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藏书印 |
释义 | 定义古籍藏书印(cáng shū yìn)是指钤盖在古籍上的藏书印章。就其材料而言,或铜或金,或玉或石,明代以来石质者居多。就字数而言,或一印一字,或一印多字,或是一首小诗,或是一篇短文;从其形状来看,有方印、套印、亚字印、六面印、葫芦印、琵琶印等;就字型而言,有大篆、小篆、鸟虫篆、楷书、隶书、 简介藏书印可印在目录页或是扉页的右下角,加印此章以示本人对此书曾有过收藏的历史。 藏书印,这可是中国人发明并大力推广的玩意儿。我看,比欧洲人的藏书票强。咱们的藏书印五花八门,从极普通的名章,到书斋、书室、堂名印章,金石书画鉴藏印以至抒情言志印(著名的如郑板桥的“二十年前旧板桥”),甚至类似遗嘱的垂诫子孙印,无所不有。真草篆隶,各体皆精。诚乃天下之大观与奇观也。由此发展出进入版本鉴定行列,据印章以考订收藏源流,以至于印章真伪、印泥年代及优劣。藏书印的鉴别,已发展成版本研究的一大旁证。专门著作,如故交林申清同志的《明清藏书家藏书印》等,均为近年来应运而生之作,所惜囿于所见大藏书家范围,视野不甚广阔罢了 喜欢读书的人大都爱好藏书,每购到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就在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或钤上一枚赏心悦目的藏书印,以寄托自己的心绪情趣。 历史流变藏书印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太宗的“贞观”印,到了宋太祖,已开始用“秘阁图书”这枚专门的收藏印鉴了。明清以来,私人藏书尤其重视藏书印的应用,使这一风气逐渐普及开来,一方朱印钤上书端,既为藏书者标志,又可表露藏书者的心曲,可谓方寸之间高低互见,读来意趣盎然。如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着“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明代著名藏书家、澹生堂主人祁承煌,他的藏书印文是一首诗:“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书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诗中要子孙爱惜书籍,守之弗失。明末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有一方56字的藏书印,其中一段印文为“赵文敏书卷末云,吾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读,将到于鬻,颓其家声,无宁舍旃”,希望后代读其藏书,从中受益,如将他的藏书卖掉,则禽兽不如。 清代藏书家吴骞的藏书印上刻着:“寒无衣,饥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治学之名言,是拜经楼藏书之雅则”,正因为有如此精神,吴骞一生专于学问,终于成为杰出的版本目录学家。清代史学家万贞一也有“吾宁可食吾肉,吾亡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卖,熟此自可供汝粥”的藏书印,这就惟有“爱书如命”可以形容了。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胸有方心,身无媚骨”藏书印,洞明豁达,值得称道。 现代读书人也爱用藏书印,鲁迅收藏不少石刻拓本、古籍,他用的藏书印有“周树所藏”、“俟堂”等,并有一方长方形隶书印章“会稽周氏藏本”,朴实明白,一目了然。鲁迅曾结识画家陈师曾,他们同游北京琉璃厂,搜集图书金石,互赠画帖,陈师曾为鲁迅刻过“周树所藏”等5方印章。当时陈师曾想送鲁迅一方印章,问刻何字,鲁迅说:“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堂’吧。”“俟堂”倒置成“唐俟”。以后,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都选用这个笔名。 毛泽东爱好读书,解放后在中南海个人藏书数万册。他的藏书几乎都钤有“毛氏藏书”印章,这是1963年委托陈叔通请上海博物馆篆刻家吴朴堂刻的印章。吴朴堂刻此印构思良久,因“毛氏”二字笔画较少,而“藏书”二字笔画较繁,一疏一密,颇难布局,盖印也多,必须深刻才不致磨损。毛泽东对这方印章非常满意。 现代许多文艺家藏书印章如同其文,独具特色。作家叶圣陶精铁笔,曾为常契作印:“吴兴常契藏书”,长方白文,刚劲有力。作家郑振铎对洋装书,往往只在封面上签名,线装书才加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作家邓拓的藏书印别有格调:“书生之气不可无”,这种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治学的风范,令人钦佩。作家茅盾所藏《庄子集解》,盖上了他的“玄珠六十八岁后所读书”藏书印,是颇有深意的。作家俞平伯藏书,喜欢钤用“衡芷馆夫妇藏书画”印章,这无疑说明夫妻的情深和学富了。国画大师张大千藏书章大多自撰自刻,较有名的有“大千学撰”、“藏之大千”、“不负古人告后人”、“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爱书之情,溢于言表。当代使用藏书印较多、又讲究用法的是李一氓,常见的有“一氓所书”、“无是楼”、“一氓清鉴”、“一氓藏词书种种”、“一氓读书”等十几枚藏书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