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曹振铎 |
释义 | 1 曹姓的得姓始祖曹姓的得姓始祖是曹振铎,姓姬,氏曹,名铎,字叔振。颛顼的后代曹安最初被封在曹(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后,把他的弟弟振铎封在了曹,而把曹安的后代改封在邾国(今山东省曲阜东南)。振铎在他的封地曹建立了曹国,定都于陶丘。曹振铎建立的曹国于公元前四八七年为宋景公所灭,其后代子孙便以国为氏,称为曹姓。曹振铎也就被视为曹姓始祖。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故山东曹姓成为后世曹姓繁衍播迁的主要源头。 先秦时期,曹姓分布点以山东及江苏沛县为主。 秦汉时期,是曹姓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成为曹姓主要聚居点,以致于后来曹姓发展史中四大郡望(谯郡、彭城郡、高平郡、巨野郡)皆出于这些地区。另外,陕西、湖北、甘肃、浙江在秦汉时期也有曹姓散居点。据载,秦末沛县(今属江苏省)人曹参西汉时被封为平阳侯,其子迁居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北)。 魏晋南北朝之际,因北方连年战乱,曹姓开始南迁,与此同时,北方曹魏政权的建立,也使曹姓得以在北方较好的发展,以致于后来曹姓在黄淮流域分布最为集中。 隋唐时期,曹姓在规模、数量上又有大的发展。福建、广西等地始有曹姓入居。 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开漳,亦有曹姓将佐。”宋元至明清时期,曹姓已广布我国各地。据载,明代有福建曹姓一支徙居广东梅州,又雍正年间有福建曹姓入居台湾,进而迁徙海外。 今日曹姓以黄淮流域分布最为集中,尤以四川、河北、河南、湖北等人口为多。曹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26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七。 2 国民党军将领曹振铎(1907—1973) 别号觉民。夏津县城西王堂村人。国民党军将领。出生于殷富之家。 1924年于夏津县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东昌三中。 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 1926年10月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相继任见习官、排长、连长,随部队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9月1日,在南京东龙潭镇与孙传芳部作战时被俘,逃出后回夏津老家闲居数月,又到徐州投奔李延年,在李延年部历任排长、 连长、少校副官、营长、中校团副等职。 1931年7月至1934年10月间,曹振铎随部参加了第三、四、五次对工农红军的反革命“围剿”。 1937年8月13日, 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时任团长的曹振铎于15日率部赶赴上海附近的罗店,协同友军与日军展开阵地争夺战,阵地失而复得数次,曹振铎在战斗中负伤。不久,升任六十七师副师长。11月,率部西撤,后撤至皖南山区。后归顾祝同指挥。 1940年12月顾祝同将曹振铎调升为十六师少将师长。 1941年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曹振铎和陈颐鼎部守衢州,阵地被日军突破,衢州失陷,曹振铎被撤职查办。 1943年12月,调任远征军兵站总监部运输二总团少将总团长。 1946年1月, 曹振铎随夏楚中由南方回山东,任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高参,6月,改任第十二军新三十六师师长。 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中,该师大部被解放军歼灭,曹振铎化装成伙夫于23日下午率残部逃回济南。莱芜战役中,王耀武嫡系部队七十三军被歼,后重新组编为整编七十三师,曹振铎被任命为中将师长。 1948年9月, 解放军组织解放济南战役,王耀武委任曹振铎为东部地区指挥官,统一指挥整编七十三师的十五旅、七十七旅,整编二师的三十二旅及特务旅、保安旅等国民党守军。 9月16日,解放军攻城战斗打响,在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下,曹振铎的整编七十三师及其所指挥的其他守军相继被歼。24日,济南解放。战役结束后第四天,曹振铎化名范锐,换上便衣潜逃出城,逃至天津、北京,后转去南京。 1949年去台湾,到台湾后,任国民党军金门马祖防卫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官。 1970年前后被免职。 1973年病逝于台北医院。 ◎ 革命军第73军前身系湘军唐生智系部队,后逐渐演变为中央军嫡系部队。1937年8月,以第15师为基干编成第73军,编成时序列如下: 第73军,军长王东原,副军长陈孔达、彭松龄 第15师,师长王东原 该军成立后,即开赴上海,在第10集团军指挥下参加淞沪会战,奉命坚守刘行阵地,在防御作战中采取了分散制,实施班排各自独立作战,造成大纵深防御态势,减少了战斗减员,固守阵地达28天之久,第44旅旅长张彀中在激战中殉国,全军伤亡3000余人。换防整补后,73军又奉命防守南翔,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战至11月,日军自金山卫登陆,73军奉命撤退。1938年初,第77师拨归该军建制。6月,王东原专任军长,第15师师长由汪之斌接任,该师调归第8军建制。73军隶属第34军团参加武汉会战,奉命驻防江西湖口担任江防守备任务,此时序列如下: 第73军,军长王东原 第77师,师长彭位仁。该师原系湘军唐生智系部队,北伐后编为周斓所部17军第2师,师长罗霖,1929年4月缩编为独立第4旅,12月又扩编为新编第22师,1930年9月改称第77师,1937年8月参加淞沪会战,部队损失惨重,整补后原师长罗霖去职,由彭位仁继任师长,部队逐渐中央化 7月,77师460团在娘娘庙一线与日军波田支队遭遇,当即展开激战,日军施放毒气攻击,460团伤亡严重,被迫后撤,但日军亦受重创。随后77师展开反击,激战中团长陈乳奇殉国。武汉会战后,第15师回归73军建制。12月,该军转隶第27集团军,彭位仁升任军长。1939年3月,南昌会战开始,日军攻击武宁,遭73军坚决抵抗,进展甚缓,经月余激战,敌始陷武宁。战后汪之斌升任副军长。此时序列如下: 第73军,军长彭位仁,副军长汪之斌 第15师,师长汪之斌 第77师,师长柳际明 9月,73军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在金井、福林镇以东侧击日军。12月,参加冬季攻势作战。1940年春,73军改隶长江上游江防司令部,暂编第5师由新6军转隶73军,该军成为三师制的军,此时序列如下: 第73军,军长彭位仁,副军长汪之斌、柳际明 第15师,师长陈为韩 第77师,师长柳际明 暂编第5师,师长戴季韬。该师原系湘军陈渠珍系部队,1939年6月由湖南保安第1、2、3、4、5团合编而成 1941年3月,韩浚继任77师师长;5月,郭汝瑰继任暂5师师长。9月,73军在第20集团军编成内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配合友军围攻宜昌。12月,日军再攻长沙,73军进驻宁乡、益阳策应长沙方向作战。日军进至长沙城外时,77师于1月3日进入城内,增援守军第10军,守卫南门,激战一日后日军开始全线撤退。 1942年3月,陈为韩升任副军长,73军隶属第9战区参加了浙赣会战的钳制性作战。是年底,郭汝瑰他调,暂5师师长由副军长汪之斌代理;梁祗六接任15师师长。 1943年初,原军长彭位仁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汪之斌升任军长,暂5师师长由彭士量继任。3月,暂5师奉命反击华容日军,一度攻入华容城内。5月5日,鄂西会战开始,73军在安乡、南县地区首先遇日军优势兵力猛攻,73军各部全线与敌展开血战,15师45团团长陈涉潘牺牲,15师伤亡达四分之三,77师亦伤亡过半。7日晚,安乡失守,日军集中兵力攻击南县,暂5师苦战后突围,南县失守。各部在撤退中失去指挥,在厂窖镇一带遭日军合围,该军将士5000余人、民众20000余人遇难。至此该军已丧失战斗力,转移至常德附近整补。11月,日军进攻常德,73军在澧水以南坚守阵地,15师、77师防线先后被突破,暂5师在石门以北死守,损失殆尽,日军攻入石门,暂5师师长彭士量、参谋长郑勋均在突围时殉国。常德会战结束后,军长汪之斌以作战不力免职,军长职仍由彭位仁兼任,韩浚升任副军长。此时序列如下: 第73军,军长彭位仁,副军长韩浚 第15师,师长梁祗六 第43团,团长丁廉 第44团,团长 第45团,团长王一之 第77师,师长唐生海 暂编第5师,师长梁化中 1944年,73军隶属第24集团军,参加长衡会战,奉命坚守益阳,与敌激战二日后撤出。 1945年3月,暂5师裁撤,原隶29军的193师调隶73军,韩浚升任73军军长,该军隶属第4方面军参加湘西会战,在新化以南与日军激战,几经逆袭,阻住日军攻势。此时序列如下: 第73军,军长韩浚,副军长李琰,参谋长周剑秋 第15师,师长梁祗六,副师长徐亚雄,参谋长周秋 第43团,团长黄玉溪 第44团,团长张伯侯 第45团,团长王一之 第77师,师长唐生海,11月易田君健 第229团,团长许秉焕 第230团,团长柏柱臣 第231团,团长陈运武 第193师,师长萧重光,副师长柏柱臣、姚尧,参谋长杨钟秀 第577团,团长傅佑任 第578团,团长车驷 第579团,团长王政直 1946年,73军改隶第2绥靖区,参加胶济路战役。同年梁化中接梁祗六任15师师长。 1947年2月,73军参加莱芜战役,全军被歼,15师师长梁化中、77师师长田君健均在激战中阵亡。不久重建73军,旋改编为整编第73师,序列如下: 整编第73师,师长曹振铎,副师长龙矫,参谋长朱刚 第15旅,旅长孟获川,后易王敬箴,副旅长周羽,参谋长冉启前 第43团,团长李朴 第44团,团长高子曰 第45团,团长李昆治 第77旅,旅长张汉铎,后易钱伯英 第229团 第230团,团长谭星煌 第231团 独立旅,该旅系以第2绥靖区特务旅、收编伪军张天佐部编成 该师建成后,即调济南驻守。1948年9月,解放军进攻济南,该师作为守军主力之一与解放军展开激战,与解放军反复争夺外围阵地,团长李朴阵亡。外围失守后,77旅坚守外城,15旅坚守内城,继续顽强抵抗。解放军一度强行登城,均被守军反扑击退,突破口屡被封死,坤顺门之战中,77旅与解放军激战,使解放军付出1200余人的伤亡代价。经八昼夜激战,9月24日济南解放,整73师全军覆没。 10月,重建73军,但重建后的73军与原湘军系的73军已无任何关系。隶属第9编练司令部,参加江防战役,序列如下: 第73军,军长李天霞,参谋长陈畅盛 第15师,师长侯志磬,副师长陈略 第77师,师长毛定松 第316师,师长王一飞。该师系1948年12月编成 暂编第6师,师长洪伟达 长江防线被解放军突破后,73军退往福建,改隶第6兵团指挥,参加福州战役。1949年7月,该军退往平潭岛,序列如下: 第73军,军长李天霞 第51师,师长谢恺棠,该师系第74军残部缩编 第238师,师长 第712团,团长黄寿祖 第713团,该团系原15师缩编 第714团,团长陈磊 输送团 特务营 工兵营 同年9月,第73军在平潭岛战役中被解放军基本全歼,残部撤到马祖被撤销番号,官兵并入第52军。 第一任军长王东原卸任后历任第34军团军团长、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教育长兼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国防研究院主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第6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历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去台后参与筹办阳明山“革命实践研究院”,并兼“总裁”办公室军事组组长,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1年9月,被任命为驻南朝鲜的“特命全权大使”。1960年离任回台,1979年赴美定居,1997年去世。 第二任军长彭位仁卸任后历任第30团军副总司令、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并再次兼任第73军军长,二次卸任后历任青年军训练总监部副监、第4方面军副司令长官、青年军复员管理总处副处长、国防部监察局局长,去台后在国防部历任总政治部士兵问题研究会主任、参议、游击指挥部副指挥官,1990年4月病逝于台北。 第三任军长汪之斌卸任后任湖南第九区、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2月病逝于湖南家中。 第四任军长韩浚被俘后于1962年12月获特赦释放,后任湖北省政协文史专员、湖北省政协委员、常委,1989年9月因病逝世。 第五任军长曹振铎1949年去台,后任国民党军金门马祖防卫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官。1970年前后因家庭变故致病免职,1973年病逝于台北。 第六任军长李天霞到台不久即被捕,以“不尽其应尽职责,临阵退却“之罪判刑,1950年12月出狱,不再担任军职,1967年2月病逝。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