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淮稻6号
释义

淮稻6号,原代号“淮6329”,由淮阴市农科所选育而成,2000年通过省品种审定。

一、特征特性

淮稻6号株高95厘米左右,茎秆坚韧,抗倒性好。株型集散适中,叶片较挺。分蘖力较强,每亩最高茎蘖数30万-32万。成穗率高,一般达75%-80%,为区试参试品种(系)中最高。穗粒结构协调,平均每亩有效穗数24万左右,每穗实粒数100-120粒,千粒重28克。多年多点中间试验鉴定,对白叶枯病、稻瘟病均表现良好的田间抗性。落粒性中等,后期转色好,不早衰,秆青籽黄,熟色熟相俱佳。在淮北作麦茬稻种植,全生育期150天左右。

二、产量表现

1995年参加淮阴市中粳区试,平均亩产615公斤,比对照泗稻9号增产13.9%,居参试品种(系)之首。1997-1998年连续两年参加江苏省淮北中粳区试,平均亩产649.2公斤,比对照泗稻9号增产10.2%,居参试品种(系)第二位。1999年参加江苏省淮北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1.5公斤,比对照镇稻88增产3.2%。

三、品质检测结果

据农业部稻米质检中心1999年春检测结果,12项指标中有9项达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两项达二级优质米标准。另一项垩白率12%,也接近二级优质米标准。1999年秋江苏省种子站统一取样送农业部稻米质检中心分析,总评分为两个60分以上的中熟中粳品种之一。米饭洁白,软硬适中,冷后不硬,适口性好。

四、适应范围分析

几年来,淮稻6号除参加了我省中间试验外,还在省内外进行了多点示范试种。一般亩产600-650公斤,高产田700公斤以上。其中在东海县20亩丰产田,亩产达720.1公斤。陕西汉中地区农科所品试,平均亩产664.3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5.4%。安徽肥西县小面积试种,亩产达751.6公斤。2000年在省内外扩种50余万亩,尽管秋季多雨寡照,不少新老品种抗性减退、产量下降,淮稻6号仍表现秆青籽黄,一片丰收景象。在9月份举办的观摩会上,淮稻6号誉满黄淮,备受青睐与关注。预计在我省淮北、鲁南、皖北及河南中部等地区将迅速大面积推广种植。

五、栽培技术要点

1.培育壮秧:一般5月上中旬播种,6月中旬移栽。湿润育秧秧龄30天左右,净秧田每亩播量25-30公斤,旱育秧龄45天左右,净秧田亩播量40-50公斤。

2.合理密植:移栽行株距一般大田以23×13厘米为宜,每亩保证2万穴,每穴3-4苗,每亩基本苗7万-8万。

3.科学用肥:大田亩施纯氮18公斤左右。一般基肥亩施尿素12.5-1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返青肥移栽后5-7天施入,每亩施尿素10-12.5公斤。穗肥要促保兼顾,在余叶3.5和1.5时各亩施尿素8公斤左右。分蘖末期亩施氯化钾10公斤。

4.管好水浆:要做到浅水活棵、浅水促蘖,总茎蘖数每亩达22万左右时,分次适度搁田,把高峰苗调控在每亩30万左右。孕穗及扬花阶段,以水层灌溉为主,其余时间干湿交替,成熟前7天断水。

5.搞好病虫防治:秧田用氧化乐果等防治稻蓟马,大田用井冈霉素、杀虫双、甲胺磷等药剂防治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特别是在抽穗前要认真进行一次统防统治工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