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锷集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 精装: 1542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7543850540, 9787543850545 商品描述内容简介《蔡锷集(套装全2册)》主要内容:蔡锷,初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出生在湖南宝庆县(今邵阳市)一个清贫农家。5岁开始接受父亲的发蒙教育。6岁被邻村一家私塾招为伴读。11岁被当地名师樊锥免费收为弟子。13岁参加童生考试,受到主考官江标的赏识,补为县学生。1897年9月,经湖南新任学政徐仁铸推荐,以优异成绩考人官绅合作培养新政人才的长沙时务学堂第一班,从此成为时任该校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人室弟子,开始直接受到他的维新思想的熏陶。蔡锷在时务学堂期间,遵循梁启超的指导,认真阅读了他为宣扬康有为改制学说而精心撰写的《读孟子界说》、《读春秋界说》二文,及《孟子》、《春秋公羊传》等书,撰写了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多数受到梁的表彰,称其“比例精当,见地莹澈”。打这时起,蔡锷便萌生了澄清天下的大志。 编辑推荐《蔡锷集(套装全2册)》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一册 一八九七年 冬夜(1897年冬) 一八九八年 湖南时务学堂问答(1898年) 湖南时务学堂札记(1898年) 《后汉书·党锢传》书后(1898年7月12日) 秦始皇功罪论(1898年9月22日) 一八九九年 东京大同高等学校课卷(一)(1899年10月5日) 东京大同高等学校课卷(二)(1899年12月13日) 一九00年 杂感十首(1900年10月23日) 世界之魂(1900年11月22日) 拿破仑(1900年11月22日) 英德协商(1900年11月22日) 呜呼,发祥地(1900年11月22日) 不变亦变(1900年12月2日) 爱国心(1900年12月2日) 破私(1900年12月2日) 英俄法之海权(1900年12月2日) 人道乎抑人道之贼乎(1900年12月12日) 今日少年(1900年12月12日) 心观(1900年12月12日) 战争者文明之母也(1900年12月12日) 罗罗山(1900年12月22日) 孟鲁主义(1900年12月22日) 外交(1900年12月22日) 竞自强自优(1900年12月22日) 开智会序(1900年12月22日) 赞杨家善词(1900年) 一九0一年 膨胀力之出口(1901年1月1日) 小说之势力(1901年1月1日) 观俄(1901年1月1日) 东洋之大外交家(1901年1月1日) 末路之拿破仑(1901年1月1日) 新闻力之强弱与国家文野之关系(1901年1月11日) 平和者欧洲以内之平和也(1901年1月11日) 逆贼之砭(1901年1月11日) 与亡国同道(1901年2月19日) 将来之支那(1901年2月19日) 地大人众不可恃也(1901年2月19日) 毁誉(1901年2月19日) 支那人之特质(1901年3月1、11、20日) 奴性(1901年3月11日) 英雄国(1901年3月11日) 今后之发祥地(1901年3月20日) 支那现势论(1901年3月30日一12月21日) 一九0二年 军国民篇(1902年2月) 国际公法志(1902年8月6日) 附录赵必振《序》(1902年夏) 一九0三年 致湖南士绅诸公书(1903年1月13日) 《东西洋教育史》总论(1903年2月27日) 附录贺良朴《序》(1902年12) 致颜昌蛲书(1903年春) 一九0五年 登岳麓山(1905年春) 致刘五典函(1905年8月9日_9月8日) 一九O七年 致陈绍祖函(1907年5月31日) 一九0八年 复苏鹏函(1908年春) 致曾广轼函(1908年7月28日一8月26日) 致曾广轼函(1908年12月23日一1909年1月21日) 南宁寓庐联语(1908年冬或1909年春) 一九0九年 视察广西道路记(1909年4月) 致曾广轼函(1909年7月) 致曾广轼函(1909年8月16日-9月13日) 申报组织南宁将校讲习会缘由并简章文(1909年10月中旬至11 月上旬) 一九一0年 致曾广轼函(1910年2月10日-3月10日) 致曾广轼函(1910年4月10日_5月9日) 致陈子藻函(19lO年) 一九一一年 曾胡治兵语录(1911年7月) 附录一梁启超《序》 附录二蒋介石《序》 大汉云南军政府告示(1911年10月31日) 致云南省谘议局函(1911年10月31日) 附录云南谘议局复军政府书(1911年10月31日) 致各府厅州县电(1911年11月2日) 公诔杨振鸿布告(1911年11月3日) 复云南省谘议局函(1911年11月4日) 致各省军政府谘议局电(1911年11月初) 照会英法国领事文(1911年11月初) 饬各属云南军都督府成立三部文(1911年11月初) 致永昌各属回族同胞电(1911年11月初) 致许德芬电(1911年11月7日) 致云南省谘议局函(1911年11月7日) 致石膏井提举暨灶绅电(1911年11月8日) 祭战死将士文(1911年11月8日) 致各省军政府电(1911年11月9日) 一九一二年 二册 序言1917年4月12日,湖南长沙万人空巷,在闻名遐迩的岳麓山上,为发动护国战争,掀翻“洪宪”王朝,埋葬帝制祸首袁世凯,而献出年轻生命的蔡锷,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蔡锷的生命虽然短暂,不足34周岁,就告别了他无限眷恋的祖国和人民,但他的生平业绩和精神遗产,却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蔡锷,初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出生在湖南宝庆县(今邵阳市)一个清贫农家。5岁开始接受父亲的发蒙教育。6岁被邻村一家私塾招为伴读。11岁被当地名师樊锥免费收为弟子。13岁参加童生考试,受到主考官江标的赏识,补为县学生。1897年9月,经湖南新任学政徐仁铸推荐,以优异成绩考人官绅合作培养新政人才的长沙时务学堂第一班,从此成为时任该校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人室弟子,开始直接受到他的维新思想的熏陶。蔡锷在时务学堂期间,遵循梁启超的指导,认真阅读了他为宣扬康有为改制学说而精心撰写的《读孟子界说》、《读春秋界说》二文,及《孟子》、《春秋公羊传》等书,撰写了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多数受到梁的表彰,称其“比例精当,见地莹澈”。打这时起,蔡锷便萌生了澄清天下的大志。 文摘邦国连络主义,实继国民主义而起。计公利,去公害,通有无,互结公同条约,互相维持,互相团结,互受国际公法之管束。此主义始行于欧美,继延及东方诸国,即于亚非利加之空哥国,亦认为国际公法之主体云。 第二节论国际法与地理上关系 国际公法,于欧罗巴之发达特著,推其所因,受耶稣教之益独多而已。以是行于欧洲之国际公法,可称为欧罗巴之国际公法。又有论者理[谓],国际公法适用于世界耶稣教盛行诸国者也。然国际公法,虽不因政体之同异而生胶葛,然宗教既异,文明程度既异,言语文字既异,国际公法范围自不得不异也。 国际公法团体以外诸国,欲入彼团体,不得不经团体各邦之承认,固不为无理。虽然,惟以奉行耶稣教与否为标准则太僻矣。马耳天鲁伦之徒,则以国际公法范围限于文明列邦。然所谓国之文明与否,抑谁得而决之耶?或日:经国际公法国承认其为文明,其国则文明矣。 第三节论国际公法渊源 一、渊源于国际上之习惯。以同法处同事,积例相沿,渐至有伟大之势力。如派遣使节;如国君暨国家代表者许以住居他国之权;如对于商品之规则;如中立国之商业等权,其始不过习惯,终乃括为各国之法律云。而战时之国际公法,沿于习惯者尤多。如捕擒、搜检、占领、俘虏诸法,皆沿战时之古例者也。其他如交出罪人法亦因老例而成。至今日之法,沿于习惯者尚多。 二、国际公法之渊源于条约者。(甲)经多国议定,载诸公文。如千八百五十六年之会议海上法于巴里,千八百六十四年之会议救伤法于前埒雾(瑞士都城),千八百十五年之会议废止奴隶法,及国际河流法于维也纳,其他如万国邮便电信条约皆是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