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蔬菜研究室 |
释义 | 百科名片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室成立于1988年底,原名为河南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生物技术室(大白菜室)。2000年春季院机构调整时并入河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2007年元月又并回园艺所。现有科技人员6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3人,助研2人。拥有设备完善的细胞工程实验室5间(80m2),种子库2间(30m2),温室3栋(600 m2),试验田20000m2;由河南省投资一千多万元建立的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本所,拥有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 研究室主要从事大白菜、甘蓝、小白菜、辣椒等蔬菜作物生物技术及遗传育种研究。自成立以来,一直被列为院重点课题,先后承担国家科研项目6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1项农业部九五重点攻关项目,5项省攻关,4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专项基金)。目前在研项目有:“十一五”国家计划(2006-2010)“优质多抗专用大白菜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005-2007)“优质丰产抗病大白菜新品种豫新60、豫新6号的中试与示范”,和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叶类蔬菜新品种选育和开发”等。 十七年来,本研究室取得了较大成绩和进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育成并推广大白菜、甘蓝、花椰菜新品系十几个,其中审定大白菜新品种12个、甘蓝新品种2个,其中国审、国鉴品种8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3人(栗根义,高睦枪,张晓伟)分获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有2人次获得对方资助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6人次先后赴英国、亚蔬中心(泰国AVRDC)、日本和美国进行合作研究或研修,接待来自美国、日本和比利时的专家来本室进行合作研究或学术交流。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其应用”于2006年获国家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通过对大白菜的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套双单倍体纯系规模化培养体系,显著地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在大白菜成功的基础上,又将该技术借鉴应用于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茄果类蔬菜作物的纯系亲本材料的创新上。利用该培养体系,获得大白菜、甘蓝、花椰菜等作物的纯系材料1万多份,对这些纯系进行病圃筛选及农艺性状鉴定以选育优良纯系,并利用这些纯系配制大批杂交组合。由于该体系的建立,已经陆续培育出审定的春播耐抽薹、夏播抗热结球及秋播系列大白菜新品种13个(国审7个):豫白菜7号(1997年)、豫白菜11号(1998年)、豫白菜12号(2000年)、豫新3号(2001年)、豫早1号(2001年)、豫园50 (2001年)、国审豫新1号(2002年)、国审豫新5号(2002年)、国鉴豫新6号(2004)、国鉴豫新50(2004)、国鉴豫新60(2004)、国鉴豫新55(2006)、国鉴豫新58(2006);育成甘蓝新品种3个:豫生1号(2001年)、国鉴豫生早熟牛心(2006)、国鉴豫生4号(2007)。新品种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在全国十多个省份累计种植面积500多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又选育出一批甘蓝、花椰菜、小白菜新品系,正在省内外逐步推广应用。 研究重点(1)完善MIC、AC技术体系,创新大批育种新材料;(2)构建DH遗传作图群体;(3)构建蔬菜核心种质库;(4)绘制大、小白菜,甘蓝,辣椒等分子图谱;(5)重要性状分子标记与定位;(6)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转育选育;(7)杂交配合力测定。研究蔬菜种类:大白菜、小白菜、甘蓝、花椰菜、青花菜、萝卜、辣椒、茄子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