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菜蛾 |
释义 | 生物介绍菜蛾 Plutellidae;plutellid moths;diamondback moth 亦称钻石背蛾。 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昆虫,学名Plutella maculipennis. 成蛾翅展15公釐(0.6吋)。前翅具波纹状白色放射式条纹,条纹前区褐色,後区奶油色。休息时稍似衣蛾,但将翅褶叠在腹部背面呈帐篷状。胸部上面有明显的灰色钻石形花纹。幼虫在植物叶面织一丝质帐幕以藏身。对世界各地的白菜及近缘菜蔬为害颇大。 全世界已知约200种。为小型蛾类。头部鳞片紧贴或有丛毛。单眼有或无。舌发达。触角是翅长的2/3~4/5,栖息时向前伸,根据这一特点,容易与麦蛾、巢蛾相区别。幼虫胸足、腹足俱全,趾钩排成单序环,臀足较长而往后斜伸,多在叶片上拉丝取食叶肉或潜叶,蛀食嫩梢,结网状茧化蛹其中。有趋光性。最常见的种类小菜蛾是蔬菜的重要害虫,分布全世界。 菜蛾又名小菜蛾、方块蛾、两头尖小青虫。幼虫俗称吊死鬼。属于鳞翅目菜蛾科。 为害特点以幼虫进行为害。初孵化的幼虫半潜在叶内为害,以身体的前半部伸入到上下表皮间啃食叶肉;1~2龄幼虫一般仅能取食叶肉,而留下表皮,在菜叶上造成许多透明的斑块;3~4龄幼虫能把菜叶食成孔洞或缺刻,有时能把叶肉吃光,仅留下网状的叶脉。幼虫有集中为害菜心的习性,对植株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兼害蔬菜 :甘蓝类、白菜类等十字花科蔬菜。 形态特征成虫为灰褐色小蛾,体长6~7毫米,翅展12~15毫米。前后翅均细长,具有较长的缘毛。前翅前半部浅褐色,后半部从翅基到外缘有1条三度曲折的黄白色波纹。静止时两翅叠成屋脊状,黄白色部分合并成三角连串的斜方块。 前翅缘毛长,翅起如鸡尾状。卵为椭圆形,长约0.5毫米,宽0.3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绿色。老熟幼虫纺锤形,黄绿色,体节明显,体长约10毫米左右。身体上被有稀疏的长而黑的刚毛。头部淡褐色,前胸背板上有由淡褐色小点组成的2个“U”形纹。臂足向后伸长超过腹部末端。蛹长5~8毫米,初期为淡绿色,后变为灰褐色。肛门周缘有钩刺3对,腹末有小钩4对。茧为纺锤形,灰白色,多附在叶片上。 生活习性每年发生的代数随地区由北向南而递增,一般每年3~6代。北方以蛹越冬。4~5月份羽化。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只有在受到惊扰时,才在株间作短距离飞行。成虫产卵期可达l0天,一般每只雌成虫产卵100~200粒,卵散产或数粒一起,分布于叶背脉间凹陷处。卵期为3~11天。幼虫共分4龄,生育期12~27天。老熟幼虫在叶脉附近结茧化蛹,蛹期约9天。菜蛾的发育适宜温度为20℃~23℃。在北方发生的高峰时期为5~6月份和8月份,以5~6月份为害严重,秋季较春季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秋季栽培时选择离虫源远的田块,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落叶,进行翻耕,可消灭大量虫口。 物理防治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每6670平方米放置黑光灯l盏,灯下放1个大水盆,每天早晨捞去盆中的成虫集中杀死。 性诱剂诱杀:可用当天羽化的雌蛾活体或粗提物诱杀雄蛾。 生物防治:可用细菌农药,如杀螟杆菌、青虫菌、140、7216等每克含100亿活孢子的苏云金杆菌制剂500~l000倍液喷施。保护天敌,或人工饲养后释放出来控制菜蛾。 药剂防治:可用灭幼脲1号或3号制剂500~800倍液、5%的抑太保3 000倍液、;%的卡死克2 000倍液、5%的锐劲特3 000倍液、24%的万灵水剂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