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苍凉 |
释义 | 词语释义基本解释 苍凉 cāng liáng [构成] 并列式:苍+凉 [释义] (形)凄凉。 [例句] ~的心情。(作定语)~地嚎叫着。(作状语)歌声~。(作谓语) 详细解释 1. 见“ 苍凉 ”。 2. 亦作“ 苍凉 ”。1.寒凉。 唐 刘禹锡 《伤我马词》:“寒枥骚骚兮,瘁毛苍凉。” 宋 苏轼 《浴日亭》诗:“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明 王廷相《慎言·乾运》:“日出而苍凉,夜阴之积未遽消,光不甚於旁达也。” 3. 苍茫凄凉。 唐 皎然 《集汤评事衡湖上望微雨》诗:“苍凉远景中,雨色缘山有。” 明 刘基 《感怀》诗:“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茅盾《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 4. 凄惨。 宋 叶适 《祭黄观复文》:“既历三纪,苍凉成翁;百闻满臆,千虑填胸。” 清 顾炎武 《酬归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诗:“苍凉悲一别,廓落想孤栖。” 巴金 《<神·鬼·人>·鬼》:“忽然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人唱起了谣曲,苍凉的声音在静夜里听来就像是鬼哭一般。” 5. 形容诗文、字画苍老朴素。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其年 好为惊艳绝丽之文,予嗜苍凉古质之作,两人性不相易,然至相契。”《花城》1981年第5期:“但他自己却认为,中年以后,自己的字愈趋苍凉遒劲。” 基本含义 【拼音】cāng liáng 【意思】荒芜悲凉 【词性】贬义词 【近义词】荒凉、凄凉 【例句1】过去这一带满目苍凉,现在却盖了无数的工厂。 【例句2】战后,他回到了老家,进了村子感到一阵苍凉。 [释义] (形)凄凉。 [构成] 并列式:苍+凉 [例句] ~的心情。(作定语)~地嚎叫着。(作状语)歌声~。(作谓语) 词语引伸 1.寒凉。 唐 刘禹锡《伤我马词》:“寒枥骚骚,瘁毛苍凉。” 宋 苏轼《浴日亭》诗:“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明 王廷相 《慎言·乾运》:“日出而苍凉,夜阴之积未遽消,光不甚於旁达也。” 2.苍茫凄凉。 唐 皎然《集汤评事衡湖上望微雨》诗:“苍凉远景中,雨色缘山有。” 明 刘基《感怀》诗:“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 3.凄惨。 宋 叶适《祭黄观复文》:“既历三纪,苍凉成翁;百闻满臆,千虑填胸。” 清 顾炎武《酬归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诗:“苍凉悲一别,廓落想孤栖。” 巴金《<神·鬼·人>·鬼》:“忽然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人唱起了谣曲,苍凉的声音在静夜里听来就像是鬼哭一”。 4.形容诗文、字画苍老朴素。 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 其年 好为惊艳绝丽之文,予嗜苍凉古质之作,两人性不相易,然至相契。”《花城》1981年第5期:“但他自己却认为,中年以后,自己的字愈趋苍凉遒劲。” 文学作品《浮华与苍凉》 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同样出生在清朝王府贵族之家,同样成长在日本浪人的家中,血脉相同的亲姐弟,一个是日本间谍,一个是抗日卧底。川岛芳子和弟弟爱新觉罗 宪东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如此大的反差,如同浮华与苍凉,迥然不同。 爱新觉罗宪东是清朝最后一代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儿子,他出生在清王朝崩溃、战乱频仍的年代。父亲去世后,宪东和亲姐姐川岛芳子一起寄养在川岛浪速家中。川岛芳子被川岛浪速欺凌、愤然自杀未死的悲剧、“真龙天子”溥仪在日本威逼下的傀儡真相、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的践踏与蹂躏,给他带来了强烈震撼,接触红色思潮后,他加入抗日组织,成为隐蔽战线的光荣战士……由宪东生前好友、学者邱尚周所著的《浮华与苍凉》用详细的史料、90多幅珍贵照片、全新的角度讲述了第一代肃亲王豪格的憾恨人生、末代肃亲王善耆的乱世挣扎、大陆浪人川岛浪速的狂妄罪孽、姐姐川岛芳子的生死之谜。特别是,自小受复辟思想、日本武士道思想熏陶的宪东,坎坷走上追求光明道路的曲折人生更让读者唏嘘不已。在滚滚流淌的历史洪流中,宪东不顾生死投奔理想的纯真和信念,让人心生敬意。 《美丽与苍凉》 美丽与苍凉——读张爱玲《十八春》有感,郭鑫 文学院 065汉语言 06013104张爱玲,这位民国时期的临水照花人,用她的笔演绎了一个华丽奇异却又充满了无奈、凄凉的世界。她兴致勃勃地描述都市里的生活,然而你却分明感到,这热闹的笔触背后浸润着难以言明的悲哀。你总能从这份苍凉中找到共鸣。 (一)爱情:寒夜里温暖的烟火 “他和曼桢相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翻开薄薄的书页,读到这样的句子,心灵中微微的抖动。在叙述这样一个注定承受着苦难、屈辱、哀痛的故事时,小说的语调却是这样的平静。在读完小说合上书页的刹那,才明白那平静语气背后那份深深的苍凉。命运跌宕的无情、时光流逝的悲哀、浮生若梦的嘲讽,把这苍凉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少有正常的感情,有的只是欲望枷锁下压抑的疯狂,精打细算的婚姻筹码。《十八春》里却有,这是充满零星折磨、生死苦难的人生里的爱情,内敛、含蓄、透明却又纤弱。伴随着两人之间的相互猜疑,家庭的阻拦,机缘的擦肩而过,这依然是世俗却美丽的爱情,平淡却真实的存在。 曼桢、世钧、叔惠和翠芝不过是平凡的众生男女,他们的人生也都是都市街巷间那些最普通不过的人生。曼桢是一个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有一双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父亲早逝,姐姐沦为舞女支撑一大家子。曼桢的坚强、隐忍、世故而又天真是家庭的重负和生存的苦难刻在她身上的烙印。而世钧,他的旧式家庭,父亲和姨太太一起生活,孤单的母亲和寡嫂、侄子,生活也自有艰辛和困难。这样处境下这样性格的两个人,他们的爱情也是含蓄的,带着生活烙印的,如那一杯清茶,苦中带甜,香气却悠远,直到十八年后的重逢,那袅袅的香气依然让他们的心微微颤抖。 当两个人对彼此的爱积聚到顶点却未表明的时候,他们也是”一个面朝外,一个面朝里,都靠在栏杆上。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带长圆形的,像一颗白净的莲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发出一圈光雾。“这月亮的意味,恰如他们的爱情,纯净而又朦胧。在互相吐露爱意之后,世钧独立曼桢家门口,守侯她的归来。”对过有一个黄色的大月亮,低低地悬在街头,完全像一盏街灯,今天这月亮特别有人间味。“人有情,月也含情。人常常是这样的,当心中有一份爱时,世界的一切都是友善、脉脉含情的。在独自承重的寂寞人生旅途中,一份心心相印的爱是火花般的温暖、明亮,让他们彼此相依相偎。 “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像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世钧对爱的感恩与满足。如果没有后来一系列的意外,他们的爱情会是细水长流的,彼此长相厮守,过着平静的生活。有过爱,相爱的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即使生活平淡却是可以握在手心里的幸福。这种宁静有情的幸福,可以让人流下喜悦的泪水来。但后来的惊变,造成了两人一生的错过,半世的苍凉。 (二)人生:无法回首的苍凉 曼桢的悲剧固然在于命运的捉弄于无情。姐姐的犹豫到怂恿、纵容,母亲的无知与无奈的妥协,让曼桢经历了人生的巨大阴霾,被强暴、被囚禁、被背叛。世钧和曼桢被活活拆散,经历了生别的痛苦。那时的曼桢心里恨着母亲、姐姐,甚至对即将出世的孩子也充满了厌恶。然而,时间终于磨平了一切,曼桢的仇恨平复了,为了儿子,她甚至屈辱的嫁给了鸿才。我们看到了曼桢的无奈同时还看到了她的蜕变、成熟。经历了苦难之后自我心灵的成长,然而曼桢的成长不是主动的,结局并非破茧成蝶,而是被动的,一步步走向苍凉,身体与心灵的苍凉。这一点用鸿才的话可以印证,曼桢看上去苍老了,不注重打扮,穿的很朴素,“像一碗素虾仁”。 张爱玲说:“时间与空间一样,也有它的值钱地带,也有大片的荒凉。”她笔下的曼桢就是如此。之前她努力认真的生活,为了家里生计而奔波劳累并无怨言,遇到世钧之后对生活更是充满了幸福的憧憬。遭遇变故,和世钧错过之后,曼桢生命中的色彩就一点点的消失,剩下大片大片的荒凉。 那么,世钧和翠芝幸福吗?因为叔惠要来,翠芝忙得大动干戈、精心布置,因为叔惠身上系着她少女时代朦胧美丽的心动与爱恋。而身为丈夫的世钧却浑然不觉。那是因为他不曾留意过翠芝,不曾爱过。他们是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的异梦人,甚至都没有争吵,因为争吵也是需要一点热情的,而他们一直都是相敬如“冰”。 书中处处有对人生无奈的讽刺与苦笑:相爱的人不能长相厮守。想方设法费尽心机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得到之后却不如想象。曼璐为系住丈夫的心,不惜牺牲妹妹,结果不仅拴不住丈夫的心,却将妹妹也失去了;鸿才为得到曼桢费尽心机,得到之后却觉得索然无味,“就像一碗素虾仁”。多少纷乱的追求和肥皂泡般的幻灭,拼凑成了不尽如人意的生活。 “那时候她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的,醒来还是呜呜咽咽地流眼泪。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的那么些年前的事了。” 十八年之后的重逢,仇恨已云淡风轻了,感情也是。纵然他们心中还有不舍的余味,却也是再也回不去了。这种相逢犹如老杜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情景。他们知道那时侯他们是一心一意爱着对方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这“凄凉的满足”也是曼桢孤独的后半生的抚慰吧!我固执的认为,曼桢将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十八春》中让慕瑾填补曼桢生命中的荒凉,像是一种安慰和自欺欺人。 张爱玲的文风,已不像前期作品的绚丽多彩、灵光四射,不如中期的妩媚饱满、圆润动人。《十八春》的文字是平淡而有理性的。有的是痛定思痛的淡然和不忍,无尽的惋惜,对世事的洞明和无奈。她将人生的况味与思考融入作品中。此时,作家的生命与作品的生命汇合一处。张爱玲用孤独塑造作品的灵魂,用幻想 编织文字,远远地站在地平线之外,向她所爱的人透下苍凉的一瞥。恰如曼桢,半生缘尽,一世苍凉。 在电影《半生缘》中,两人相对无言。镜头忽然切换至那个漆黑雨夜,世钧拿着电筒,光芒照在那只红色的绒线手套上——那是爱情萌发的初始。两个镜头的对比,是浸润在这部作品中深深的美丽与苍凉。 没有太深刻的思想,想不太明白张爱玲何以将这篇小说命名为《十八春》,大概与故事的结局各人似乎又一次的重生有关吧。然而又如何十八而春呢?世钧和曼桢由美好到发生误会,曼桢被姐姐设计陷害那几节。突然想到,人与人的擦肩而过真的很容易,无论是去留无意的陌路人,还是密如胶漆的恋人,或者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或者因为一时的羞涩,又或者是外力不可抗的原因,终究天各一方!后来多少年的某一天偶逢了,回想起曾经的岁月多半是栖惶而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情了! 读文章时,人总有把自己当作主人公的心理,男人读,则把自己想象成男主人公;女人读,则把自己想象成女主人公。当读到世钧和曼桢静静坐在没有开灯的屋子里时,我似乎也感受到了那一时刻的美妙温馨与浪漫。世钧也说,实在不愿动弹,这样坐着,实在太舒服了。很俗的句子,很真实的心情。甚至此时也许会想起,那一天和某个女孩独处时的场景。或者同此何其类似或者比此不若而产生遗憾。 看故事总希望有个圆满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奸恶之辈死无葬身之地。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真的被预测到了,故事反而读不下去了!好像人生一样,也许迷雾漫漫,更会令勇于接受挑战的人兴趣盎然,不会产生“人生如此无味”的消极心态。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