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曹村 |
释义 | 1 浙江省瑞安市曹村镇曹村◎ 地理位置曹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境内.,是一个典型的环山型村,.周围有平阳,马屿,仙降等.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 ◎ 进士第一村中华进士第一村位于浙江温州瑞安曹村镇。曹村距瑞安市区 18.7 公里,温州市区 64 公里,平阳县城 34 公里,地处飞云江下游南岸。后晋年间( 936-947 ),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霭、曹霅、曹昌裔三兄弟为避闽乱,从福建长溪迁居许峰。经过 200 多年的繁衍,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从此许峰就叫曹村。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1157 ),曹逢时首登进士第,曹村文风渐盛,一时人才辈出。据《曹氏族谱》统计:“登进士甲科者 29 人,武进士者 6 人,特奏名进士者 21 人,太学进士者 38 人,武学进士者 6 人,乡贡进士者 9 人,胄贡进士者 35 人,漕贡进士者 16 人”。 一个曹村出了这么多的进士,在我国文化史上实属罕见。究其原因: 1 、曹村地理条件优越,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理想的环境。曹村物产丰富,盛产稻米、豆麦、柑桔、杨梅、板粟、枇杷、竹木、青瓷花瓷古瓷碗,拥有酿酒、缫丝、印染、水碓、油车、豆制、素面等作坊,经济实力强大。曹村位于粤浙交通要道,是瑞安主要商业集散地,工商发达,经济繁荣。 2 、温州自古文风鼎盛,书院林立。南宋单是城内就有东山、浮沚、永嘉、城南、城北等书院,瑞安有仙岩书院,塘岙、梅谭书塾。在曹村,曹绛创办风岗书塾,曹豳建起虎邱书院。两大书院延请名师,教育族子,造就了大批国家有用的人才。 3 、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便于曹村子弟入京太学深造和应试。南宋之前,我国封建王朝的国都大多建在北方,路途遥远,人们往西安、开封赶考,对南方人讲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进士很少。据《温州市志》记载,在唐朝温州地区只有 8 个进士,北宋 25 人,到了南宋急增至 1346 人。这说明都城的远近,对各地考取进士的人数能起一定的作用。 4 、曹村民风朴实,勤耕善读。曹氏家族为了发展耕读文化,设立学田功名田产,用于延师兴学,奖励功名,资助学子上京赶考。由于曹氏宗族大力提倡“读书荣身”,读书作官的儒家思想在家族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八百年灯会曹村文风兴盛,文化娱乐亦多种多样。滚龙、灯会便应运而生,且八百年流传至今,成为温州“申遗”的宝贵项目. 宋朝,曹氏先祖曹仁贵在温州任兵马司。其孙曹逢时天资聪慧,好学长进,“堪与培养”。为鼓励孙子“学而优则仕”,早得功名,曹仁贵多方寻访,在乐清找到一位经学名师,就送孙子到乐清私塾中拜这位名师,并在清净处为孙子租下房子。曹逢时刻苦勤奋,常在名师私塾读到半夜三更才回住处。私塾往返路程不短,夜深伸手不见五指,如何行路?神奇的是,每当曹逢时一出塾门,就会有一老人提着灯笼照亮其回家的路途,避免了跌跌撞撞。据说那灯“红如日,亮如电,轻如蝉翼”。当曹逢时顺利回到宿处时,转身想作揖道谢,那老人和红灯却总是突然离去。曹逢时惊讶不已。 这实际是曹族先人编撰的一个美丽传说,目的除表示对先祖曹逢时的尊崇,还为激励子孙刻苦读书求上进。因为“灯”与“登”同音,谐“登科及第”的意思。曹氏又是从福建迁居过来,“灯”又与闽语“丁”同音,多扎灯意味着多添丁。人丁兴旺,多子多福。所以,曹村灯会800年兴盛不衰。 老人们说,灯会期间,家家户户彩灯高挂,一片欢声笑语。而能人高手制作的600多盏鸟兽、诗、谜、故事、楼阁、人物彩灯大游行,吸引了十几万人来镇观灯。曹村从此打亮了民俗展示、文化、旅游的金名片,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大发展。 还有说法,早在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此后这种佛教礼仪演变为一项重要活动。而据曹村村民介绍,一年一度的大型元宵民间闹花灯会,在曹村,是从南宋绍熙年间曹叔远中进士挂福星灯以来延续至今的,迄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在元宵这晚,邻近各村镇居民会聚集在这里,大闹花灯,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曹村的大街小巷将会是一派锣鼓喧天、水泄不通的景象。 ◎ 宗教文化圣井山地处浙江省瑞安市大南乡境内,海拔749米.圣井山为浙江南部宗教圣地,主要有石殿、宝昌寺、通济寺、景福寺、老虎山、老鹰山、老虎洞、桥司洞景点。 其中,圣井山石殿为浙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石构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现存的为明代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所建。石殿内有一井,深不盈尺,水清甘甜,终年不盈不涸,人们称之为“圣井”. 2 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曹村◎ 地理位置四宝山街道曹村位于山东省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西北约1公里处,是四宝山最大的自然村,该村东临宝山路,西靠青龙山,村南是中润大道,村北为鲁泰大道。 ◎ 历史据明朝天启年间《新城县志.金石志》载:“唐开元九年大圣寺经幢按右幢出土于曹村镇大圣院附近”。“宋元祐八棱碑在曹村东门外”。据此可知曹村立村于唐朝。据传,元朝曹村名“盖口村”,后以姓氏改名焦许村。明洪武年间,曹姓自直隶枣强迁居此地,发展成为大族,改村名为曹村。清朝曾名曹村镇。 1962年4月,为便于组织生产,将曹村分为3个大队。1983年5月,社改乡,曹村3个大队转为3个行政村。 ◎ 大圣寺遗址大圣寺遗址位于宝山路西侧,曹村村碑以南。据传,大圣寺为初唐所建,面积很大。南到四宝山、柳毅山下,西至涝淄河,北达江西道,方圆十几里。时僧人需骑马去关山门,僧众百余人。至宋初,规模缩小,但香火仍盛。清初,大圣寺重修,分佛庙和僧舍两院。至道光年间,尚有40余亩缮庙地。民国六年(1917年),村民把庙宇拆除,用砖木料修建学堂。所存大圣寺经幢,高约5米,下方有条石四方基座,上有石刻莲花台。基座与莲台高约1.5米,莲台上立八棱石柱,石柱每个平面都刻有经文。柱顶覆八角塔盖,盖顶饰一瑞兽。宋元祐碑在经幢北侧,共两座,碑身镌有经文。1958年砸毁了已倒下的石碑。“文革”开始时,经幢和硕大的作为“四旧”被砸毁。今大圣寺遗址地上文物无存。 ◎ 孙家节孝坊孙家节孝坊在曹村西门里百米处,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为清监生孙宏基之妻而建。此坊雕梁镌柱,骑街而立,青石料扣成,正中石梁下托有扁形铸铁过梁,坊宽高皆5米余,坊座四角各蹲1米高石狮。此坊可与桓台新城诸石坊媲美,1966年10月毁于“破四旧”。 3 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曹村曹村位于镇驻地西北5公里,胶新铁路西侧,沭河岸边,交通便利,水源丰富。西曹村 相传南宋时期(1127—1279年)建村,原以曹姓兴旺,得名曹村。后以方位,改称西曹村。现有838户、2845口人。该村土地肥沃,水浇条件优越,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为主。近年来,板栗、杞柳、蔬菜、油桃、冬枣、葡萄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 4 山东省临沭县临沭镇曹村社区临沭镇曹村社区,位于县城东部,东至东外环一路,西至苍山路,南至常林街,北至沭新街,社区区域面积1000亩,共有2630户,9205人,党员329名,其中社区党支部党员90名,支部3职,居委3职。建有城东废旧门窗市场和城东钢材市场,2006年人均纯收入4355元,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20万元。社区先后被县、镇授予“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城市建设先进集体”、“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具体工作中,该社区以转变服务职能为突破口,成立了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教学组织与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明确操作员职责,严格按照镇党委制定的远程教育工作操作规范参与考评,考核结果与操作员的工资待遇相挂钩。在场所建设上,投资15万元改建了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设施,办公用房达12间,面积300平方米,建起了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点,完善配套设施,达到“防火、防盗、防雷、防潮、防尘、桌椅配套”五防一配套标准。积极委派操作员参加县、镇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考试竞赛等各项活动,按时接收节目,随时组织播放收看、讨论,及时反馈意见,档案完整,记录齐全,有力的提高了村级操作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确保了收看质量。该社区充分发挥镇党委场所建设的作用,建立了信息阅览中心,同时根据党员群众的不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学习培训计划,采取“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注注重把远程教育与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一站多用”的作用,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学习基地和群众学科技、学文化、学知识“多位一体”的综合教学点,形成了“学习内容紧跟工作走、学习需求紧跟群众走、学习效果紧跟发展走”的培训管理模式。通过开展远程教育,提高了社区党员干部素质,增强了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本领,群众致富路子变的更宽了。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临沭镇曹村社区居民委员会(276700) 5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办事处曹村曹村,距离西安市25千米。该村建于宋。宋《长安志》载,大历元年尹黎干自南山谷口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漕薪炭。传说此地是漕渠的南口,后以音易名为曹村。清嘉庆《咸宁县志》记名为曹村。 6 安徽省宿州市曹村安徽省宿州市墉桥区曹村镇地处安徽最北部,位于苏皖两省三县(萧县、铜山县、墉桥区)交界处,素有安徽北大门之称。区域面积122.6平方公里,人口6.4万人,耕地面积10万亩,可开发山地5万亩。曹村镇北距徐州市中心20公里,南距宿州市40公里,墉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我镇最北部。 安徽省宿州市墉桥区曹村镇下辖38个行政村,其中,曹村镇政府、派出所等政府组织坐落于曹村镇中心村——曹村,也可叫做“曹村村”。 曹村交通便利,有京沪铁路、206国道、301省道纵穿全境,距连霍、合徐入口分别为10公里和12公里。京沪铁路在此设有两个货运站,商贸流通便利。坐往返于徐州至宿州的汽车,到曹村下即可。曹村镇邮编:234103。 7 福建省南平市水北街镇曹村村◎ 百科名片曹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西4.7 公里,东经118°27′—118°41′、北纬27°36′—27°49′之间,属水北街镇管辖,村会辖:樟元头、马坑、水库自然村,全村300多户人家。 全村以农业为主,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木耳、香菇、松木、桂花等。 8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曹村◎ 简介皇城镇曹村距皇城镇政府驻地西北3公里处,全村土地101公顷,居民250户,870人。因临雪宫台遗址,原名雪宫村。后曹氏迁入,遂更名曹村。 ◎ 沿革曹村明时属临淄县敬信乡,清时属临淄县安仁乡。1912年起,属临淄县北六社。1930年废社改区,先后属临淄县二区、皇城区。1952年属临淄县五路区。1958年9月起,属皇城公社。1984年4月,属皇城乡(镇)至今。 ◎ 古迹雪宫台位于曹村以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台高5米,南北30米,东西50米。雪宫台是战国时期齐王会见宾客、游乐的地方,为齐王的离宫别馆。《太平寰宇记》载:齐宣王曾在都城雪门外雪宫台会见孟轲。《晏子春秋》也有“齐侯见晏子于雪宫”的记载。雪宫台大约建于公元前600年至前585年之间。齐宣王时又进行了扩建。筑馆阁、浚池沼、植树木、畜鱼鸟,方圆40里,在此宴宾客、恣游猎,百姓不得入。孟子游齐时,曾批评齐宣王所建的雪宫台是“郊关之囿”,来阐述他的民本思想。 相传战国时期,齐宣王沉湎酒色,疏于朝政。村妇钟离春进谏,指出宣王面临秦、楚强国威胁;修宫室、筑高台;近小人、远贤人;沉湎酒色“四大危险”。齐宣王大怒,将钟离春 打入死牢。此时恰遇敌国入侵,齐军溃退,都城危殆。有人推荐钟离春应战。宣王醒悟,亲自到狱中恳求。钟离春要求宣王答应停建宫室、减轻赋税;罢免庸官、重用忠谏之士。钟离春率兵迎敌,取得胜利。齐宣王便把钟离春纳为正宫,并“停渐台,罢女乐。退谄谀,去雕琢。选兵马,实府库。四辟公门,招进直言,延及侧陋,”齐国大治。至今,当地民谚有:“无盐娘娘生得丑,保着齐王坐江山”。 9 山西省平遥县中都乡曹村◎ 村情概况曹村,位于平遥县城西,108国道沿线,全村总面积为6065.57亩,其中有3600亩耕地,林地有168.38亩。全村共有农户572户,人口共计2064人。曹村百姓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为生。本村有两家企业:华兴铸造厂和亿昌洗煤厂,这两家企业解决了很多剩余劳动力,也活跃了本村经济。另外,本村也有两个项目可开发为旅游资源,一个为赛马场,另一个为生态园。 ◎ 创建市级卫生村曹村是2010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共有人口1998人,耕地3600亩,2009年以来支部、村委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按照县乡创建市级文明村的目标,把村容村貌整治,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宣传造势,落实任务,围绕制定的《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大力度高标准实施了以绿化家园、改水改厕、清洁村落、硬化街巷、卫生防疫保健为重点的六大民生工程,农村卫生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实现了根本性的提高。 一、2009年在县林业局和乡政府的规划指导下,投资10万余元,实施林园村建设工程,村内外共栽植各类树木6000余株,全村基本实现了美化、绿化。 二、集中供水入户工程。2009年开春以来,在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15万余元,在全乡率先实施了涉及全村600余户的集中供水入户工程,于2009年5月15日全部完工,群众饮水标准得到提高。 三、投资62万元,高质量完成了4条主街六条小巷的硬化工程。投资14万元,对村内主题街道两侧路进行了硬化,有效扼制了过去道路两侧乱堆乱放的不良现象,洁化效果初步显示。 四、在县爱委会的帮助下,投资20万元实施标准改厕200余户,城市化的清洁厕所在农村予以实现。 五、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支部村委早动手、早发动、早组织,按照集中整治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严格标准与切块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村的脏、乱、差的面貌进行了彻底的整治,并出动各类机械20余次,投工700人次,清理煤堆、粪堆、柴草堆、杂物堆40余处,1400余方,修建垃圾池33个,刷新墙体2.5万平方。为巩固整治成效,相继出台了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管理制度、责任区划分制度、清洁工管理办法、垃圾集中填埋管理制度等,做到了保洁工作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年需投入保障资金4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的环境质量。 六、卫生防疫扎实推进。依托乡卫生院,常年深入农村通过广播、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工作,特别是在公共场所、学校、赶集人员聚集点加大了常见病、传染病、甲型H1N1等疾病的防控知识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清除积水杂草、堵洞抹缝和投放药物等为主的除“四害”活动,形成了“人人讲卫生、户户勤参与”的格局,有效地提高了百姓的卫生健康意识,群防群控网络全覆盖,没有发生一起公共卫生安全事故。 ◎ 清洁、改厕工程曹村是2009年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全村共有人口1998人,耕地3600亩,近两年来支部、村委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按照县乡创建市级文明村的目标,把村容村貌整治、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宣传造势,落实责任,围绕制定的《新农村建设长远规划》,大力度高标准实施了以绿化家园、改水改厕、清洁村落、硬化街巷为重点的五大民生工程,农村卫生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实现了根本性的提高。 一、去年在县林业局和乡政府的规划指导下,投资10万余元,实施园林村建设工程,村内外共栽植各类树木6000余株,全村基本实现了美化、绿化。 二、集中供水入户工程。去春以来,在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15万余元,在全乡率先实施了涉及全村600余户的集中供水入户工程,于2009年5月15日全部完工,群众饮水标准得到提高。 三、投资62万元,高质量完成了4条主街6条小巷的硬化工程。投资14万元,对村内主体街道两侧路进行了硬化,有效扼制了过去道路两侧乱堆乱放的不良现象,洁化效果初步显现。 四、去年主动寻求上级支持,在县爱委会的帮助下,投资20万元实施标准化改厕204户,我们把改水改厕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支部村委一班人统一认识,明确责任,广泛宣传,组织发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较好地完成了此项工作。通过改厕,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保护了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五、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支部村委早动手、早发动、早组织,按照集中整治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严格标准与切块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村的脏、乱、差的面貌进行了彻底的整治,并出动各类机械20余次,投工700人次,清理煤堆、粪堆、柴草堆、杂物堆40余处,1400余方,修建垃圾池33个,刷新墙体2.5万平方。为巩固整治成效,相继出台了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管理制度、责任区划分制度、清洁工管理办法、垃圾集中填埋管理制度等,做到了保洁工作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年需投入保障资金4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的环境质量。 ◎ 曹村荣誉曹村在郝生佐书记的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先后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行政村”“兴教办学先进村”“改水改厕先进村”“市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 10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四间房乡曹村位于中原大地,黄河古道南岸,濮阳---道口公路旁.古称曹村堡,明万历年间在城墙西门外修有三拱石桥,之今还比较完善。城墙文革时期拆除,拆除城墙前有三个城门,东门、西门和南门。村南一公里左右是东西走向的的古黄河大堤,称---金堤,如今还隐约可见。全村有2000余人口,以农业为主,张姓最多,其余有潘、徐、范,还有罕见的“穗”姓家族。居民多为明朝从山西洪桐县迁移而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