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街头三维地画 |
释义 | 概述街头三维地画源自西方街头文化,英文:3D Street Painting 国内译为:3D街头地画、街头地画、街头立体画、三维街头地画、街头三维地画、城市立体画、城市三维立体画等。2005年由齐兴华首次引入中国。2009年3D街头地画《古龙今韵》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标志着3D街头地画进军主流艺术。 起源与发展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空间效果一直是人类视觉艺术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解决该问题成为艺术进步和艺术史书写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文艺复兴及其之后的教堂壁画、天顶画、市政大厅、贵族寓所和别墅都成为极好的模拟场所。街头三维地画可看作这一艺术逻辑在当代的重要发展和延伸。所谓街头三维地画,顾名思义就是将画作展示于地上以求得立体的艺术效果,或直接以地面为载体进行绘画创作。街头三维地画,则将“艺术效果特殊化”的理念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以室外地面为媒介,利用平面透视的原理,制造出视觉上的虚拟立体效果,画中的景物立体、细腻、逼真,往往能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令参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严格意义上的街头三维地画发源于国外,有着长达二十多年的历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秉承后现代绘画理念,诞生于西方大众文化的语境中,最初是西方先锋街头艺术家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一种方式,它创作成本低廉,受场地限制程度低,发挥的自由度大,因此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一些西方草根艺术家所钟爱的艺术形式;又因为它颇具娱乐精神与诙谐效果、易于与流行文化元素相关联,加之场地开放,创作与展示过程都是在露天完成的,打破了民众与传统绘画艺术殿堂的隔阂感,因此很容易受到参观者的认同、喜爱与欢迎。近年来涌现出一些致力于此创作的艺术家。如丹麦艺术家JulianBeever,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近两年在网络等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下,街头三维地画已渐渐为大众所熟悉和接受,具备了一定的认同度与美誉度,涌现了一批街头三维地画的艺术家,其中不乏许多佼佼者。但总体来讲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大众对这种艺术形式仍然具有强烈的好奇感,对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抱有浓厚的兴趣。 万氏兄弟(国内首对3D地画艺术家)万以琚、万以珩、在广东创作出了最大的3D地画《天空之城》、《快乐源泉》两幅形式新颖的早期作品,开创了国内街三维头地画的新篇章。近两年来,万氏兄弟创作了多幅具有时代特色、主题鲜明、表现手法新颖极具视觉冲击极具影响力的街头三维地画作品,如《阿凡达》、《牡丹亭》、《圆明园》、《黑豹归来》、《云端漫步》、《西塔狂想曲》等50余部作品。作品委托制作机构、收藏机构遍布两岸四地,在中国台湾的台北市创作有《未来之城》作品、中国香港创作有《鳄鱼先生》作品、中国澳门创作有《中国山水》作品,这些作品都被当地实力机构收藏,并得到当地的各类媒体高度关注,一时掀起国内街头三维地画的热潮。2012年万氏兄弟在国内创作的《时尚之都、理想之城》街头三维地画作品获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官方认证,以148.63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街头三维地画。随着对街头三维地画艺术的不断追求万氏兄弟的作品也会越来越丰富,街头三维地画也会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熟知和喜爱。中国艺术家终于证明,这门从国外兴起的新兴艺术中,中国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