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贺铸帖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贺铸帖》(又名:《易王献之二帖书》)(《玉格帖》)(《米芾再启帖》)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宋代 【作者】米芾 【规格】纸本行书 。翰牍九帖之五,纸本,行草书,纵23.4厘米,横36.8厘米。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释文芾再启。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人生几何,各阏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一决无惑。芾再拜。 作品简介此帖为致玉笔架主人书札。翰牍九帖之五。 《贺铸帖》,《书法大辞典》称为《玉格帖》;《清鉴堂帖》称为《贺铸帖》;吴其贞《书画记》称为《米芾再启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易王献之二帖书》。 易法如何,双方心照,今日中不得明矣。 「贺铸」句即谓能自度歌曲(词章),不妨往还尔。方回元符末在泗州,翌年访元章于真州,遂同见蔡京。若犹在通判任,则收书人亦居泗州也。要之,此帖作时当近《适意》、《丹阳》二帖。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艺术赏析1. 从《贺铸帖》里,我们看不出米芾「集古」的痕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有别于古人,颇具心意的书作。这证明,米芾具有食古化古,善于融会贯通的学习本领。 2. 《贺铸帖》呈逸迈奇崛之势慨,郁勃清健之态姿,从头到尾,无丝毫懈殆处,其用笔虽浓饱蘸而不令溢出线外,且墨重而意蕴,极显书者功力与个性。所谓书「本于笔而成于墨,笔不为墨所累,墨不能游于笔外,纯熟之极,然后浑然天成」(米芾自语),正是书者用笔技巧的总括。 3. 观其笔划,或粗细,或长短,或疏密,或繁简,或正斜,或肥瘦无不有机和谐的化为一体,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力追「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骨筋、皮肉、腊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米芾自语)的艺术境界。故此帖确乎为米芾行书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米芾(1051-1107)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