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浇二
释义

浇二,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是长江中心的一个小岛。长约3500米,宽约900米。除了宜昌人和川江船家,知道浇二的人不多。但是,在中国的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上,浇二却创造了许多奇迹。不仅如此,在中国的水利、经济和人文方面,浇二还创造了许多辉煌。目前,浇二正在致力于建设以美丽江心岛为景观特色的国际文化休闲岛。

长江自西向东冲出南津关后,就结束了雄奇险峻的三峡之旅。“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长途奔袭、疲惫不堪的长江也该舒展一下身子了。水缓沙积,于是,在南津关下游三公里处,长出两个并列的江心沙

古代浇二:战争与和平

宜昌周边独特的山川形势决定了浇二与葛洲坝相依相伴的稳定格局,以致千年不变。在三峡出口南津关以下的长江千百洲滩中,浇二与葛洲坝似乎是最稳定的。在张修桂所著《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中,作者称:根据史书记载和实地考察,葛洲坝分汊河道在史前即已形成,在历史时期内属稳定型分汊河道。照此看来,西坝与葛洲坝的位置和形态,几乎是万年不变了。

宜昌古称夷陵、彝陵,向为军事重镇,时有战事发生。“三国归晋”前夕,吴国西陵督步骘在西坝筑城,“城周五里”。步骘之子步阐在葛洲坝上筑城。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步阐子乘父业,继任西陵督。步阐一旦走马上任,就作出惊人之举。他见吴国大势已去,于是据城叛吴降晋,投奔司马炎。步阐后被吴国名将陆逊之子陆抗击败所杀,西陵峡口的这场兵变终于平定。这事,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上有记载,在《三国演义》的最后一回有交代。有趣的是,葛洲坝上的步阐故城和西坝上的步骘故城已分别于1958年和1968年被发现,为“步阐兵变”作了个历史注脚。同时发现的还有战国、西汉的不少墓葬。看来,西坝还是个文化之洲。

战争不会长久,西坝的历史色彩更多的是和平。明朝万历年间,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久居夷陵的进士雷思霈作《西洲杂咏》,歌咏西坝风情:“面面皆江水,层层是峡山。人烟丛树里,麦浪古城湾”。“渔妇荡尾桨,渔翁撒细网。网得鲤鱼见,卖与客船上”。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清朝雍正十三年,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其后的《东湖县志》上有描绘西坝的图画。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低丘石坎、田畴房舍、庙宇祠堂、高树低草、轻舟白帆。明清的诗与画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宁静、平和、优美的山光水色和勤劳、质朴的民风民情。

近代浇二:灾难与期盼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有幸参加了葛洲坝工程航运配套设施建设。走进西坝尾端,问及该处“庙嘴”地名的来历,皆言不知。八十年代初期,一座高峻挺拔的“航运综合楼”在庙嘴拔地而起,航运届称“庙嘴综合楼”。这楼成了船舶进出葛洲坝船闸的标志性建筑和指挥系统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庙嘴”来历,我仍然不得而知。后来,从书上得知“庙嘴”来历,才顿然醒悟。同时,这醒悟中还有几分心酸。

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嘉陵江及长江干流重庆至宜昌之间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农历六月,洪峰流量最大时,重庆寸滩为100000秒立方米,万县为114800秒立方米,宜昌为105000秒立方米,枝城为110000秒立方米。据考证,1870年宜昌长江洪峰流量,是自1153年有碑刻记载以来大洪峰的首位。根据水文计算,这年宜昌洪峰流量的概率,在千年一遇至万年一遇之间。上述数据,对于水利工作者来说,是清晰的、明确的,甚至是令人震惊的,他们已经感受到长江之水的排山倒海之势。但对于普通读者,还不是很具体。好在中国人有修志的优良传统,看看沿江的府志、县志上怎么说的。《涪州志》载:“夏六月十六至二十日,江盛涨入城,江岸南北漂没民居无数,此数百年未见之灾也。”《丰都县志》载:“六月大水,全城淹没无存。”《忠县志》载:“六月大水,浸入州城南门内,沿江州民房,漂没殆尽。”《万县志》载:“县地陆沉,道路断绝,舟船阻碍不进。房屋、庙宇、木树、禾苗、人畜杂沓蔽江下。”《云阳县志》载:“江水大泛冒城,濒江数千里奇灾,近古所罕见。”《奉节县志》载:“夏六月,洪水泛涨,漫城而过,遂将自西而东临江一带城墙,全行淹没、冲塌。”《荆州府志》载:“公安、枝江大水异常,大水城堞尽坏。”

当万千饥馑的灾民面对滔滔洪水泪水流尽时,他们是多么盼望救星啊!。救星在哪里?大清朝廷正在为“天津教案”而心烦,实在没有心思救什么灾。地方官员对“抗洪救灾”实在没有太大的本事。水退之后,宜昌知府方大湜和东湖知县吴耀斗各掏腰包500串钱,购米散赈,并做馒头数万,赈济灾民。在当时,这也算是最大的德政和良心了。

在中国,但凡洪水肆虐之地,多有禹迹。大禹能治水,能治全中国的水。大禹是人,是神话了的人。禹迹多也就不奇怪了。在我的故乡武汉,长江之滨,龟山之首,就有禹功矶、禹王庙、禹碑。前几年,在禹功矶附近,建了个气势恢宏、工艺精湛、内涵丰富的大禹文化园,可见大禹文化在中国影响之深、影响之广。不仅如此,深谙中国文化的日本人,干脆把中国称为“禹域”,意谓“大禹的国度”。不信?我手中就有一书,名曰《日人禹域旅游诗注》。长江三峡自然少不了禹迹。三峡禹迹最大者为黄陵庙。

黄陵庙是一座以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禹王殿为主体建筑的古代建筑群,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上距宜昌长江上游39公里。黄陵庙山门门额上有“老黄陵庙”四字。庙名之前加“老”字,我不明其意,问过守庙人,守庙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禹王殿很大,大殿正中立有禹王神像。大殿金柱柱础上刻有“永远万世”四字,出自明朝万历年间。大殿正面下檐匾额刻有“玄功万古”四字,为明朝惠王朱常润所书。上檐匾额刻有“砥定江澜”四字,为清朝乾隆年间公主爱新觉罗?琪格所书。这些珍贵匾书,是世代唱给大禹的颂歌。

1870年夏季,大禹到哪里去了?黎民百姓在等着他治水呢!等着他“砥定江澜”呢!

大禹自身难保,他正在接受一次前所未有的劫难和羞辱。当时,特大洪水逼近黄陵庙,冲毁大庙山门,冲进禹王殿,淹了殿内三十六根楠木立柱,殿内水深6米有余。当时,“玄功万古”匾已经淹没,浊浪拍击着“砥定江澜”匾。大约因为这匾的缘故,江澜总算“砥定”了。禹王神像低于大殿匾额,又是木质的,当然是荡然无存了。它伴随着浮尸、死畜向下游漂去。水退了,人们在宜昌西坝尾端发现了可怜的禹王神像。宜昌人念禹王之功德,哀神像之不幸,遂将禹王神像捞起。为了供奉禹王神像,就在神像“登陆”之地--西坝尾端建了一座新庙,定名“黄陵庙”。

从此,宜昌府有了两座黄陵庙:一座在三斗坪,损毁严重;一座在西坝,修饰一新。两庙同一名的局面,维持了11年。

1886年,宜昌镇总兵罗缙绅带头捐银600两,共集资白银3700余两,耗时5年,维修了遭洪灾损失严重的禹王庙,重建了黄陵庙山门及其他建筑。1891年,黄陵庙大修工程竣工。罗缙绅在大庙山门门额上亲题四字“老黄陵庙”,既能有别西坝的黄陵庙,又能以示正宗。后来,西坝黄陵庙倒了,只留下“庙嘴”之名。

1985年,时任长江航道局局长的沈柏生途经“老黄陵庙”,在禹王殿看到维修工人正在楠木立柱上刷漆,看到尚未刷漆的楠木立柱上洪灾水痕清晰可辩,建议他们保留一、两根不刷漆,留住洪痕,以示后人。后来,有两根立柱果真没有刷漆,洪痕清晰的立柱上挂着牌子,上书:“庚午年(公元1870年)洪水至此”。这里,成了一处重要的水文文物,成了长江水文化的一个景点。

10 年前,我在《宜昌 ? 夷陵 ? 欧阳修》一书中,看到了来自《东湖县志》的图画,西坝之尾的“黄陵庙”图文俱在,不容置辩。我对“庙嘴”和“老黄陵庙”的疑惑,终于冰释。

大禹的神像是不能治水的。但是,大禹的精神和智慧是能治水的。人们期盼着,治理长江的“新大禹时代”早点到来。

未来的总体规划

关于浇二的未来发展,市、区两级从未懈怠。依据《宜昌市浇二控制性详细规划》,浇二北以葛洲坝为界、三面临江,用地面积1.8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定位为以城市文化休闲娱乐、水电旅游观光发展为重点的美丽江心岛和综合性城市居住生活区。打造成为以美丽江心岛为景观特色的国际文化休闲岛。

围绕宜昌市总体规划,西陵区立足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建设,同样也加快了浇二建设的不发。按照“总部经济带动、现代服务业主导、都市工业推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坚持“发展商务楼宇、引进企业总部、推进产业聚集”的总体思路,出台了鼓励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推动商务楼宇开发和经营,扩大商务楼宇规模,加强练习协调,改善综合环境,加大宣传推介,培植税收“千万元楼”、“五千万元楼”、“亿元楼”。积极开展“总部经济”认定工作,二是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加快制订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现代服务业与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都市工业、特色农业和城市建设的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业板块和产业集群。加强对特色商业街、专业市场群的研究,培养和扶持推动商业“扎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使西陵成为辐射渝东鄂西的商贸物流基地。要提升旅游服务业,推动平湖半岛、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和内涵,打造都市休闲服务品牌。三是不断壮大都市工业。实施优强骨干企业倍增工程,扶持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在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将进一步认真落实市、区支持城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市、区、街联动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都市工业项目建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