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
释义 | 漳州华安有一仙字潭,那儿的崖壁石刻,被民间传为神仙的笔迹,称“仙字”、“仙书”、“仙篆”,地名遂为“仙字潭”。 那些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图字符号”,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专家学者前往考究。 1957年8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经实地调查后做了全面介绍。石刻现存50多个符号,似字似画,形状奇特,大者长74厘米、宽35厘米;小者长15厘米、宽9厘米,分布范围约200平方米。 关于仙字潭古石刻,清《漳州府志》、《龙溪县志》等书均有记载。191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到此考察后,撰写《汰溪古文》一文,始启“仙字潭”科学研究之门。 “字”“画”之争“干戈”不息 仙字潭古石刻镌刻在坚硬的石头上,深刻达五六厘米。据分析,从仙字潭石刻的制作方法上看,并非金属制作,而是用坚硬的石器磨刻,其上限未尝不可提到新石器时代,又可以佐证当时还没有进入青铜器时代。如果对照具有金属器具凿痕的武夷山悬棺时间距今3000年,可以推定为更早。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华安石刻是古代岩画,全部图像分为五组:有的表现杀戮俘虏后举行的祭祀活动,有的描述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征战胜利后的狂欢。整体是对商周时期福建南部越人部落间某次较大规模战争全过程的实况记载。可另有一些人却认为,石刻反映的是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古越人庆贺收成、祭祀祖先的场面。同样的画面,却能读出差别迥异的解释,也可以谓仙字潭之神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