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草果饮
释义

中药名。主治脾寒疟疾。古代多部医药典籍均有记载。

基本信息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组成】紫苏叶 草果仁 川芎 白芷 高良姜(炒) 青橘皮(去白,炒) 甘草(炒)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热服,二滓并煎服,当发日连进三服,

【主治】脾寒疟疾。

【组成】草果、常山、槟榔、甘草少许、黑豆各等分。

【来源】《普济方》卷一九八。

【用法】上(口父)咀,水2盏,煎1盏,去滓,露1宿,空心未发前温服。

简介

草果最早记载于宋朝冠宗爽撰的《图径的衍义》,明代《本草纲目》也记述:“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梭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蟊之气,元朝饮膳,皆以草果为上供。”说明草果的栽培应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主治

脾寒疟疾,瘴疟头疼身痛,脉浮弦寒热;寒热疟疾初愈;产后疟疾,寒热往来,或热胜于寒。

草果

简介

草果含挥发油,有浓郁的辛香气味,用作包含烹调,能去腥除膻,增进菜肴味道,特别是烹制鱼、肉时,有了草果其味更佳。中医认为,草果辛温,入脾、胃经,有燥温除寒、健胃消滞、祛痰截的功效,可用以治腹痛痞满、呕吐、泻痢、疾等病症,用于消酒毒、去口臭亦佳。草果是配制五香粉,咖哩粉等的香料,是食品、香料、制药工业的原料。

性状特点

果实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4cm,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明显的纵沟及棱线.果皮质坚韧,不易横折断,而易纵向撕裂.剥去果皮,中间有棕黄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三瓣,每瓣有种子多枚.种子圆锥状多面体,表面红棕色,具灰白色膜质假种皮,有纵直的纹理.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质坚硬,破开后可见灰白色胚乳.气特异,味辣、微苦.草果壳为去掉种子的果皮.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韧性革质,易纵向裂开而难于横向拉断.

食用价值

草果是一种调味香料,为我国广大城乡人民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草果具有特殊浓郁的辛辣香味,能除腥气,增进食欲,是烹调佐料中的佳品,被人们誉为食品调味中的“五香之一”。炖煮牛羊肉时,放点草果,既清香可口,又驱避膻臭,因此,草果一直都是紧俏商品。尤其在新疆、甘肃、内蒙、宁夏、西藏、陕西等常食用牛羊肉的地区,人们更是争相购买,成为市场供不应求的畅销商品。

药用价值

草果味辛性温,有温中健胃,消食顺气,祛寒湿的功能,并能解酒毒,去口臭。果实入药能治心腹疼,食积不消,止泻,呕吐,食欲不佳,咳嗽痰多,胸满腹胀等症。对草果药用功能各医书都有记载,《中药大辞典》:“燥湿涂寒,祛疾截疟,消食化积。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本草品汇精要》:“草果温脾胃,止呕吐,霍乱恶心,消宿食,导滞避邪,除胀满,却心腹中冷痛”;《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本草求原》:“治水肿、滞下,攻同草冠”; 《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营蔻,诸书皆栽气味相同,攻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草果全株可提取芳香油,经蒸馏后可得草果精油。据分析草果含挥发油2-3%,油中含α一和β—蒎烯,1,8—桉油素,对—聚伞花索,壬醛、癸醛,芳樟醇,樟脑,反—s—烯醛(tranS-s-undecenal,为本品中的辛香成份),α—松油醇(α-terpineol),橙花醛—a,-b(ntral-a-b),香叶醇(geraniol,草果酮,橙花椒醇(nerolidol)等,此外尚含淀粉和油脂等,是医药和化工的原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