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丽转身: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 |
释义 | 图书信息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0月1日) 丛书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术文库 平装: 27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811197549, 7811197545 条形码: 9787811197549 商品尺寸: 21 x 14.6 x 1.6 cm 商品重量: 259 g 内容简介《华丽转身: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内容简介:现代性理论从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大陆,极大地影响了国内人文社科学界的研究方向和思维方式,在诸多领域都出现了非常显著的成果,而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为显赫。在现代性理论的推动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局面,产生了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引发了一场又一场学术论战,实现了研究范式和学术视野的重要转型,也造成了一定的理论和话语的分歧与混乱。对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系,许多专家学者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但是,它主要体现在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评析中。就我们所掌握的情况,对于“研究的研究”,以较大规模全面考察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转型问题的论著,《华丽转身: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还是第一部,是对这一现象进行宏观考察和深度评说的开创性专著。 我们认为,对这一重要现象的考察和评述,对现代性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次第展开,对现代性理论投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各个层面,对现代性理论及其相关的学术论争等等,都应该予以积极关注和深入梳理,揭示出在一片喧哗与骚动、批判与质疑的嘈杂场面中蕴含的内在肌理,从整体上描绘出这一现象的动态性展示和基本走向。这不但是具有总结近20余年的文学研究思潮的学术史意义,更是因为,在当下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现代性理论仍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生长点。 目录导语:范式转换 第一编 现代性问题的提出:从《现代性的追求》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一、现代性——一个“统摄性的概念 二、“现代性”一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出现 三、现代化使命和“文明与愚昧的冲突 四、人道主义思潮和异化问题 五、启蒙视野和民族灵魂的改造 六、“伪现代派”论争的背后 七、80年代的“现代性”言说 八、“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描述 第二编 “现代性”命题的充分展开和相互冲突 一、耐人寻味的“对调 二、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新挑战 三、依然鲜活的“启蒙现代性”思潮 第三编 “中华性”和“西方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之一 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二、西方性/中华性、自我/他者、现代性/后现代的纠缠 三、对质疑、颠覆者的质疑和反诘 四、对“中华性”与“中国现代性”的别一种描述 五、越界击球欲何为 第四编 在“后现代性”中重写“现代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之二 一、现代性和后现代共同面对的“中西对立与民族本位认同”难题 二、个人本体:以个体的差异性对抗全球化的同质性危机 三、在现代性的葫芦里,卖后现代的药 四、在时间整体性的结构中建立文学世界 五、后现代与现代性应该并行不悖 六、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第五编 启蒙现代性论者的自省与追问: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之三 一、不再“感动”,也不知“体验”为何物的“精明”时代 二、旧病未除,新病又生的双重困境 三、救偏钩沉:对左翼文学之现代性的发掘和探讨 四、对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之线路的再发现 第六编 “现代性”还是“前现代”、“近代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之四 一、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分期与分歧 二、现代主义与现代意识 三、相关争论:现代性与排他性 四、什么是中国的现代主义 第七编 现代性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重范式 一、“轻性”现代性的提出和运用 二、世俗现代性或“中产阶级”的现代性 三、反现代性:积极的和否定的 四、被遮蔽的现代性或审美现代性问题 五、革命的现代性:功能与代价 六、多重现代性的省思 结语:“现代性是一个复数 附录一 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与认同 ——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附录二 略论当下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 附录三 宏大叙事、革命反省与圣教质询 ——《圣天门口》简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