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杰弗里·哈特曼 |
释义 | 简介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Hartman,1929-)是久负盛名的耶鲁大学学者,是最早把法国式解构思想在美国发扬光大的学者之一。他笔耕不辍,发表著述颇丰。纵观哈特曼不同时期的思想流变过程,他一生的学术生涯可大致勾画为三个阶段:早期理论、文学立场、心理分析。他的代表作是《荒野中的批评》。 早期理论杰弗里·哈特曼的浪漫主义诗歌研究,中期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以及后期的大屠杀研究和犹太文化研究。本文拟以第二阶段为焦点,进一步探讨作为“耶鲁学派”一名骁将的哈特曼与众不同的解构理论。 第一章勾勒了解构主义思想的轮廓和脉络,以及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同时,着重探讨了哈特曼对解构主义理论的关键概念“不确定性理论”的继承。这不仅体现了首先他是位解构主义者,同时也是他对解构主义进行超越的根基 文学立场杰弗里·哈特曼的独特解构理论,通过对哈特曼和德里达及其他耶鲁批评家的比较研究,指出他们理论立场的主要分歧,由此论证哈特曼是一名“超越解构的解构者”。第二章详细论述了哈特曼“批评与文学同一性”的立场。哈特曼认为,文学与批评是统一的,这在他的随笔中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由此不仅有力地反对了把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绝对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拓展了文学和批评的范畴,还推动了德里达的不确定性原则的深入发展,充分反映了哈特曼的解构主义理论彻底的一面。不仅文学语言、文学文本的含义可以转换、变动不居,而且不同的文体也是可以转换和相互包容的。 第三章论述哈特曼坚定不移的人文信仰。一方面,他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文学从来就是人写的、写人的、为人而写的;一旦解构了人的主体性,文本的解读就失去了人文的依托,是非对错的道德判断的基础便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他重视对历史和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并严厉批评了解构主义否定或回避历史的做法。 心理分析哈特曼对深层心理的持久关注。从四方面阐述心理分析对哈特曼思想的深远影响:对未经调节的视象的追求,对批评家心理学的重视,对弗洛伊德解读模式的论述以及为文本解读的正名。其中,哈特曼特别强调,批评家对传统或前人具有深刻的依赖心理,并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与前人作品形成一种应答。他非常注重适时的回应和接受者的行为。哈特曼的解构主义理论因而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双重性:他兼具解构以及传统的人文性,是一位“超越解构的解构者”。哈特曼拓宽了解构主义的范畴,并在文本阅读实践中完美地加以体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倾向。因此他应被视为独特的批评家,并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树得到理解。 鉴于现在相对冷落的的研究现状和相对片面零散的研究成果,本文期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对哈特曼这一“超越解构的解构者“的研究。 《荒野中的批评》评价 杰弗里·哈特曼的《荒野中的批评》也是耶鲁解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结合作品分析强调指出,语言必定是隐喻式的,因而其意义是不确定的、多义的、变化的,文学文本的语言更是在不断破坏、消解自身的意义,因此是一种“持久的变项”;这也消解了文学与批评的界限,所以它反复强调批评也就是文学。它还认为,批评需要读者,读者既是作品的解释者,又是作品的创造者。 个人影响随着20世纪80年代德曼的去世和米勒的离开耶鲁,以及90年代哈特曼的退休和布鲁姆的批评观念的转向,“耶鲁学派”早已成为历史,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却不同程度地对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之后的各种批评理论产生了影响。“后理论时代”是一个群芳争艳但没有主潮的时代,各种话语力量和批评流派都试图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思想库里攫取自己需要的资源,而原先被压抑在边缘地带的话语力量不断地尝试着从边缘到中心进而消解中心的运动,而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更是进一步消解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为东方和第三世界的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走向世界进而达到与西方乃至国际学术界的平等对话的境地铺平了道路。在这方面,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并且有着犹太血统的德里达和出生于巴勒斯坦的赛义德等人的“解构”尝试就尤为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大家完全可以在当今仍活跃的一些理论争鸣和批评话语中见到“解构”的踪迹。 对解构批判得最为激烈的“耶鲁学派”成员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在他和德里达等人的论文合集的序中的一段描述:“德里达、德曼(Paul de Man)和米勒无疑是蛇一般的解构者(boadeconstructors),毫不留情,影响重大,尽管他们每人都对自己那反复冲破词语的‘深渊’方式颇为欣赏。但是布鲁姆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则仅仅是解构主义者。 个人评价杰弗里·哈特曼留下的大量批评文字却一直是后来的研究者仔细阅读和研究的资料。米勒通过仔细的阅读和比较德曼嗣后出版的《抵抗理论》(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1986) 和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竟然惊喜地发现:前者若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阅读实际上可算作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而后者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阅读则应当算作一部文学理论著作。经过这番仔细的推论,米勒指出,无论解构承认与否,它都应该算作是“马克思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模式的(不管忠实或不忠实)的继承者。如果马克思是一位解构主义者的话,那么解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形式”。毫无疑问,他的这一发现使得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则更为接近了,同时也为另一些同时受到这两种理论体系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研究者在实践中融合这二者的尝试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