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缓刑制度研究:以立法完善为重点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第1版 (2007年4月1日) 平装: 232页 开本: 32开 ISBN: 9787811096682 条形码: 9787811096682 尺寸: 21 x 13.9 x 1 cm 重量: 322 g 作者简介吴声,山东省聊城人。现为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高级法宦、法学博士。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2001年8月至2003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商法研究生班学习。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刑法学专家高铭暄教授攻读刑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国内报刊、杂志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两次应邀出席国际刑法学大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 内容简介本书结合中外缓刑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从与缓刑相关的刑事法律关系以及缓刑的价值和功能等角度对缓刑制度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在对我国缓刑适用现状及其原因实证分析,总结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实体法制度、程序法制度和考察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和司法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结构合理,资料详实,观点新颖,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众所周知,缓刑制度产生于19世纪中期,且广泛适用于罪行轻微的罪犯,是公认的合理而富有成效的刑罚制度。当代法制发达国家其缓刑制度立法亦比较完善,司法适用也较为普遍。相比较而言,我国缓刑制度立法起步较晚,虽有所发展但仍相对滞后,司法适用也不尽如人意。 笔者在中级人民法院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已20余载,担任副院长并主持审判委员会的常务工作也近10年。在长期的刑事审判实践中所经历的许多案件常令笔者困惑: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被判处死刑的罪犯是经过“严打”并被予以重刑处罚过的犯罪分子?为什么这些人经过监狱的劳动改造后反而会变本加厉地报复社会?为什么他们会从最初的单打独行地盗窃、寻衅滋事,发展到后来有组织地结伙抢劫、绑架、杀人?为什么管制、 目录前言第一章 缓刑制度概论一、缓刑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英关法系成文缓刑制度的出现 (二)大陆法系成文缓刑制度的出现 (三)国外缓刑制度的发展现状 二、缓刑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一)个体犯罪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惩戒和矫正的对策分析 (二)矫正可能性及其途径 (三)国家与罪犯之间因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刑事法律关系 (四)刑事矫正的方式与缓刑存在的价值和功能分析 三、缓刑制度的法律性质和概念 (一)刑事责任的内涵及其承担方式 (二)国内外缓刑法律性质观点述评 (三)缓刑与刑罚的本质区别 (四)缓刑与缓刑制度的概念第二章 中国缓刑制度之现实考察 一、中国缓刑制度的适用现状 (一)缓刑适用率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低 (二)缓刑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适用 (三)犯罪类型与缓刑适用关系密切 (四)缓刑犯重新犯罪率低 (五)缓刑犯的自然情况特点 (六)缓刑适用与强制措施关系密切 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刑事实体法规定的非科学性导致缓刑适用水平低 (二)刑事程序法不健全限制了缓刑适用 (三)考察制度不健全限制了缓刑适用 (四)缓刑制度实体法和程序法合而为一的立法现状及其弊端第三章 中国缓刑制度之实体法完善 一、缓刑的种类 (一)世界各国缓刑种类规定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增加新的缓刑类型的必要性 二、缓刑适用的条件 (一)各国关于缓刑适用条件的立法比较 (二)我国缓刑适用条件的修改与完善第四章 中国缓刑制度之程序法完善 一、确立以“取保候审为原则、羁押为例外”的审前羁押制度 (一)从现有司法实践看取保候审措施之不足 (二)取保候审措施的不当适用给审判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完善取保候审措施的具体建议 二、建立公开透明的缓刑裁判程序 (一)我国司法实践中缓刑裁判的做法总结 (二)国际上有关缓刑裁判程序的实践和规定 (三)建立公开透明的缓刑裁判程序第五章 中国缓刑考察制度的完善 一、目前的改革实践 (一)基层司法部门的改革探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