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葫芦戏 |
释义 | 概述葫芦戏是明宫戏的一种略带反讽的称呼方式,是对明宫戏的反感和对丑陋扮相的憎恶的表现,有多部电视剧播出。 定义葫芦戏,即对明朝影视剧的一种称呼,有时候特指以明朝宫廷为主要题材和故意扭曲历史的电视或电影作品,因明朝普通男子禁止戴帽,只能用头巾包裹头发。巾的类型有网巾、六合巾、四方平定巾等。因网巾最为普遍,其形状酷似葫芦,故而得名,可能更多的是由于人们对于明朝剧的反感和对丑陋扮相的憎恶。 发展情况近一个时期,盘踞荧屏多年的清宫剧开始退烧,取而代之的是明朝剧的急剧升温:《永乐英雄儿女》《大明天子》《大明王朝》《万历首辅张居正》《三揭皇榜》《江山风雨情》《三滴血》《锦衣卫》《海瑞》等,一部接一部,光是与魏忠贤有关的明朝剧就有五六部。而皮卡王集团影业投资达3000万的40集电视剧《天下》也是以大明天启年间的历史为背景、与魏忠贤相关的电视剧,业内人士认为该剧将是明朝剧中的精品,是今年荧屏最值得期待的大手笔,它为正在持续升温的明朝剧再添了一把“火”。 古装戏热在宫廷戏 首先,宫廷戏中有历史。人类生活的长河中,几乎每个重大的点,都与权力中心有关,都可在权力中心那里找到推力或阻力,也都能在宫廷历史那里找到记录。所以,表现宫廷生活的古装戏,就浓缩了更多的历史关键时刻,也蕴藏了更加厚重的历史故事:那里,最尊贵也最惊险,最奢华也最阴冷。 其次,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是布衣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才子佳人是普通百姓的理想境界;宫闱秘闻一直是平头百姓津津乐道的谈资,古装戏的长盛不衰正是迎合了众多老百姓的口味,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 再次,古装戏审批没有现代戏严格,借古讽今,以古喻今,却有着更深远的现实意义。最重要的是,古装戏有海外市场,而现代戏不管是言情剧还是涉案剧,也很难有海外市场。就中国目前的电视剧发行情况,大多数电视剧在国内的发行收入仅仅能维持投资成本,而海外发行才是真正赚钱的部分,投资者热衷古装戏的原因不言而喻。 葫芦戏是下一个热点 毛泽东曾经说过,研究历史主要是研究近代史。近代史对我们的借鉴意义也是最大的。那么,清宫戏热过后,按逻辑就应该是葫芦戏的热拍和热播了。 从历史蕴藏量来看,明朝也不亚于清朝,但明朝的政治更偏重于昏聩和邪恶。明朝十六帝当中,几乎没几个英明的主子。更由于皇帝的孱弱,宫中宦官专权、党争严重。历史学家柏杨形象地将明朝政治称为“酱缸政治”。看看明朝史,可以叫人知道宫廷斗争之惨烈、人心之险恶。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民族矛盾依然存在,并且长期存在下去。历史的发展规律,首先是国家消亡,最后是民族消亡,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民族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靠强制,实行大熔炉政策本身就违背了发展规律,适得其反,结果更为不妙。加拿大民族、美利坚民族,至今没有形成。犹太裔、德裔、日裔、华裔、阿拉伯裔仍然保存自己的民族特征,有自己的社团,他们和英裔在文化上绝不相同。加拿大、美国的主体民族要提前实现民族融合,塑造英语文化,但都失败了。中国的民族融合很早,很广泛,古代无数少数民族被融合进汉族,但是现在仍然还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之间团结是重要的,各民族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文化上观点不尽一致,由此诞生了葫芦戏。葫芦戏晚于清宫剧,原因在于日益膨胀的大民族主义情结。有些人起了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情绪,拍起了葫芦戏。不可否认,汉族是中国主体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大量的物质精神文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汉族为中国历史做出了伟大贡献,但中国自秦朝起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做出了贡献,少数民族也有一份。重拾“反满革命”特殊历史时期的批判风,以贬低少数民族抬高自己的影视,显然有违公正。当下兴起的汉明历史小说热,穿越热,为葫芦戏的畸形膨胀也提供了先决条件。 《大明王朝1449》的诞生,可以看作是明宫戏的最高阶段。但盛极必衰,广大观众对明宫戏的不满和批评,也就是从它开始的。正是它对汉明统治者的无原则美化和赞扬,直接引起了了解历史的人们的反感和批判。可以说,正是从《大明王朝1449》开始,葫芦戏开始无可挽回的没落了。它的没落是必然的——这样一种恶意嘲弄颠覆历史、破坏民族关系的“恶俗”作品,必然被人们抛弃! 代表剧目《碧血剑》 《天下》 《萧十一郎》 《大明群英》 《真命天师》 《强剑》 《本草药王》 《金蛇郎君》 《包三姑外传》 《倚天屠龙记》 《萍踪侠影录》 《皇嫂田桂花》 《皇嫂田桂花2》 《皇后驾到》 《皇后进宫》 《皇上二大爷》 《流氓太医》 《大明奇才》 《大明天子》 《大明王朝1449》 《大明王朝1566》 《大脚马皇后》 《大槐树》 《武林外传》 《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刺水》 《长河东流》 《江山风雨情》 《江山美人》 《太极张三丰》 《游侠张三丰》 《武当》 《皆大欢喜》 《洪武大案》 《洪武三十二》 《凤临阁》 《金装四大才子》 《天下第一》 《天下第一媒婆》 《天下无双》 《无忧公主》 《秋香怒点唐伯虎》 《唐伯虎点秋香》 《唐伯虎点秋香2之四大才子》 《花魁杜十娘》 《乞丐皇帝朱元璋》 《传奇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 《郑和下西洋》 《万历首辅张居正》 《正德演义》 《戚继光之雷峰塔英雄传》 《穿越时空的爱恋》 《帝王之旅》 《龙凤店》 《怪侠一枝梅》 《名扬花鼓》 《少林僧兵》 《少林武王》 《机灵小不懂》 《神机妙算刘伯温》 《凤临阁》 《永乐大帝》 《永乐英雄儿女》 《新龙门客栈》 《新五女拜寿》 《锦衣卫》 《龙门飞甲》 《刁蛮公主》 《后宫》 《吴承恩与西游记》 《香粉传奇》 《陆小凤》 《明珠游龙》 《女神捕》 《英雄》 《盲侠金鱼飞天猪》 《倾城雪》 《天龙诀》 《龙之泪》 《奢香夫人》 《秀才爱上兵》 《武侠帝女花》 《双龙传》 《三揭皇榜》 《谁主中原》 《聚宝盆》 《秦良玉》 《袁崇焕》 《海瑞》 《三滴血》 成因与评价一、统治者“割阳具”的需求,这点大家是心照不宣的。汉明统治者,自朱元璋起就实行大汉族主义政策,蔑视蒙古为“西虏”,女真为“东夷”,苗瑶壮为“南蛮”,能以一小撮汉回(色目人)贵族,实现对亿万中国人的凌制,不能不说,它们的驾驭之术是非常阴险的。专制彰显,则民智压抑。民智压抑,则“异端”的不和谐质疑声消弭,从而统治秩序安定,如一潭死水。抬出汉明来,有助于在一片剥皮实草廷杖诏狱的恐怖压迫中,打击中国人原本就可怜的民主意识,强化它们皇权至上思想和官本位理念,进一步摧残那远在六百年前就被打断的脊梁骨。暗示国人要以汉明奴才为荣,永远不要滋生出民权的想法来。 二、虚假的“盛世”大合唱的需求。汉明的“永乐盛世”本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皇帝新装,是人为吹出来的一个光怪陆离的肥皂泡,这点已经被许多史实无情的给戮穿了。而现在对这个泡泡大吹特吹,实质上是玩乾坤大挪移的嫁接把戏。借吹捧汉明,来喻示如今是一个承接“永乐盛世”,远迈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因此,为汉明涂脂抹粉、吹喇叭,也是波澜壮阔的盛世吹牛狂想曲的一个重要章节。 三、商业化运作的需求。正因为看清了以上两点,某些善于揣度“圣意”的奴才,如无赖文人冯俐、胡正言、张笑天,无骨历史学家毛佩琦,无耻戏子汤镇业、潘粤明、陈宝国、何炅、李立群、谢天华之流,以独到的嗅觉,敏锐的捕捉出汉明僵尸中发酵的铜臭气来。于是急不可耐的把这具僵尸抬出来,恬不知耻的为其大舔脚丫子。虽然,僵尸是不会有感觉的,但它们知道,这种被舔噬的舒服感一定能转移到某个阶层身上。等到这种曲线马屁发挥效力,它们曲意逢迎的对象遍体通泰时,也就是它们飞黄腾达之时。果不其然,有了上方的纵容支持,这些狗奴才也无不名动江湖,一个个焦点于各路媒体,牛B烘烘的狗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作为连带效应,也是吹喇叭的终极目的,它们自然赚得盆满钵满、腰包核爆似的膨胀。能吹出这等经济效益,狗奴才们怎能不惊呼“成祖皇帝远迈汉唐,远迈宇宙!”。 因此,在一拍即合的双向需求下,能博取名利双收的效应,葫芦戏想不火也难呢。 葫芦戏火了,国人的信念则被彻头彻尾的颠覆了。因为,歌颂汉明、为满奸、蒙古奸翻案,是基于实用主义史观。而实用主义则意味着迎合眼前某种需求,是鼠目寸光的代名词。正所谓“斧柯之伐,其则不远”,当你不敬畏历史,把历史当作一个婊子随意插来插去时,也注定了最终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而吞下自己所种下的苦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