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墟乡 |
释义 | 地理位置黄墟乡,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境内。始建于民国18年(1929)。以后多次分合,但一直为乡的建制,1959年建黄墟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乡。位于县境东南,西连辛丰乡,南接丹阳胡桥乡,东北与丁岗乡、谏壁乡毗邻,总面积40.2平方公里,耕地32350余亩。辖15个村民委员会,177个村民小组,6300户,22785人。 具体情况黄墟乡的境内丘陵起伏,土质瘦薄,水源严重缺乏,旧时即使正常年份,农民也愁有种无收;纵贯境内的马迹、磨盘、畚箕等山连成一线,长约5公里,一下大雨,山洪成灾,农作物产量历来很低。民国17年(1928),民主革命先驱冷遹,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举办镇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指导垦荒养蚕,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开塘筑坝,修建黄新公路,民生稍有复苏,商业一度繁荣。日军侵华后,试验事业悉遭破坏,直至50年代末,水稻面积仅占耕地的30—40%,多为荞麦、山芋、玉米杂粮。1958年大搞以兴修水利、旱改水为中心的基本建设,建成了容积约100万立方米的马迹水库,约30万立方米的龙山和德胜水库,1万立方米的小型库坝11个,筑电灌站12座,灌溉干渠21条,共长30公里,外三沟110公里,格田成方1.1万亩,建2级提水站2个。拥有小型拖拉机423台,排灌动力机械263台,有效灌溉面积237.44万亩。干旱时全乡耕地基本可得供水,水稻面积不断增加,产量稳步提高。1985年粮食总产量1335.77万公斤,年均亩产511公斤,水稻单产414.5公斤,比1978年分别增长18%、33%和62%。副业方面:乡办林场3个(另有县属苗圃1个、茶场1个),有桑园330亩,茶园690亩。1985年产茧1828.5公斤,茶叶5500公斤,水果5.2万公斤,出栏羊1483只,蜂蜜1900公斤,成鱼107.4吨,总产值249.23万元。 乡办工业始于1954年,由几爿铁木铺合并组成的铁木小组。1985年有农具、制鞋、服装、排笔、采石、工艺、化工等21个厂,总产值725.75万元。主要产品有皮鞋、冷凝器、千斤顶、焦磷酸钾等。化工厂的焦磷酸钾已出口外销。村办厂48家,总产值762.64万元。个体工业总产值129.80万元。 1985年社会总产值3517.3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63.48万元,农业总产值1012.33万元,收益分配人均464.8元。 1985年有初级中学1所,农业中学3所,教师63人,学生611人;小学27所,教师129人,学生2483人;乡医院1所,医护人员23人,病床25张。 乡政府驻地黄墟镇,旧有街道3条,均为条石路,最宽处不足3米。镇东有更楼、东石门;镇西有西圈门;“十”字街口有麒麟碑1块,刻有碑文(文化大革命中被砸)。居民多姓殷,在外乡见面时常以邻里同人相称。20年代即有商店、作坊20余家,但因偏僻闭塞,工商难以发展。70年代以后,黄辛、黄纪、黄葛、黄泊等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交通便利。新建商业街,铺柏油路面1500米,镇的规模不断扩大。有常住户685户,2378人。位于镇内的冷遹故居保存完好。镇上有县属银行、税务所、邮电局、粮管所等单位,乡办厂18家,集体商店9家、个体商店摊贩13家。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