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曹休 |
释义 | 曹休(?-228),字文烈,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曹魏武将,曹操从子(《三国志》记载为曹操族子,但近年考古发现指出此记载可能有误)。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前往投奔,曹操称赞其为“千里驹”,如同亲子般看待,并使他领虎豹骑宿卫。公元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之战中大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 中文名:曹休 别名:文烈(字)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沛国谯(今安徽亳州) 出生日期:生年不详 逝世日期:公元228年 职业:征东大将军 扬州牧 大司马 主要成就:在下辨之战大破蜀军大败吴将吕范 封爵:东阳亭侯、长平侯 谥号:壮侯 历史传记曹休,字文烈,是曹操的族子(应该是从子,具体见下文“考古发现”),曹洪的亲侄。曹休的祖父曹鼎历任河间相、吴郡太守、尚书令。 当时天下大乱,曹氏宗族各个散去,离开乡里。曹休十余岁时丧父,他独自与一门客抬着其父灵柩,临时租借了一块坟地将其父安葬。然后携带着老母,渡江到吴地避难,被吴郡太守收留。曹休在太守官邸里,见到壁上挂着昔日太守即其祖父曹鼎的画像,遂下榻拜于地上涕泣不已,当时同坐的人都对曹休感到赞许和惋惜。中平六年(189年),曹操在兖州举义兵讨伐董卓,曹休于是变易姓名从千里之外的吴地途经荆州北归中原,乃见到曹操。曹操当时对左右的人说:“此吾家千里驹也。”(本意不是称赞,只是戏称曹休能够辗转行走千里来归如同能行走千里的马驹)于是让他与曹丕共同食住,待若亲子。后来曹休经常跟随曹操四处征伐,曾在“天下骁锐”的虎豹骑中担任宿卫之职。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率领诸将起兵攻汉中,另派遣将军吴兰攻击下辨。曹休遂被任命为骑都尉,与议郎辛毗一起担任主帅都护将军曹洪的参军,且和偏将军曹真、雍州刺史张既等随曹洪进军征讨。曹操在出征前对曹休说:“你虽名为参军,但其实就是这支军队的主帅。”曹洪得知此令后,也把军中事务委托给曹休负责。当时刘备见曹军进至下辨,于是遣张飞屯驻于固山一带,声称要切断曹军的后路。曹洪与诸将进行商议后都对是否继续进军犹豫不决,曹休说:“刘备的军队如果真的要切断我军后路,就应该隐蔽地行动,暗中设伏。如今却先虚张声势,说明这只是刘备等人的疑兵之计。我军应该趁敌人尚未在下辨集结大军之时,尽快击破吴兰。一旦吴兰被击败,张飞的疑兵就毫无意义了,必定会自行退走的。”曹洪听从了他的建议,进兵击破吴兰,张飞其后果然退走。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军于定军山斩杀曹军统帅夏侯渊。曹操遂亲征汉中,但刘备坚守险要,曹军难以攻克,逃亡的士兵越来越多,不久后曹操只得命令各路军队陆续退出汉中,曹休随军退至长安后,被授予中领军一职。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曹休升任领军将军,追录前后功勋,封东阳亭侯。大将军夏侯惇薨后,曹丕任命曹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接替夏侯惇屯驻汝南郡召陵县,负责抵御孙权。曹休赴任前,曹丕车驾亲临,还下了銮舆与曹休执手送别。当时孙权派遣将领屯驻历阳,曹休到任后,立即率军将之击破,又另遣兵渡江偷袭,烧掉了吴军设在芜湖的军营数千家。于是迁为征东将军,兼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后曹休之母去世,曹休本是至孝之人,因此悲痛不已,守孝期间饮食不进。曹丕知道后命令侍中强行脱下他的丧服,诏令其饮食酒肉。曹休受诏后不得已进行饮食,但形体却越发憔悴。之后向曹丕告假请求归还故乡谯县葬母,曹丕又遣越骑校尉薛乔奉诏来劝慰其不要过度忧哀,于是让曹休归家治丧。曹休只一宿便完成了葬礼,然后马上又归还岗位。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亲征,兵分三路讨伐孙权,任命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豫州刺史贾逵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从西线出击洞浦,另有上军大将军曹真进攻江陵、大将军曹仁从东线出击濡须口。东吴派遣建威将军吕范指挥五路大军,以水军的优势抗击曹休。曹休当时壮志满怀,盼望建立功勋,于是上表:“原将锐卒虎步江南,因敌取资,事必克捷;若其无臣,不须为念。”(臣愿率领精锐之师即刻渡江,大军虎步踏平江南,从敌人那里夺取粮草补给,则一定可以取得胜利。如果臣殒命疆场,请陛下不要挂念)但臧霸等人不愿孤军犯险,曹丕也没有准许,因此计划搁置。不久后,暴风正好吹断了吕范船队的所有缆绳,被吹散的吴军船只纷纷漂到曹休等人的营垒前,曹休趁机下令出战,斩杀吴军数千,取得大捷。曹丕于是下令曹休的军队立即渡江,但东吴的救援船队很快开至,收拢了散卒后退还江南。曹休命令臧霸率领万余人乘轻船五百追击,攻袭徐陵,杀略吴军数千人。随后,吴将全琮、徐盛率军反击,攻破魏军,追斩魏将尹卢,杀获数百。由于当时三路大军中除曹休取得大捷外,曹仁在濡须口失利,曹真则在江陵未取得实际战果,因此曹丕下令撤军。曹休被拜为扬州牧,屯驻东南边境防止东吴进犯。 黄初七年(226),曹丕驾崩,曹休与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四人受遗诏辅政,魏明帝曹睿即位后,进封长平侯。当时吴将审德屯驻皖城,曹休将其击破,斩杀了审德,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遂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都督扬州如故。 太和二年(228),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按照吴王孙权的主意,佯称得罪了吴王,要弃吴投魏。曹休于是率领骑兵、步兵共计十万往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去接应周鲂。魏明帝另外派遣贾逵督前将军满宠等四支军队由西阳直攻东关,司马懿领兵进攻江陵。尚书蒋济向魏明帝表示驻守于上游的吴将朱然可能会从曹休后方袭击,而吴军亦可能随时会东进切断曹休退路,建议派兵救援曹休。魏明帝诏司马懿停止进军,让贾逵东进与曹休合兵一处。琅邪太守孙礼也劝谏曹休不可孤军深入,但此曹休立功心切,没有听从。遂进至石亭,在那里遭遇到陆逊、朱桓、全琮共约九万人的突然袭击,曹休没有防备,初一交战不利后便慌忙退兵。曹休之前的行军路线背靠湖泊、旁依大江,在退却时行军受阻而十分缓慢。吴军在其后紧追不舍,魏军无心应战,被斩杀万余,丢弃军械车马无数。曹休突围至夹石,但此处退路已被孙权阻断。曹军士卒前无无退路、后又追兵,惶恐之下陆续叛逃,曹休的人马几乎已经溃不成军。 此时,贾逵所部的援军经过备道兼程的挺进后及时出现在夹石,吴军以为魏国救援大军已经来到,于是迅速撤离战场。贾逵其后又拿出粮食和军资供应曹休的军队,才使曹休免于全军覆没。 其后,曹休上书谢罪,魏明帝遣屯骑校尉杨暨宣旨抚慰,礼节赏赐更加隆重。曹休惭狠不已,因此痈发与背,不久即薨,谥曰壮侯。子曹肇继嗣。正始四年(243)七月,魏帝曹芳下诏祭祀已故大司马曹休、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等二十位魏国功勋卓著的旧臣于太祖曹操的宗庙。 演义传记曹休,字文烈,是曹操部下,曹氏宗族将领,于“曹操大宴铜雀台”之时率先登场,射箭夺袍。曹休随曹操四处征伐,在攻蜀汉中之战,伐吴濡须口之战均有登场,曾放冷箭射倒吴将凌统的马匹,后又协助夏侯惇平息洛阳纵火叛乱,总管御林兵马,协助曹丕代汉。魏文帝时期,曹休参与三路伐吴,被吴将吕范击败,无功而返(与正史相反)。魏明帝继位后,曹休官至大司马,被吴将周鲂断发所骗,伐吴时被陆逊杀得大败,气忧成病,回到洛阳,疽发背而死。 三国志·曹休传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休年十馀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魏书曰:休祖父尝为吴郡太守。休于太守舍,见壁上祖父画像,下榻拜涕泣,同坐者皆嘉叹焉。】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太祖拔汉中,诸军还长安,拜休中领军。文帝即王位,为领军将军,录前后功,封东阳亭侯。夏侯惇薨,以休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诸军事,车驾临送,上乃下舆执手而别。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魏书曰:休丧母至孝。帝使侍中夺丧服,使饮酒食肉,休受诏而形体益憔悴。乞归谯葬母,帝复遣越骑校尉薛乔奉诏节其忧哀,使归家治丧,一宿便葬,葬讫诣行在所。帝见,亲自宽慰之。其见爱重如此。】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破之。拜扬州牧。明帝即位,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太和二年,帝为二道征吴,遣司马宣王从汉水下,【督休】休督诸军向寻阳。贼将伪降,休深入,战不利,退还宿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休上书谢罪,帝遣屯骑校尉杨暨慰谕,礼赐益隆。休因此痈发背薨,谥曰壮侯。子肇嗣。【世语曰:肇字长思。】 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寝疾,方与燕王宇等属以后事。帝意寻变,诏肇以侯归第。正始中薨。追赠卫将军。子兴嗣。初,文帝分休户三百封肇弟纂为列侯,后为殄吴将军,薨,追赠前将军。【张隐文士传曰:肇孙摅,字颜远,少厉志操,博学有才藻。仕晋,辟公府,历洛阳令,有能名。大司马齐王冏辅政,摅与齐人左思俱为记室督。从中郎出为襄阳太守、征南司马。值天下乱,摅讨贼向吴,战败死。】 曹休--虎豹骑“仁弟纯,初以仪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从围南皮。” “曹休字文烈……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曹真字子丹……太祖壮其鸷勇,使将虎豹骑。” 屡次出现“虎豹骑”,而且可以是曹操的“宿卫”,其统帅也都是曹氏宗族的杰出人物。那么这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呢?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 ”“天下骁锐”名副其实。看看它的战绩。 “纯麾下骑斩谭首。”短短一句话,似乎没什么大不了,可你联系《三国志》的上下文就会明白这是多么艰难的一仗。我们可以看出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和他打硬仗的能力(其实虎豹骑在史书中极少的几次露面几乎全是硬仗)。“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踏顿 ”。千里奔袭,攻之能克,机动力和战斗力可见一斑,要知道这踏顿可是号称“冒顿”再世。“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可见演义中的追赶刘备那支“五千铁骑”在正史中就是虎豹骑。他们一昼夜行“三百里”,诸葛亮说是‘强弩之末”,结果刘备反而被杀得几乎全军覆没,要不是关羽及时赶到,恐怕历史就改写了。其天生的快速能力展露无遗,这是刘备没有想到,而尤其令刘备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如此急行军后还能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现代考古发掘出曹魏“豹骑都督印”,可见这支部队其实是虎、豹骑。 “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可见在对西凉铁骑的战斗中,虎豹骑也出战了。因为有后面这一句“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这五千铁甲就是虎豹骑(骑兵已经是难得,这样的精锐铁甲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能大破西凉铁骑一方面是曹军“轻装步兵”顽强的拖住了敌人,为“虎骑夹击”争取了时间,但根本上还是他强大的战斗力决定的。 在以后虎豹骑就销声匿迹了,个人估计他们是归入了曹公(曹操破马超后进封公爵“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近卫。后来极可能归入曹魏精锐禁卫五营: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当然,最大可能是骁骑营。(许褚的虎士后来就是归入武卫营) 这支部队是先成立,后选帅:“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在曹纯死后,虎豹骑没有了统帅,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可见曹操对这支“天下骁锐”窥视已久。虎豹骑--三国真正的王牌之师。 历史年表曹休是曹操的从子。汉末天下动乱,宗族四散逃离乡里,曹休年仅十几岁,丧父,独与一门客承担的丧葬,携将老母,渡江至吴。 190年曹操举兵,曹休改变姓名转至荆州,又从小道向北回到家乡,见到曹操。曹操对左右说:“这是我家的千里驹啊!”让他与曹丕住在一起,像亲儿子一样对待。曹休经常跟随曹操征伐,曹操让他统领虎豹骑做警卫工作。 215年刘备派将军吴兰屯下辩,曹操派曹洪前去征讨,让曹休为骁骑校尉,参与曹洪的军事。曹操对曹休说:“你虽是参军,但其实是主帅。”曹洪也听到了这个命令,也把事务委托给曹休处理。刘备派张飞屯固山,欲截断曹军后路。众人狐疑,议论纷纷,曹休说:“如果敌人真要断我们后路,应该伏兵潜行。如今先张声势,则表明他们不能做到。应该趁敌人的军队没有集结,赶快攻击吴兰,吴兰被击破,张飞自会撤走。”曹洪听从了这个建议,进兵攻击吴兰,大破之,张飞果然撤走。 219年曹操从汉中撤出,诸军还于长安,曹休被拜为中领军。 220年曹丕继王位,曹休升为领军将军,参照前后功劳,封东阳亭侯。同年,夏侯惇病逝,曹休升为镇南将军,假节都督各处军事,魏文帝曹丕亲自送行,下车与曹休握手告别。孙权派遣将领屯于历阳,曹休到,击破之,又别遣部队渡江,烧毁敌人芜湖营寨数千家。战后曹休升为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 222年曹丕征东吴,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击破孙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战后曹休被拜为扬州牧。 226年魏明帝曹睿即位,曹休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先后率众投降于曹休。曹休增邑400户,连同先前的共2500户,升为大司马,仍然都督扬州。 228年魏国两路征吴,司马懿从汉水下,曹休率军向寻阳。吴将周鲂伪降诱敌,曹休轻信深入,被吴将陆逊击败,损失万计。曹休退还至石亭,军夜惊,士卒乱,弃甲兵辎重甚多。曹休上书谢罪,曹叡派屯骑校尉杨暨去慰问,礼遇赏赐更加优厚。不久曹休背生恶痈而死于洛阳,谥曰壮侯,儿子曹肇继嗣。 历史评价陈寿:休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三国志·魏书》) 曹操:此吾家千里驹也。 《大司马曹休诔》:於穆公侯,魏之宗室。明德继踵,奕世纯粹。阐弘泛爱,仁以接物。艺以为华,体兹亮实。年没弱冠,志在雄英。高揖名师,发言有章。东夏翕然,称曰龙光。贫而无怨,恐以为难。嗟我公侯,屡空是安。不耽世禄,亲悦为欢。好彼蓬枢,甘此瓢箪。味道忘忧,逾宪超颜。矫矫公侯,不挠其厄。呵叱三军,躬奋雄戟。足蹴白刃,手接飞镝。终弭淮南,保我疆场。 考古发现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对安徽亳州南郊的曹操宗族墓进行部分考古发掘,发现了曹鼎墓,并发现刻有“吴郡太守曹鼎字景节”等文字的墓砖,参照《三国志-曹休传》的记载可知,曹鼎正是曹休做吴郡太守的祖父。另据《三国志-曹洪传》记载,曹鼎是曹洪的伯父,由此可推知曹休的父亲是曹操的从祖兄弟、是曹洪的从父兄弟。根据这一考古发现,也更正了三国志中记载的错误,从曹操角度讲,曹休并不是其族子,而是曹操的从子;但从曹休角度讲,曹操则是其族父,也大概因为此,陈寿才误推论出曹休为曹操族子的。据《尔雅.释亲》:“父之从祖兄弟为族父,族父之子相谓为族兄弟。”从兄弟是有共同祖父的兄弟,从祖兄弟即为有共同曾祖父的兄弟;从祖兄弟、从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曹休的父亲是曹操的从祖兄弟,则曹休即是曹操的从子(也是从父曹洪的从子);根据“父之从祖兄弟为族父”,则对于曹休来说,曹操应为族父。曹操之子曹丕与曹休则为族兄弟,曹休之子方才是曹丕的族子。另据《朱子语类》卷八五:“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 河南洛阳发现曹操族子三国名将曹休墓 2009年4月连霍高速扩建工程河南洛阳段考古钻探时,考古人员发现一座大型墓葬。当年5月21日即开始考古发掘。该墓葬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送庄乡卅里铺村东南,大汉冢东汉帝陵陵园的东侧,朱仓东汉帝陵陵园的西侧,连霍高速公路南侧。截止今年4月,田野工作基本结束。该墓葬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组成。墓葬土圹东西全长50.6米,南北宽21.1米,深10.5米。其中墓道长达35米,最宽处达9米。有迹象表明墓道多次被挖开,实施了合葬。 该所用墓砖可分为条形砖和楔形砖两种。最大的墓砖长度达46 厘米长、厚10厘米,重达50公斤,可见墓葬规格之高。在楔形砖上发现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文字,且位置排列有序,应为预制。有些砖上还发现有戳记,可以释读出来有王、梁等各种各样的姓氏,应该是工匠的名字。 墓室及甬道上方共发现六个盗洞,从唐宋时期到近代,各不相同。墓葬被盗情况严重,但是墓葬的整体结构保存相对完整。出土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等,其中前室出土1件鎏金铜带钩异常精美。 前室及各侧室内均有发现散乱的人骨,经鉴定属于二个个体,男性、女性各一个。男性个体50多岁,身高约171厘米,女性个体40岁左右。北侧室见棺椁痕迹,亦见骨痕。初步判断,整个墓葬合葬三个个体。 异常重要的是,墓葬后室出土铜印1枚,为边长约2.0cm、篆书白文“曹休”二字的私印,成为墓主人身份的确切证据。根据文献记载,曹休,字文烈,曹操的族子(同族兄弟之子),被曹操待若亲子。曹休经常跟随曹操征伐,官至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生年不详,公元228年病逝洛阳,时年正值魏文帝曹丕驾崩(226年)2年后,魏武帝曹操驾崩(220年)8年后。墓葬出土遗物的考古学年代以及墓葬的规格也与曹休身份相符,由此确定墓主人即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曹休。 曹魏时期墓葬在全国范围内很少发现,而曹休墓是有明确纪年或有墓主人姓名记载的曹魏时期贵族大墓的首次发现,成为首个曹魏时期的标志性墓葬。此前发掘的安阳西高穴曹操墓为东汉末期的墓葬规制,而曹休墓则是曹魏先期墓葬规制,但这两个墓葬都没有封土且均是罕见的东向墓道,有别于常见的南向墓道。所以此次曹休墓的发掘异常重要,其从墓葬形制和出土随葬器物与曹操墓互相印证,更为东汉和曹魏时期墓葬的分期提供了标尺。同时,对《三国志》等文献具有印证意义。 2010年5月,曹休墓内发现1枚铜印,铜印2厘米见方,瓦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这方铜印的发现,为探寻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确凿的证据。2010年5月1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阳召开邙山陵墓群考古新成果发布会,与会专家确认:位于洛阳邙山的一座大型墓葬为三国名将曹休的坟墓。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