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
释义

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许昌西北约15公里的灵井镇西侧。1965年春,在当地村民挖井挖出的堆积物中,采集到一批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引起考古界重视。1992年,灵井遗址被公布为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灵井”之井,实为长期流淌的地下泉水。2005年4月,因附近煤矿透水,致使灵井泉水骤断并循泉眼回流,地下水位下降,原生地层出露。河南省文物局抓住机遇,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简介

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西侧。2005年6月进行首次考古发掘,面积9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5452件。2006年发掘120平方米,石制品5690件。2007年发掘49 平方米,除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外,在TG9深4.99米处(距基点)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

2005年至今,发掘259平方米(仅 60平方米见底),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约3万件,类型有石锤、石砧、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原料主要为脉石英。哺乳动物化石18种。文化层深7.2— 5.6米。上文化层仅揭露3平方米,出土石制品32件,少量动物化石,并出土有燧石石片,特点同1965年和2007年采集的细石器相一致。下文化层出土大量石制品、骨制品、动物和人类头盖骨化石。

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据灵井动物群灭绝动物占44%的比例和光释光测年的初步实验结果,头盖骨化石出土层位时代为距今8—10万年,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上最敏感时段;出土大量打制和使用的骨器,数量是国内同类遗址中最多的;灵井遗址地层总厚达10余米,其中旧石器、新石器等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不多见的较完整的地层剖面;灵井旧石器遗址分布近万平方米,可对此进行持续性研究。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西侧。 2005年6月进行首次考古发掘,面积9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和动物化石5452件。2006年发掘120平方米,石制品5690件。2007年发掘49 平方米,除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以外,在TG9深4.99米处(距基点)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

规模

灵井旧石器遗址分布近万平方米,灵井遗址地层总厚达10余米,其中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汉、宋时代文化层都有分布,是国内不多见的较完整的地层剖面。

196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国兴从村民挖井挖出的堆积物中采集到一批动物化石、细石器及打制石器,认为属“中石器时代”,引起史前考古界的重视。1992年,灵井遗址被公布为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多次到现场调查,采集到一些石器标本。长期以来,埋藏文化遗物的地层被积水浸泡,无法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4月,因遗址西南约7公里的一家煤矿透水,致使包括灵井在内的几处泉水骤然断流,接着积水循泉眼回流,地下水位下降,原生地层出露,实属百年一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将这一重要情况报告省局,并向国家文物局申报,请求对这处史前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之后,国家文物局批准这一发掘项目,面积300平方米。近3年来,考古发掘取得很大收获。

2005年6月11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考古队进驻,次日开始考古发掘,开2米×30米探沟一条,5米×6米探方一个,计90平方米,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器和动物化石计5452件。遗物埋藏在2个文化层中,之间有空白层。2006年开5米×6米探方4个,面积120平方米,出土石器和化石1万余件。2007年开7米×7米探方1个,并发掘上年度未到底部分。灵井遗址的发掘未找到细石器及其文化层。2005年至今,共发掘259平方米,但其中仅有60平方米挖到文化层底部,文化层深5.6米至7.2米。

2007年12月17日9:00,在9号探方深5米处(下文化层下部)发现一个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埋藏在灵井遗址下文化层距钙板层深5米处,距地表深约8米。头骨出土于灰绿色的湖相沉积中,同层出土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头骨化石在地层埋藏中已破成10余块,散落在约2平方米的范围内,包括顶骨、枕骨、眉骨等,仅缺少的上颌部分,很可能压在未发掘的东部隔梁中。头骨化石保存和石化程度均较好,未见变形。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配合,头骨化石已被整取,现已运抵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并已开始对化石进行精心修理和保护。

考古发现

灵井遗址的发掘,采取国际上通用的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并采用边发掘、边整理、边交流、边修订、边研究的模式,现已在《人类学学报》发表研究报告2篇,日本《旧石器考古》和其他杂志发表3篇,《中国文物报》发表3篇,其他刊物2篇,待发表4篇。灵井遗址的考古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已有数十位中外专家到发掘现场参观考察。

灵井动物群中的绝灭种类有中国硕鬣狗相似种、古菱齿象、梅氏犀、披毛犀、李氏野猪、轴鹿新种、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占动物群总数的44.4%。

灵井动物群中大部分成员为典型的晚更新世类型,如古菱齿象、披毛犀、蒙古野驴、马鹿、河套大角鹿、普氏原羚和原始牛等。但也包含了一些如梅氏犀这样的较古老的成员以及典型的中更新世成分或其相似种,如中国硕鬣狗相似种和李氏野猪。因此,研究者认为灵井动物群的时代应与许家窑动物群的时代相似,为晚更新世早期。许家窑动物群的铀系年龄为100ka至120ka,由此推断灵井动物群的绝对年龄约在100ka(距今10万年)。

灵井遗址出土18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已定为新属新种的是:灵井轴鹿(新种)和许昌三叉角鹿(新属、新种)。

当今,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一为人类起源,另一为现代智人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已成共识,因非洲发现从距今400万年至几万年前的人科标本达数百件,且演化关系清楚。关于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目前,国外一些学者根据化石特征、年代测定及遗传学研究等,提出世界各地的现代人都是非洲早期人类的后裔,根据这一现代人的“非洲起源说”,中国的北京猿人等在距今约20万年前消失,现代中国人及其中国的晚期智人,如柳江人和山顶洞人等,都是来自非洲的人类的后代,而北京猿人的后代却被取代而绝灭了。对此,我国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曾提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学说,尽管在中国境内已经发现了近百处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地点,其中有不少地点出土人类化石,但由于发现相关阶段的关键古人类化石(如头骨)较少,成为该学说的一大缺憾。在非洲以外的其他大陆,距今约10 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非常稀少,这直接影响着现代人类起源的研究。灵井头盖骨用光释光测年初步结果为距今8万年至10万年,是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重要时段,可望为东亚和我国现代人类起源提供直接证据。

目前,灵井遗址已出土的文化遗物约3万件,是国内最丰富的旧石器遗址之一,包含人类行为信息丰富。最新发现的头骨化石,是河南省境内第一个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是我国继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之后,15年来古人类化石又一次重大发现。

灵井遗址动物化石和石器的埋藏在以灵井泉水为中心的湖相沉积和近水地层中,地层由北向南微倾斜,层理在颜色上从上而下逐渐变深,在岩相上沉积物均以粉砂为主,但愈向下砂的含量比例明显增大,这套地层反映灵井泉水形成的湖泊由盛期至逐渐萎缩的变化过程。动物化石和石器在同一地层中分布,石制品棱角锋利,动物骨骼也基本未经冲磨,从出土遗物埋藏情况看应属原地埋藏,但也不排除局部小规模的流水搬运。从出土骨料、骨器和大量的碎屑判断,这里为一处以屠宰肢解动物为主进而加工使用骨器(含石器)的工作营地。出土的骨骼破碎比例在90%以上,头骨、趾骨等数量很少,长骨、肋骨等便于加工骨器的骨骼较多,说明制作骨器的骨骼有不少是有选择地带入的。

灵井的地层剖面,是中原地区乃至国内最完整的地层剖面之一,从旧石器、新石器、商周、汉、宋时期文化都有分布,深达10余米,尤其对于研究中原地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目前调查的情况看,遗址范围很大,面积可达上万平方米,有进行可持续研究的条件。

哺乳动物、年代及其环境

从灵井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共有8个种,加上已鉴定出的偶蹄目8个种,还有两种啮齿目的门齿,灵井遗址出土的已鉴定出的哺乳动物化石共有18个种:啮齿目1、啮齿目2;宽吻灵猫;棕熊;中国鬣狗;诺氏古菱齿象;梅氏犀;披毛犀;普通马;蒙古野驴;李氏野猪;獐;轴鹿;马鹿;河套大角鹿;鹿亚科属种未定;普氏羚羊;原始牛。

灵井遗址的哺乳动物群从组成上看有啮齿类2种,食肉类3种(图1),长鼻类1种,奇蹄类4种,偶蹄类8种。从食性上看,食肉类中的宽吻灵猫相似种、中国鬣狗相似种及熊未定种为猎食性食肉类,其中鬣狗还兼有腐食性,熊兼有素食性;两种啮齿类均为杂食性;1种长鼻类和4种奇蹄类均为素食性;8种偶蹄类中的李氏野猪相似种为杂食性,其余的均为素食性。在素食性种类中,长鼻类和犀类为粗食性兼嫩食性,猪类、鹿类中的种类以嫩食性为主,马类和洞角类以粗食性为主。即按食性的排列为:纯猎食性种类1个,猎食兼腐食性种类1个,猎食兼素食性种类1个,杂食种类3个(未包括熊),粗食兼嫩食性种类3个、嫩食性种类4个,粗食性种类3个。从各种类对应的标本数量上看,食肉类总共只有6件标本,素食类标本有数百件。因此从食性上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对应的个体数量分布上看,灵井动物群完全符合金字塔形的食物链结构,即食肉类的种类和个体数量较少,素食类的种类和对应的个体数量较大。但是在食肉类中没有像狮和虎之类的大型猛兽,在素食类中以马、鹿、牛等体型中等偏大者为多,说明灵井遗址的主人在狩猎时注重容易捕获并含肉量大的种类。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灵猫和熊偏向于森林型,鬣狗偏向于草原型,犀类、长鼻类、猪类、鹿类偏向于半开阔的树林型,马类和洞角类偏向于草原型。熊类、野驴、马鹿是温带偏寒地区的常见种类,大角鹿和披毛犀是寒冷区常见的种类。因此,灵井动物群的生态环境应为平原地区以草原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略低于现在。

从动物地理的角度看,灵井遗址出土的宽吻灵猫主要分布在过渡区,中国鬣狗、獐主要分布在北方区和过渡区,棕熊、诺氏古菱齿象、披毛犀和梅氏犀、普通马和野驴、李氏野猪、大角鹿和马鹿、普氏羚羊、原始牛等主要分布在北方区,即大部分种类都属于北方区。另外,在灵井动物群中种类较多的奇蹄目和偶蹄目中没有貘和麂这样的南方区常见的种类。因此,灵井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区的动物群。

考古学者选择了与灵井遗址较近的襄汾丁村动物群和许家窑动物群、稍远一些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和山顶洞动物群、更远一些的吉林榆树动物群进行组成上的比较。与丁村哺乳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熊属、古菱齿象属、额鼻角犀属、马属、猪属、大角鹿属、鹿属、羚羊属共8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梅氏犀、蒙古野驴、马鹿和河套大角鹿4个。与许家窑哺乳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腔齿犀属、马属、猪属、鹿属、大角鹿属、羚羊属和牛属共8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披毛犀、蒙古野驴、河套大角鹿、马鹿、普氏羚羊、原始牛共6个。与萨拉乌苏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古菱齿象属、腔齿犀属、马属、猪属、鹿属、大角鹿属、羚羊属和牛属共8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披毛犀、蒙古野驴、马鹿、河套大角鹿、普氏羚羊和原始牛共6 个。与山顶洞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马属、猪属、鹿属、羚羊属和牛属共6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蒙古野驴、马鹿和普氏羚羊共3个。与榆树动物群相比,两者在属一级相同的成员有熊属、额鼻角犀属、腔齿犀属、马属、猪属、鹿属、大角鹿属、羚羊属和牛属共9个,在种一级相同的成员有梅氏犀、披毛犀、普通马、蒙古野驴、马鹿、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共7个。因此,从动物群组成成分的比较来看,灵井动物群与榆树动物群在组成上最相似,其次是许家窑动物群和和萨拉乌苏动物群,然后是丁村动物群,最后是山顶洞动物群。这进一步证明了灵井动物群的北方区性质。

灵井动物群中的绝灭种类有中国鬣狗相似种、古菱齿象、梅氏犀、披毛犀、李氏野猪相似种、轴鹿未定种、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共8个,占动物群总数的44.4%,这一比例还是比较大的。灵井动物群中大部分成员为典型的晚更新世类型,如古菱齿象、披毛犀、蒙古野驴、马鹿、河套大角鹿、普氏羚羊和原始牛等。但也包含了一些如梅氏犀这样的较古老的成员,以及典型的中更新世成分相似种,如中国鬣狗相似种和李氏野猪相似种。

最近,考古学者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董为博士,将遗址所出土的鹿科动物化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两个鹿科化石新种类:灵井轴鹿新种(Axis lingjingensis sp. nov.)(图2)和许昌三叉角鹿新属、新种(Trifurcatoceros xuchangensis gen. et sp. nov.)。前者角冠的主枝呈琴弓状, 并有一定程度的螺旋状, 目前是轴鹿属在晚更新世的唯一代表;后者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伸出3个分枝, 与鹿亚科其他成员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只有主枝和眉枝(或第一枝)的情况完全不同, 而介于晚中新世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和中、晚更新世的大角鹿(Megaloceros)之间。三叉角鹿在系统位置上仍属于鹿亚科, 与大角鹿的系统关系最近。

鹿科动物的角冠具有脱换性,一般在春季萌生、夏季成熟、冬季脱落,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大型可再生器官,并且再生速度很快,因此鹿角的研究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对于残缺或病变器官的再生及干细胞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另外,由于鹿角的演化速度较快,鹿角化石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鹿科动物的系统演化问题,而且具有较大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从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 )、中国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 )、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 ca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反映出灵井动物群属于北方区,其生态环境为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略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和丁村接近,约在距今10万年左右。

考古价值

灵井遗址文化层上部的钙板层应是区域环境和气候的标志,它同大岗遗址的黑垆土、南阳盆地上部地层中的结核砾石层和灵井遗址周围地层广泛出露的小砾石结核层一样,应为全新世气候转暖的产物,可判定为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界面。倘若如此,灵井遗址最晚应在距今1万年以前,这一点从某些出土的动物化石属更新世的灭绝种得到印证。从地层上观察,灵井的钙板层同新石器文化层中间有约3米厚的地层,既不包含新石器遗物,也不见旧石器时代遗物,这可能是代表猎人文化的灵井人随着全新世气候转暖而北上,而南方来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循着砾石文化向北传播的路线到达本区之前的缺环。

灵井遗址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包括湖相、漫滩相(湿地)堆积物为背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人类狩猎、肢解动物、加工兽皮、石器、骨器的工作营地,属原地埋藏类型。灵井遗址是华北地区文化遗物和包涵信息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它有着较大面积的原生地层和丰富的遗物,相信随着工作的深入,可能会确定该遗址在探讨某些重大学术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专家点评

许昌灵井遗址发现的材料是旧石器与古人类方面很新的发现,该遗址的研究潜力很大。发掘出土遗物来自明确的旧石器层位;出土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均很丰富;骨制品器形典型而且精致,有的尖部有使用痕迹,是非常明确的骨器。人类颅骨化石年代在距今10万年左右,也是自1994年南京汤山人颅骨化石发现以来再未有过的珍贵材料。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许昌灵井古人类遗址的发掘是一次组织严密、规范严谨、资料完整的科学发掘,出土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层位明确可靠,是我国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地层中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许昌人”头盖骨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人类演化过程中5万~10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化石的重要缺环,对于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是中国考古学和古人类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发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7: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