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亨利·桑顿 |
释义 | 亨利·桑顿——中央银行之父 在斯密的粉丝中有个叫亨利·桑顿的银行家,22岁的时候就被选为下院议员。这个年轻而有作为的银行家已经注意到,无论哪个时期,在过了几年相对繁荣的好日子之后,紧接着的总会是一场近乎恐惧的萧条。他对他所处的那个世纪的历史做了一个有益的回顾,令他惊讶的是,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里,英格兰却经历了多达19次的经济危机,他把危机发生的具体年份列了一个明细: 1702年、1705年、1711~1712年、1715~1716年、1718~1721年、1726~1727年、1729年、1734年、1739~1741年、1744~1745年、1747年、1752~1755年、1762年、1765~1769年、1773~1774年、1778~1781年、1784年、1788~1791年和1793~1794年。 但这位年轻的银行家同时又发现在这19次经济危机中,每一次危机后,经济都能够做到自我复苏,而且多数时候经济在复苏后会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只是,每次复苏都只有几年时间,随后又会发生新的危机,并再次摧毁经济。而后又自我复苏,如此循环。1902年桑顿把他的思考汇集为《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一书。 这本书至今仍被认为是经济学历史上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作为当时仅有的几本著作之一,它比同时代其他著作的水平要高得多,然而,像大多数伟大的论著一样,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亨利·桑顿在这本书里从未强调过他的观点是多么新颖和具有原创性。但实际上,这部著作在大量复述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却又处处可见到新颖原创的观点。事实上直到如今,书中所解释的许多原理依然被看成是信用(或者货币)理论的精髓,也正是这本书奠定了桑顿作为“中央银行之父”的美誉。而这个名号却正是亨利·桑顿的偶像亚当·斯密的那个花花公子同乡约翰·劳所孜孜追求的。 在这之前的一个世纪,劳就在他的那本《论货币和贸易》的书里,首次阐述了“货币需求”的概念,在百年以后,亨利·桑顿接过了这根棒子,他把所有不同的信用手段看成一个整体。今天,经济学家通常会谈到的“货币供给”,即被定义为一些货币手段的加总。例如,“M2”,其构成包括“纸币与硬币,个人与企业的支票账户,以及较短时间的定期储蓄存款等其他账户”,但是在桑顿之前,习惯的做法是对各种流动性的来源进行单独分析。因此,桑顿创造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用来考察货币总量(流动性)、货币流通速度(由坎蒂隆所提出)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影响。下面是他的一些观察结果: 高利率可以防止资本外逃,或者甚至吸引国外的流动性。 高利率可以吸引民众将部分现金存放到银行账户上。通过维持高利率,中央银行就可以降低流通速度,吸收货币,从而给经济活动降温。与此相反,低利率将会增加货币供给并且刺激经济活动。 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影响现在的利率水平。如果人们担心将来发生通货膨胀,现在的利率水平就会相应地提高。 非计划的信用收缩可能导致经济萧条。相反,信用的大幅扩张(通过增加借贷)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因此,如果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通货膨胀;如果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那么,增加货币供给只会促进经济增长。 桑顿长期研究发现,如果增加货币供给,比如说把利率降低到商业团体的预期盈利水平之下,就会导致借贷数额大幅上升,结果商业活动的水平也大幅提高。但是,他还进一步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考察:在特定的经济活动增长水平下,社会有能力吸收更多的货币。每一次货币供给的增加,在后来似乎都被证明是合理的——只要随后的经济活动能够随之增长,直至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问题的关键也就在这里,因为这种情况会导致中央银行在对危险毫无察觉之时过多地增加货币供给,而当它察觉的时候,已经太迟了。换句话说,信用体系是不稳定的,增加信用似乎(欺骗性地)证明了信用增加的合理性,相反,减少信用似乎也证明了信用减少的合理性。 对这种现象,桑顿当时是迷茫的,他不能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事后诸葛,今天我们可以用人类的活动只是对运动着的事物的被动反应,与信息获得的滞后性来加以解释,但当时桑顿只能够是困惑的。而这点本身就具有自然法则性,这也就决定了,不仅是那个时候的利率工具经常会失效,就是现在甚至于今后,这个工具还将保持这种特性,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政府为什么会失灵。当然,这种内在不稳定性的观点与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有着显著的差异,但它也向人们表明了,经济运行具有自我脱轨的能力,正像经济具有自我复轨的能力一样。但这种正向反馈和负向反馈的结果充其量与潮起潮落是一个道理。如果要说桑顿的著作已经包含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周期理论,或值得商榷,但他在他的著作《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里阐述的经济循环现象及对这种现象的论述,无疑已经让他接近那块高地了。 在桑顿的《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一书出版7年后的1809年,桑顿的一个客户兼议院的议员同事,37岁的伦敦股票经纪人大卫·李嘉图,在《爱丁堡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黄金的价格》的文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