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西婺源大自然工艺伞厂 |
释义 | 清华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北部,星江河上游,鄣公山南麓。文化底蕴深厚,以“清溪萦绕,华照增辉”而得名,始建于唐朝,素有“千年古镇”的称号,是江西省2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清华的制伞工艺有如它的历史一般悠久. 据婺源旧县志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徽州地方一带的大户人家,凡是名媒正娶的正室除了要盖红盖头,跨火盆等之外,在新娘子下轿时候,新郞官要在轿旁为新娘撑起一把大红油纸伞,接新娘下轿。。“纸”与“子”谐音,有“早生贵子”之意,“伞”字包含5个人字,寓意“多子多孙”。圆形的伞面则取其“圆满”之兆,象征婚姻圆满成就;另外送伞陪嫁亦有表示用来遮日避风防雨,驱恶避邪之意。 自唐宋时期,镇上已有制伞工匠数人,为大户人家婚嫁油纸伞以及遮雨伞(那时油纸伞是奢侈品,只有大户人家买,穷人都带斗笠)。制伞技艺也越发完善,成熟。宋末时,通过当时一些做买卖的徽商和一些进京赶考的穷秀才将其带入京城,一时名声大燥。其中一位名叫朱熹(祖籍:婺源清华镇浙源乡)的秀才,把四书五经抄于油纸伞上,找工匠制作,经常对伞背书,在进京赶考路上也时刻背诵,最后高中状元。于是,当时百姓中流传:“此乃油纸伞庇佑也!”实际上,也是朱熹用功读书的结果。于是油纸伞有了新的寓意:预祝金榜题名、一帆风顺。这在后来成了一种习俗,就是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行囊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油纸伞。 明朝时期,本地工匠所制油纸伞以极佳的品质和美感闻名于世,徽州一位姓胡的制伞工匠独具慧眼,组织清华镇上工匠,成立了清华油纸伞作坊。这是清华大自然工艺伞厂的前身。 于苏杭,扬州一带,由于是江南水乡,多雨。明清到清末甚至民国时期,清华油纸伞一直畅销盛行。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 鲁迅等进步知识份子从孔子开始批判中国古典文化,觉得那些都是落后和腐朽的东西,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他们所做的一切唤醒了国人,拯救了中国。却抹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以至对我们后来的中国人都留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之后的鸦片战争,无数的列强侵略战争,中日战争,中国内战。中国的经济已是一踏糊涂,更别说是一个小地方的油纸伞。清华油纸伞作坊也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衰落了。但它的技艺始终没有失传,清华油纸伞作坊的创始人一代又一代地把这古老而精湛的技艺传承下去。对于那时的思想来说,守着一门技艺就饿不死人。 直到改革开放,国家放宽了经济政策。通过几年对技工的技术培训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1993年,清华大自然工艺伞厂成立,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做的不仅是油纸伞,更是对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师傅在刷桐油(刷桐油是一门讲究的工序) 一直以来,用心制作。精选上等竹木,丝绸,绢,皮纸,桐油。主要工序有:主要工序有: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葫芦(伞轴)-串葫芦(组合)-蒸煮-暴晒-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绘画-收卷(整形)-穿饰线-上桐油-套把-结顶(精细工序繁琐到八十余道)。伞面一般选传统花鸟,山水,工笔人物等具代表性题材。晴雨兼宜,古香古色。 清华油纸伞,历史上曾独领风骚;在未来,更将为这门古老工艺做到极致,也将为古国古典文化尽心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