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基础(第二版)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混凝土外加剂应用基础(第二版)》 市 场 价:¥59元 作 者:蒋亚清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上市日期:2011年1月 开 本:16开 页 数:379页 ISBN编号:978-7-122-09665-4 内容简介本书是《混凝土外加剂应用基础》的第二版,以提高混凝土工作性和耐久性为重点,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概论,水泥混凝土科学,混凝土外加剂生产技术,混凝土外加剂作用机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掺减水剂的混凝土流变学,掺外加剂的混凝土耐久性,掺外加剂的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以“混凝土外加剂”为主线,贯通水泥混凝土材料科学、表面化学、力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读者对象 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混凝土和外加剂生产、开发的科技人员。 前 言自从1824年水泥问世以来,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出现,促进了世界工程材料的重大变革,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诞生,极大地扩展了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因而被誉为混凝土技术的第一次革命。20世纪30年代发明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被誉为混凝土技术的第二次革命。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混凝土高效减水剂的开发及应用,推动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同时由于外加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其他性能,因而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被公认为混凝土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在提倡低碳、绿色、节能的当今社会,混凝土化学外加剂和矿物外加剂已成为现代混凝土必不可少的组成材料。正是由于掺用了各类混凝土外加剂,使得混凝土发展成为一种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工程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的用量逐年上升。 但是,现代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使得外加剂与胶凝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极为复杂,新型化学外加剂对水泥水化、微观结构、体积变化的影响等基础问题和应用基础问题还有待进行系统研究,以便指导工程应用。 本书基于上述背景,结合编著者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而编著,适合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研究开发的技术人员、混凝土企业和施工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设计、监理工程师的工具书。 本书以第一版为基础,吸纳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第一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增补和修订。全书由蒋亚清主持编著并定稿,李中华参与了第2章和第7章的修订,何辉参与了第3章的修订,张风臣参与了第7章和第8章的修订。 编著者 2010年7月 第一版前言混凝土化学外加剂和矿物外加剂已成为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必不可少的组成材料。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学习国外经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促进了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兴起与发展。但由于我国的水泥组成复杂以及水泥生产企业利益的驱使,水泥品种不能完全与发达国家的产品品种相适应,甚至有的水泥厂为满足标准要求,在水泥中添加调凝剂,严重影响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另一方面,外加剂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使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相对迟缓,再加上缺乏既具有混凝土学和结构力学基础,又懂化工合成等方面的跨学科技术人才,在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的混凝土外加剂基础研究工作滞后于工程应用。虽然国外具有完善的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指南,我国也颁布了相应的规程,但实际应用中还常常出现问题,例如地下室墙板混凝土开裂、渗漏等。虽然目前已经有一些混凝土和外加剂方面的书籍陆续出版,但国内还较少出版过混凝土应用技术基础方面的文献资料。 本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参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结合编著者的研究成果编著的,适于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混凝土结构设计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由蒋亚清主持编著并最终定稿。其中:蒋亚清负责第1章、第3章、第4章、第8章的编写;高建明负责第2章“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部分的编写工作,第2章其他部分由蒋亚清、李娟、李刚、姜莉共同编写;姜莉负责第5章编写并参加第7章编写,李刚负责第6章、第7章编写并参加第5章编写。 编者 2004年4月 目 录第1章 概论 1.1 混凝土外加剂概述 1.1.1 混凝土外加剂发展简史 1.1.2 混凝土外加剂分类 1.1.3 混凝土外加剂定义 1.1.4 混凝土外加剂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 1.2 混凝土外加剂科技创新 1.2.1 科学思想与混凝土外加剂科技创新 1.2.2 亟须解决的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问题 1.2.3 产品开发与应用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泥混凝土科学 2.1 水泥品种与定义 2.1.1 硅酸盐水泥 2.1.2 普通硅酸盐水泥 2.1.3 矿渣硅酸盐水泥 2.1.4 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2.1.5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2.1.6 复合硅酸盐水泥 2.2 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 2.2.1 原材料 2.2.2 生料配制 2.2.3 硅酸盐水泥熟料煅烧 2.2.4 水泥熟料的粉磨 2.3 水泥水化过程与机理 2.3.1 硅酸三钙 2.3.2 硅酸二钙 2.3.3 铝酸三钙 2.3.4 铁相 2.3.5 水泥 2.4 辅助胶凝材料 2.4.1 来源 2.4.2 化学成分 2.4.3 辅助胶凝材料在混凝土的作用 2.5 水泥浆体性能 2.5.1 凝结 2.5.2 微观结构 2.5.3 结合力的形成 2.5.4 密度 2.5.5 孔结构 2.5.6 表面积与水力半径 2.5.7 力学性能 2.5.8 水泥浆的渗透性 2.5.9 老化现象 2.5.1 0水泥水化模型 2.6 混凝土 2.6.1 混凝土集料 2.6.2 新拌混凝土的性能 2.6.3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2.6.4 普通混凝土的脆性断裂 2.6.5 普通混凝土的变形 2.6.6 混凝土耐久性 2.6.7 碱集料反应 2.7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7.1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2.7.2 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 2.7.3 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7.4 高性能混凝土及其配合比设计 2.7.5 低收缩中低强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参考文献 第3章 混凝土外加剂生产技术 3.1 概述 3.1.1 主导产品 3.1.2 主要原材料 3.1.3 混凝土外加剂物理复合技术 3.2 按使用要求设计混凝土外加剂的概念 3.2.1 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主导官能团理论 3.2.2 主导官能团的分类 3.2.3 主导官能团组合与设计 3.3 松香引气剂的合成技术 3.3.1 松香酯化改性 3.3.2 松香皂化改性 3.3.3 松香双烯加成反应改性 3.3.4 引气剂的合成工艺 3.4 主要减水剂合成技术 3.4.1 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 3.4.2 萘系减水剂 3.4.3 氨基磺酸系减水剂 3.4.4 三聚氰胺系减水剂 3.4.5 蒽系减水剂 3.4.6 聚羧酸盐减水剂 3.4.7 脂肪族减水剂 3.4.8 磺化聚苯乙烯减水剂 3.5 矿物外加剂生产工艺 3.5.1 物理激发 3.5.2 化学激发 3.5.3 粉煤灰地聚合物 3.5.4 湿排粉煤灰的预水化活化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第4章 混凝土外加剂作用机理 4.1 表面吸附 4.1.1 外加剂吸附对表面性能的影响 4.1.2 外加剂吸附的化学过程 4.2 化学外加剂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4.2.1 初始阶段(Ⅰ阶段) 4.2.2 诱导期(Ⅱ阶段) 4.2.3 加速期(Ⅲ阶段) 4.2.4 减水剂对AFt及AFm形成的影响 4.2.5 外加剂与胶凝材料的适应性 4.2.6 后掺法及其作用机理 4.3 常用混凝土外加剂的作用机理 4.3.1 缩聚型减水剂作用机理 4.3.2 调凝剂作用机理 4.3.3 引气剂作用机理 4.3.4 防水剂作用机理 4.3.5 膨胀剂作用机理 4.3.6 防冻剂作用机理 4.3.7 泵送剂作用机理 4.3.8 减缩剂作用机理 4.3.9 内养护剂作用机理 4.3.10 高性能减水剂作用机理 4.3.11 矿物外加剂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第5章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 5.1 使用外加剂注意事项 5.1.1 外加剂的选择 5.1.2 外加剂掺量 5.1.3 减水剂与胶凝材料适应性检测方法 5.1.4 外加剂添加技术 5.1.5 外加剂的质量控制 5.2 普通减水剂及高效减水剂 5.2.1 品种 5.2.2 适用范围 5.2.3 施工 5.3 引气剂及引气减水剂 5.3.1 品种 5.3.2 适用范围 5.3.3 施工 5.4 缓凝剂、缓凝减水剂及缓凝高效减水剂 5.4.1 品种 5.4.2 适用范围 5.4.3 施工 5.5 早强剂及早强减水剂 5.5.1 品种 5.5.2 适用范围 5.5.3 施工 5.6 防冻剂 5.6.1 品种 5.6.2 适用范围 5.6.3 施工 5.6.4 掺防冻剂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5.7 泵送剂 5.7.1 品种 5.7.2 适用范围 5.7.3 施工 5.8 防水剂 5.8.1 品种 5.8.2 适用范围 5.8.3 施工 5.9 速凝剂 5.9.1 品种 5.9.2 适用范围 5.9.3 施工 5.10 膨胀剂 5.10.1 混凝土膨胀剂基本知识 5.10.2 品种 5.10.3 适用范围 5.10.4 掺膨胀剂的混凝土(砂浆)性能要求 5.10.5 设计要求 5.10.6 施工 5.10.7 膨胀混凝土的品质检查 5.11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养护 5.11.1 养护的重要性 5.11.2 与养护有关的水泥浆体物理、化学性能 5.11.3 养护的定义 5.11.4 养护的基本要求 5.11.5 理想的养护条件 5.11.6 养护时间 5.11.7 内养护 参考文献 第6章 掺减水剂的混凝土流变学 6.1 基本理论 6.1.1 流体与悬浮体流变学 6.1.2 混凝土流变学 6.2 自密实混凝土 6.3 混凝土流动性能测试方法 6.3.1 坍落度测定 6.3.2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评价方法和指标 参考文献 第7章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耐久性 7.1 混凝土抗冻性能 7.1.1 混凝土冻害机理 7.1.2 引气的作用 7.1.3 除冰盐的影响 7.1.4 集料在受冻混凝土中的行为 7.1.5 抗冻性能试验 7.1.6 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因素 7.1.7 抗冻混凝土外加剂选用 7.2 混凝土抗渗性以及几种侵蚀机理 7.2.1 影响混凝土渗透性能的主要因素 7.2.2 氯盐侵蚀 7.2.3 软水侵蚀 7.2.4 海水侵蚀 7.2.5 碳化 7.3 钢筋锈蚀 7.3.1 钢筋锈蚀机理 7.3.2 环境作用 7.3.3 影响钢筋锈蚀的因素 7.3.4 防止钢筋锈蚀的措施 7.4 硫酸盐作用与侵蚀 7.4.1 硫酸盐侵蚀类型和机理 7.4.2 环境因素 7.4.3 硫酸盐测试方法 7.5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7.5.1 充分考虑环境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7.5.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内容 7.5.3 混凝土结构质量的模糊综合判定 7.5.4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对原材料的要求 参考文献 第8章 掺外加剂的混凝土体积稳定性 8.1 混凝土收缩变形 8.1.1 化学收缩 8.1.2 干燥收缩 8.1.3 自干燥与自收缩 8.1.4 碳化收缩 8.1.5 冷缩 8.1.6 收缩裂缝 8.1.7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因素 8.1.8 混凝土收缩预测 8.2 碱集料反应膨胀破坏及其防治 8.2.1 碱集料反应定义 8.2.2 ASR作用机理 8.2.3 碱集料反应图片和工程实例 8.2.4 测试方法 8.2.5 抑制AAR作用的外加剂 8.2.6 混凝土碱集料反应的预防 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