线贵,而且铜的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均优于铝,可为国家节约宝贵的资金,他的建议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在压延车间即将进行负荷试车时,派来的主传动电气调整专家临时回国,当时配合调试的几位天津电气传动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也因故离厂。由于金长辉工作成绩突出,101厂决定借调他来厂工作,并任命为调整总工长,负责全车间的电气调整。当时遗留的问题特别多,加之工期紧张,因此他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一心扑在工作中。经过几个月艰苦紧张的工作,使全车间的电气设备基本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他又解决了重新整定热轧机主传动负荷调节器,重新调整大型同步电动机功率因数调节器等问题,提高了成品率和产品质量。在后来欢送专家回国的大会上,专家对金长辉在其回国期间所做的工作和他在技术上的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 简历1929年1月10日 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 1949~1953年 在东北工学院电机系学习。 1953~1956年 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有色设计公司技术员。 1956~1960年 任沈阳铝镁设计院工程师。 1960~1965年 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院工程师、试验组组长。 1965~1966年 任贵阳铝镁设计院工程师。 1966~1994年 任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4年1月 退休。 主要论著1 金长辉.四重可逆式冷轧机的电力拖动及自动控制.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60 2 金长辉.关于冷轧机应用液压压下及厚度自动控制的若干问题的商榷.铜加工,1982(4):23~28 3 金长辉.对800毫米轧机液压压下稳定性问题的探讨.重型机械,1985 (6):43~52 4 金长辉.轧机液压压下稳定性问题的分析与实验研究.铜加工,1985 (2):94~105 5 金长辉.同步感应器在液压压下位置检测上的应用.有色金属加工,1987(1):8~18 社会评价长期的科研工作养成了金长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学问、搞研究一丝不苟,一切以事实说话,以理论分析为指南,最后再以实践验证,这是他科研工作取得成功的法宝。1981年与他一起参加洛铜800毫米冷轧机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研制工作协作单位的人员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液压压下稳定性分析”的文章,金长辉看到后认为文中某些观点不正确,他经过对系统的实际测试,以事实为依据,认真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再如,1988年在洛铜1400毫米铝带冷轧机液压压下厚度控制调试现场,当他发现电控柜安装没有按照规程要求与大地进行绝缘处理,影响抗干扰效果时,他当即向施工人员提出改正的要求。 金长辉的实干精神是令人佩服的,和他一起工作的人都觉得他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有时连年轻人都觉得比不上他。1991 年,已年过花甲的他仍承担了西南铝加工厂1400毫米和2800毫米冷轧机电气系统及液压压下厚度自动控制系统的改造任务。当时工期很紧,调试必须争分夺秒,恰在这时,他却在晚间加班后回驻地时被自行车撞伤椎骨,腰部疼痛难忍,但他仍坐着滕椅坚持工作,每天晚上加班到11点,连年轻人都觉得吃不消,可他硬是这样坚持数月直到把调试工作搞完。 金长辉科学严谨的工作方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认真负责的实干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梅花香自苦寒来,数载辛劳硕果累。他能为我国轧机液压厚度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做出开拓性的成绩,能积极投身我国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之中并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来自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心,来自他忘我的勤奋工作和一丝不苟的作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