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士珍
释义

黄士珍,清·福建泉州人。1661年,郑成功抗清主力东渡台湾。为截断沿海民众对郑氏粮饷、油、铁、桅船的接济,康熙接受黄梧(郑氏的降将,封海澄公)建议,于1661年8月下诏,宣布沿海大规模迁界。10月,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30里。令下,即日百姓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界处居室尽放火焚毁,片瓦不留,民死过半,枕籍道途。即使一二能到达内地者,也无担石之粮,苦不堪言。兴化、泉州、漳州三府最为惨烈。为了修挖界沟,筑界墙、建城寨、立墩台哨位,强征沿海千万民夫。守界弁兵见有人越界,一经发现,格杀勿论。迁界令下,黄士珍(字邦仕)的房子恰好在界外,其母早逝,其父正病危在床,一时走不了。他苦求巡界哨兵,给予多住几天,待父辞世,再从界外迁入。十日后,父病故,士珍一贫如洗,只好用房子的扇翼作棺木草草收埋。最后离开了这块生养他的土地。十年后黄士珍又潜入界外,把双亲的遗骸装入瓦棺,准备带回界内安葬时,被守界哨兵抓住,他痛哭流涕,孝子之义感动了他们,便刀下留情将他放回。迁界后,黄士珍无以为生,生活煎熬,令父母遗骸无法入土奉安,他只好将二甓藏于石罅中,时常去哭泣。乡人见状,非常感动,舍出一块地供埋葬其父母遗骸。黄士珍在贫困中倾心竭力培养子女。长子志文、三子朝章皆急公封儒林郎。次子朝阳中试举人后,出任长寿(今四川长寿县)知县。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士珍赠儒林郎,其孝义旌表立祀,安溪李光地次子李钟侨(康熙壬辰进士)为他立传。泉州古榕巷东段“天旌孝子祠”有“天旌孝子”匾,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为表彰黄士珍之孝义,有司赠予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1: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