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科研所 |
释义 | 红兴隆科研所建所39年来取得科研所成果218项,选育小麦、大豆、玉米、大麦等农作物优良品种54个,在垦区和11个省推广累计面积1.5亿亩以上,创社会效益20多亿元,在全国1132个科研单位评估中为90名,为垦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研所现有在职职工355人,其中科技人员160人(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77人,初级职称53人)。干部165人(研究生2人,本科50人,专科71人,中专以下42人),工人190人。 科研所下设小麦、大豆、玉米、大麦、水稻、甜菜、林业、畜牧、农机、化验室等10个研究室。 科研所占地总面积为1817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462亩,林地61亩。现有固定资产总值为632.6万元,其中仪器设备总值294万元。 “八五”以来,我所共完成各级科委下达的课题(专题)83项,通过鉴定或审定成果32项, 获农业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科技进步奖励22项。共审定品种24个(其中,小麦品种7个,大豆品种5个,玉米品种5个,大麦品种7个)。 “八五”以来,推广自育品种24个,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2.1854亿元 ⑴ 推广垦红9号、10、11、12、13、14、15、16号等小麦品种,累计推广753万亩,亩增产20kg,创社会经济效益1.129亿元。 ⑵ 推广红丰7、8、9、10、11大豆品种,累计推广182万亩,亩增产15kg,创社会经济效益5769万元。 ⑶ 推广红玉8、9、10、11、12、13号玉米品种,累计推广28万亩,亩增产50kg,创社会效益2000万元。 ⑷ 推广莫尼斯、艾苏尔、垦啤麦1、2号、红日啤麦1、2号、垦鉴啤麦1号等大麦品种,累计推广175.4万亩亩增产45kg,创社会经济效益2795万元。 承担“九五”各级科委下达的课题任务39项:科研课题2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9项,总局级课题1项(不重复计算国家、省部级课题),分局级课题10项;推广课题13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1个。 技术储备现状:在高产、高效、优质育种工作上,目前共有37份材料参加总局和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