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教化功能 |
释义 | 解释教化性是指教师的行为和思想对学生道德品质和观念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我们对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 分析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身教示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的智育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影响着教学中德育的效果。任何教学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活动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且是一种教学的目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总是从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和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开始的。学生视教师为楷模,他们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质。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在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使他们相信人世间是真诚、美好的,从而体验到友爱、尊重、诚实、平等等道德经验。前苏联当代教育评论家索罗维依契克认为,师爱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石。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相反,如果学生在师生人际关系中见到的是自私、圆滑、冷漠、怀疑,他们就会以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从而得到仇恨、势利、自私等道德经验。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教育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教育与培养。号称“中国基础教育活化石”的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因为相互信任和尊重,视教师为知己,则可消除对方的顾虑,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扉,把他的困难与问题在一个轻松和讲理的环境中说出来,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发抒和松弛,然后教师就可以对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师生关系融洽亲密,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在感情上才具有相容性;而在不融洽不亲密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容易形成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与教师的教导背道而驰。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心灵深处的了解和洞察,及时矫正学生不良动机和行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