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间瀛州书院
释义

瀛州书院,原坐落在河间县城内东南隅,建于清乾隆年间。据乾隆《河间县志》记载:河间城内原有县学、府学、唯独没有书院。到乾隆十七年(1746)十一月,杜甲任河间府知府,看到堂堂河间大府连座书院都没有。杜知府上任不久就和同僚们议论筹建书院的事。次年(1747)春,同知(官名)洪东阆来帮助杜知府操办修建书院事宜。选院址、定院名。院址选择在南面临水、北近孔庙,环境幽雅的府城东南隅。因河间一度称瀛州,院名就叫“瀛州书院”。

乾隆十八年(1747),即招工匠购置砖、瓦、木料、开工建设。这项建设工程由一位姓邹的督办。书院建讲堂一座,两座生童修业房,各十二间。讲堂后面建有董仲舒祠堂,毛苌公祠堂各三间。除此之外,书院讲堂前,东建藏书房三间;西建山长(院长)房三间;东建有厨房,西建有仓库,正南建有宽敞高大的门楼,安有朱漆大门。书院整体为青砖、灰瓦、斗拱式建筑。为给生童们创造一个课余时游玩和休息的环境。门前阔地建有河房(明代指河边房子,后指水边的房子)、草亭、水池;栽种各种树木。

瀛州书院启用后请名师担任主讲。县首招生竟二十四名。生童待遇,每天每生由书院代给膳食费银五分。每月两大课书院还赏生童纸笔银,以资鼓励生童上进。一时间,瀛州书院名声大振,学子云集。

瀛州书院集藏书、授童为一体,还兼一府举子乡试的考点。据说:清代大臣纪晓岚、御史裘晓华、戈涛、进士左乔林等人都是迈过瀛州书院乡试这首门槛步入青云的。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瀛州书院在历史风风雨雨中屡修屡损。“七七事变”后,日军飞机对河间古城狂轰乱炸,古迹横遭灭顶之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河间县委、县政府采纳“人大”、“政协”委员们的提案,筹措60万元在西大街路北异地重建瀛州书院。。新建的瀛州书院,有40个房间,占地1600平方米。启用后,主楼上层为市文化局办公室,楼下房间为市文保所公和陈列室;陈列着《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的珍贵历史文物数百件》。仿古建筑的瀛州书院大门,飞檐鎏瓦,画壁明柱,门楣上书“瀛州书院”潇酒的匾额,给河间平添了不少光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