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湖南新邵 |
释义 | 摘要新邵县位于湖南省中部,东北界涟源市。东南邻邵东县。南抵邵阳市、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连新化县、冷水江市。县城距邵阳市12公里。创建于1952年,由原新化县、邵阳县各析部分组成,并取两县首字以命名。初属邵阳专区,1977年10月改属涟源地区,1983年归属邵阳市。 基本概况新邵县,创建于1952年,由原新化县、邵阳县各析部分组成,并取两县首字以命名。初属邵阳专区,1977年10月改属涟源地区,1983年归属邵阳市。现辖11镇4乡,651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73.9万人,有汉、回、苗、满、土家、侗、布依、壮、白、水、维吾尔、傈僳、彝、瑶、藏、黎、布朗、傣、高山等1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 新邵位于湘中邵阳盆地与新涟盆地之间。东北靠涟源市,东南临邵东县,南抵邵阳市、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连新化县、冷水江市。境内寸石镇花桥村为湖南省地理中心。全县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18万亩,其中水田31.56万亩,素有“六山半水二分田,分半道路加庄园”之称。 新邵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佛教圣地“白云岩”历史悠久;“赛双清公园”与邵阳市“双清亭”遥相媲美;龙山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白水洞”享誉省内外;“岳平云顶”、“白云樵隐”、“石门献翠”等风光早被列入宝庆十二景;大名禅院、文仙观等12处历史文物令人留连忘返。辛亥革命元勋、护国军参谋长、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校长、国民革命军中将石醉六,民国首任装甲兵司令、陈诚土木系十三太保之一石祖黄少将、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张干,当代著名作家谢冰莹,原湖南省《大公报》总编辑李抱一,抗日英雄、原国民党第39集团军军长廖耀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部长肖贞堂,湖南省军分区副司令员黄明开均出生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 县人民政府驻酿溪镇,邮编:422100。代码:430522。区号:0739。拼音:XinShaoXian。 新邵县目前正在积极与邵阳市其它三区融城,并把整县建区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 气象气候新邵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76天,年降雨量1115.5毫米,年日照1688.3小时。适宜水稻、油菜、烟叶等多种农作物和竹木生长。 自然地理新邵地处东经111°8′~112°50′,北纬27°15′~27°38′。位于湖南省中部,东北界涟源市。东南邻邵东县。南抵邵阳市、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连新化县、冷水江市。县城距邵阳市12公里。 新邵县位于雪峰山脉东侧,邵阳盆地和新(化)涟(源)盆地之间。地貌类型多样,平、岗、丘、山兼具,山地占46.97%,丘陵占22.47%,岗地占12%,平原占14.77%,水面占22.4%。岗地占12%,平岩 山、金龙山、朗概山和龙山等系列山脉由西向东、横亘中部,地势中部南高北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31座,最高的岳坪峰,海拔1513.5米,最低的淘金桥,海拔176米。 新邵县主要山脉有天龙山、天形山、板子山、郎概山、龙山,其中龙山主峰岳平顶,海拔1513.5米,为境内最高峰。 新邵县境内大小河流69条,分属资水与湘江两大水系,资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 涟水 涟水,初名“骆马江”,后名“甘溪”,湘江中游一级支流。源出新邵县观音山西南麓。流经新邵县、涟源市、娄底 娄星区、双峰县、湘乡市、湘潭县等市县,于湘潭县河口镇湘河口汇入湘江,全长232公里,流域面积7150平方公里。 资江 资江在邵阳县霞塘云乡双江口(又名罗家庙)以上分两源:西源为赧水,旧志又称资水、都梁水,1979年版《辞海》中称赧水,源出城步苗族自治县资源乡青界山主峰黄马界西麓,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武冈、洞口、隆回县境,至邵阳县双江口与资江南源夫夷水汇合,长188.7公里,流域面积6884平方公里,平均坡降为0.96‰。 矿产资源新邵地处湖南省第二个成矿富集带,地表地下矿藏资源点多面方储量大,共有矿区(点)113处,其中大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21处,矿点34处,矿化点53处。已探明储量的矿种50余个,以有色贵重金属矿为主,是全省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金点产金县”。主要矿藏储量为:锑11.12万吨、金10.08吨、银236.9万吨、煤2947.61万吨。属大型矿床的有龙山金锑矿、扶竹桥砂金矿、白云铺铅锌矿及维尼龙矿、严塘石灰石矿、龙溪铺花岗石用大理石矿。 水能资源新邵县境内有河流69条,其中资水干流1条,1级支流18条,2级支流29条,3级支流17条,4级支流4条。水能资源多年平均理论蕴藏量达17.08万kw,可开发理达11.45万kw。资水在县境内流程达成54公里,落差23米,坡降0.43‰,流经新邵县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12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83.6立方米/秒。生产生活用水中富,水电开发潜力大。 农林资源新邵县在邵阳市归先消灭荒山,是全省首批绿化达标县,全县现在林业用地面积135.92万亩,占地总面积的50.6%,其中有林地119.7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1.8万立方米,尤以楠竹资源最具特色,全县楠竹面积压达25.62万亩,蓄积理为2007万根,是全省楠竹开发基地县。 旅游资源白水洞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位于湘中新邵县境内,核心景区在严塘镇白水村。 早在明代, 白水洞就是湘中的旅游胜地,文人墨客纷来沓至, 多有赞咏。清人杨太灏著有《白水洞游记》、 李厚培著有《白水洞纪胜集》。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于1999年经省人民政 府正式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4月经国家旅 游局正式评定为AA级旅游区。白水洞风景名胜区以其山清水秀、洞幻石奇、人 文攸丰而著称于世。风景区现有景点480多处,一级 景点30处,省、市重点保护文物8处。自然景观有"高峡平湖(罗山水库)"、"流泉飞、瀑"、 "地下溶洞群"、 "一线天"、"洞天门"、 “白龙洞”等 , “白龙洞”以洞奇和石怪闻名世界,2002年12月中央电视台专题采访 此洞并称誉之为世界奇景, 人文景观有寺院、宗祠、 牌坊、古墓葬、名人故居等,其中保存较为 完好的太平天国古战场遗址、抗日战争遗址和李臣典、刘策成、廖耀湘、李文、李公望等名人故居给白水洞风景名胜区增添了浓厚的历 史文化色彩。白水洞风景名胜区处于湘中城市群 (邵阳、冷江、涟源、娄底)的怀抱之中。 历史沿革新邵名县,始于公元1952年,因系新化和邵阳县地析置,故取两县县名的首字命名。县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初设楚郡,后置长沙郡,县境属之。 汉高祖五年(202)置长沙国,领13县,县境分属昭陵县和益阳县。汉平帝元始五年(5)析昭陵县置昭 阳候国,分属昭陵县、昭阳候国、益阳县。 东汉,分属昭陵县、昭阳县、益阳县。 三国初属蜀,后属吴。吴孙皓宝鼎元年(226)置高平县,县境分属昭陵、昭阳、高平县。 晋武帝以父讳昭,改昭为郡,太康元年(280)改高平曰南高平,后又复称高平。县境分属邵陵县、邵阳县、高平县。 南朝陈,邵陵、高平两县并入邵阳县,县境属邵阳县。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萧铣占邵阳。置建州,并复邵陵县。县境分属邵阳、邵陵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建州为南梁州,七年,又将邵陵并入邵阳,太宗贞观十年(636)更南梁州为邵州,领邵阳、武冈二县,县境太部属邵阳县,小部为梅山峒地。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941)楚文昭王马希范改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楚废王马希广复称邵阳县,县境大部属邵阳县,西北部为梅山峒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3日,成立邵阳县人民政府;10月21日,成立新化县人民政府。随之,县境分属于邵阳县和新化县的区人民政府相继建立。 1951年11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邵阳县人民政府新邵办事处,办事处行使县级政府职权。1952年3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52)府民行创字第006号令:奉中南军政委员会2月24日电转中央政务院2月16日电令,批准设立新邵县。4月1日,撤邵阳县人民政府新办事处,成立新邵县人民政府,属邵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县治设酿溪。 1977年10月,划属涟源地区(1982年12月改名娄底地区)。 1983年8月改属邵阳市,至今未变。 1952年全县面积为1893平方千米,合284万亩,有319个乡、镇,104863户,40055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1.6人。嗣后,同相邻县市接壤的一些村、乡归属多次变动。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1978年-1989年,全县面积为1792平方千米,较1952年减少5.3,。1989年有196789户701490人。人口较1952年增加75.15%,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增至391.5人。2000年,新邵县辖10个镇、5个乡:酿溪镇、寸石镇、巨口铺镇、龙溪铺镇、严塘镇、坪上镇、陈家坊镇、雀塘镇、新田铺镇、潭溪镇、大新乡、小塘乡、太芝庙乡、迎光乡、潭府乡。总人口686810人,其中: 酿溪镇 80655 、严塘镇 48533 、雀塘镇 47207 、陈家坊镇 61415 、潭溪镇 32678 、寸石镇 39585 、坪上镇 73753 、龙溪铺镇 45963 、巨口铺镇 47891、 新田铺镇 52868、 潭府乡 27176 、太芝庙乡 25974 、大新乡 33013、 迎光乡 24954 、小塘乡 45145。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风土人情 新邵严塘,寺门前一带,旧俗抬“雷公”,“雷公”蓝脸尖嘴,胁生双翼,手执木凿,由一强健青年掮着前行,后随队伍每人拿木瓢或脸盆,向路人(也互相)泼水,路人也可与队伍对泼。敬神的觋公吹牛角鼓励,旁观者呐喊助威,泼到一方退走为止。求雨结果往往滴雨不下,农民徒呼奈何之时,承头巫师却说某人某人不诚心,埋三怨四。50年代,此习俗尚存,人民政府屡禁不止。但从那时起,政府经常组织人力、物力,帮助旱象露头的地区抗旱,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加上水利工程的广泛修建,抽水机的增多,迷信求雨的活动到60年代后已经很少出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