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社会主义学院 |
释义 | 吉林社会主义学院的前身是吉林省政治学校,创办于1956年7月,由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宋任远任校长。"文革"期间停办,1983年10月复办,由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马占峰任校长。1986年4月,改为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1994年,由省政协副主席、省民进主委梁植文任院长。同时,成立院党组,由李祥生任党组书记兼副院长。1999年6月,成立了吉林省中华文化学院,与社院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创办后的省政治学校由省政协学委会领导,编制9人。复办后的省政治学校隶属省委统战部,编制20人。改为省社会主义学院后为厅级建制,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行政处、机关党委,内设服务中心、图书资料室。编制50人,实有编制48人,其中院领导5人,教师8人。 45年来,学院共办班131期,培训党外领导干部、民主党派干部、骨干成员和各方面无党派人士及统战干部6470人。1991年起,学院开办了统战理论专业、经济管理专业函授大专班和本科班,培训学员2284人。 45年来,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社院特色的培训模式。在办班形式上,设置有学习班、培训班、进修班、读书班、研讨班等多种班型。在教学内容上,坚持政治培训为主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和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为主课,开设了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课。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学习与工作研讨相结合,授课辅导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社会参观考察相结合,认真抓好授课、辅导、讨论、参观考察和总结交流等五个环节,形成了以自学为主,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比较式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方针上,发扬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坚持学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的"三自"和"三不"方针,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从1989年开始,学院把教材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先后组织自编、与兄弟社院等单位合作编写了《统一战线理论教程》、《民主党派成员手册》等18部专著或教材,《中共统一战线思想史》填补了统战理论研究上的一个空白。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228篇。从1995年起,先后举办了全国省、市、区社院《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研讨会》、《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学习<纲要>研讨会》和《后勤管理工作研讨会》,并多次参加全国社院系统和省统战系统举办的统战理论研讨会。2000年,创办了《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省政治学校于1965年建成4600平方米的校舍;1991年以来,学院采取合作建房、自筹资金等办法,新建了2600平方米带卫生间的学员宿舍,并进行了装修;争取省计委、省财政厅投资930多万元,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多功能厅和微机电教室,进行了校舍大修,铺设了院内路面,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45年来,学院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软件建设,1994年提出了争创全国一流社院的奋斗目标,在全院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进行了后勤改革,设立了党派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52项,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展了经常性的全院素质教育和文体活动,干部职工队伍精神面貌一新。 在新的世纪里,学院将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建院目标,开拓创新,克难进取,争取早日进入全国一流社院的行列,为开创新世纪统一战线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