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苍穹一号
释义

中国载人空间站

苍穹一号是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名称,中国载人空间站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具体是指中国于2010年10月正式启动的载人航天工程最后一步(第三步)要实施的载人空间站,是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中国空间站为一个空间实验室系统。该计划预计于2010年至2015年间进行。其组成过程中将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 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和工作所需的材料、设备均由飞船运送,载人飞船停靠在实验室外边,作为应急救生飞船。如果实验室发生故障,可随时载航天员返回地面,航天员工作完成后,乘飞船返回。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全面实现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可进一步推动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将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威望做出重要贡献。按照工程计划,我国将于2011年下半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实施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试验。

?

载人空间站票选名称揭晓

中国空间站征名活动网络票选结果2011年9月2日揭晓,中国载人空间站、核心舱及两个实验舱各有10个名称获奖,并将作为推荐名称,报请批准后定名。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9月2日消息,历时近一月的中国载人空间站名称网络投票前日零时截止,近159万人次参与投票。评审委员会专家投票与公众投票结果加权计算,最终确定各类标识和名称前10名。这些获奖作品将形成推荐方案,按相关程序报请批准,最终名称将从中诞生。

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

苍穹一号、和平方舟、华夏驿站、轩辕、紫微宫、龙驿、开拓者、天穹、凌霄、昆仑

中国载人空间站核心舱名称

天枢、华夏、龙芯、祥龙、问天、天行者、翱翔、炎黄、开拓者、华心

实验舱Ⅰ名称

问天、探索者、长江、启明星、指南针、天翼、超越、黄河、开拓者、天研

实验舱Ⅱ名称

致远、曙光、华翼、天问、求索、超越、征程、长江、拓远、昆仑

?

2020年前后建成

“按照规划,中国载人空间站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文宝日前在京举行的“中国载人空间站名称征集活动”上这样表示。?

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

说到中国载人空间站,2010年9月是个绕不开的时间节点,正是在这个月,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建设工作启动获批,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为开展载人登月等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等,是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目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两个阶段实施。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时间倒回至1992年。当年9月21日,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目前,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战略任务和第二步战略任务第一阶段的7次飞行任务,正在集中力量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为实施第三步战略任务做准备。

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实验下半年实施

“中国载人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Ⅰ、实验舱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5个模块。各飞行器具备独立飞行能力,同时又可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任务。”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提供的文字材料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描述。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空间站的建设过程是:首先发射核心舱,核心舱顺利入轨后,完成平台测试及相关任务支持技术验证;之后分别发射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与核心舱对接,组合形成空间站。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由载人飞船提供乘员运输,由货运飞船提供补给支持。

具体到核心舱,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实验舱Ⅱ则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实验舱Ⅰ兼有二者功能。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的地面后勤保障系统。

“目前正在紧张进行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行任务的准备工作,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实施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实验,预计于明年再通过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两次飞行,突破和掌握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为载人航天后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王文宝说。

?

空间站历史

上世纪70年代初,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并曾前后运行过8座空间站。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之前发射的空间站——“天空实验室”完成使命后坠落。随后,由于空间站的投入巨大,各国开始研究合作建设空间站。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设计,国际空间站在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该空间站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等16个国家参与研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5 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