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秉南 |
释义 | 林秉南,福建省莆田市人,水力学专家。长期以来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为我国的水利科学的基础研究和水力学试验室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治学严谨,广征博引,在工作中培养了一批水利科学技术人才。在学术上对明渠不恒定流、高速水流以及泥沙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文名:林秉南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马来西亚 出生日期:1920年4月21日 职业: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依阿华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最早提出两种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 籍贯:福建省莆田市 林秉南.人物简历林秉南,男,中科院院士,水利学与河流动力学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 1920年4月21日,出生于马来西亚,原籍福建省莆田市。1937年,广州市立第一中学毕业。 194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 1947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爱荷华水利研究所副研究员及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助理教授。曾为研究生讲授过明渠水力学,进级流体力学和泥沙运动。 1956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任研究员。 1958年,起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 1990年起,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高级工程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秉南.学术兼职1985年至今,担任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 1989~1993年,任联合国发展署亚洲地区泥沙冲淤培训项目经理。 1991~1996年,任国际水力学研究协会(IAHR)亚太地区分会主席。 1997年,当选为国际水利工程研究协会(IAHR)荣誉会员。 林秉南.学术成果在国外最早提出两种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并提出当时属于先进的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法。 同时还展开浓度对泥沙沉速影响和水槽输沙试验研究,成果曾为各方引用。 1956年以后,集体发展了宽尾墩等收缩式新型消能工,为高坝泄洪提供了大幅度减少下游河床冲刷深度的方法,已在多初工程应用。 在国外工作时最早提出两种指定时段构造特征线网法,并提出当时属于先进的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法,被分别收入美国H.Rouse编《工程水力学》(1949年)和V.T.Chow著《明渠水力学》(1958年)及日本本间仁和安芸胶一编《物部水理学》(1962年)三部专著中。 1956年,回国后开展高坝水力学和明渠不恒定流研究。 在高坝水力学方面,领导、发展了收缩式新型消能工(包括宽尾墩及窄缝挑坎)的研究,为高坝泄洪消能,特别是在高深峡谷建设的高坝泄洪消能,提供了有效方法。 1979年,还指出在一定条件下,宽尾墩下游的部分溢流面的剖面还可以采用非光滑面,从而简化施工。上述新型消能工已在国内多处工程应用。 1985年该项研究成果曾集体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不恒定流方面,率先在国内开展溃坝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1958年,首先应用大模型研究三峡水库水体突泄对下游广大地区的可能影响。对大面积海湾和河口,在国内首先应用二维特征理论和破开算子法,建立了符合实测资料的快速计算方法。泥沙方面,曾在国外研究含沙浓度和颗粒雷诺数对泥沙沉降速度的影响和进行过大量水槽输沙试验。 林秉南.荣誉奖励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 1978年,水电部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 5至8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6年,当选为美国爱荷华大学杰出校友。 1993年,当选为美国爱荷华大学杰出校友工程院成员。 199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利工程奖, 1997年,获国际水力学研究协会荣誉会员称号(终身)。 199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学会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奖。 林秉南.学术论著1林秉南.明渠不恒定流的解法和验证.水利学报创刊号,1956. 2林秉南,龚振赢.明渠掺气水流的一些运动特征.水利学报,1962. 3林秉南,赵雪华,施麟宝.河口建坝对毗邻海湾潮汐影响的计算.水利学报,1980(6). 4林秉南.明渠不恒定流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第一册).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 5 何少苓,龚振赢,林秉南.隐式破开算子法.在二维潮流计算中的应用.海洋学报,1985,7(2). 6林秉南.我国高速水流技术的发展.水利学报,1985. 7林秉南,何少苓,慕京,王连祥.河口潮汐与污染扩散场的二维数值模似.科学通报,1986(2). 8林秉南.关于加速发展泥沙数学模型的想法.泥沙研究,1988 (3). 9林秉南等.潮汐水流泥沙输移与河床变化二维数学模型.泥沙研究,1988(6).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