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布吉人 |
释义 | 基本概况布吉人(Bugis) 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族之一。亦称“布吉斯人”。有393万人(1978),主要分布在苏拉威西岛西南部、加里曼丹岛东南部和小巽他群岛部分地区。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系新马来人的后裔。使用布吉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通用马来语和印度尼西亚语。14世纪即有本民族文字,以及用本族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但仍保留印度教和原始信仰残余。由20~40户组成一个村落,由若干村落组成一个地缘集团。有共同的神器,共同举行宗教活动,由称做“比苏”(bissu)的祭司主持。 从事生产布吉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用水牛犁田,精耕细作,产量甚高,能提供大批商品粮;部分人从事畜牧业,饲养马、牛、羊;渔业和手工业亦很发达;他们还擅长航海,精于经商。其商船的活动范围东自西伊里安,西至苏门答腊,北抵中南半岛,南达澳大利亚北岸。布吉人很早便是著名的航海民族。 另有少数布吉人分布在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州。 民族历史补充: 亦作Bugis。 印度尼西亚苏拉维西岛的民族。语言属澳斯特罗尼西亚(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为该岛文化上占优势的种族集团,与亲缘关系最近的望加锡人(Makasarese)常常相提并论。20世纪末约有331万人。布吉人的农村经济以水稻为主,他们也是航海民族并从事岛屿间贸易活动。布吉人起源于苏拉维西岛西南角的望加锡,以勇於冒险和航海技巧著称。1667年前後,望加锡被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布吉人自苏拉维西向马来群岛尚无西方势力的地方迁移。17世纪时,他们在克朗河及雪兰莪河一带定居,1710年前後就在雪兰莪建立一个布吉人国家,1772年左右又在廖内确立其统治。到1770年代时,雪兰莪与廖内联合攻打马六甲的荷兰人。布吉人的土王哈吉亲率战船到马来半岛,1784年6月战死。此後荷兰人控制了廖内,到18世纪末英国人进行干涉,在那里扶植了一名马来人苏丹,荷兰军撤走。布吉土王阿里夺权後赶走马来苏丹,因之在马来世界造成多年纠纷。结果两败俱伤,1800年後布吉人的势力遂消亡。布吉人是早期皈依佛教的马来人之一。他们接受了许多印度习俗,包括等级社会制度——从王公、地区官员、王侯直至农村首领。随之而来的是印度文字,并且保留下了丰富的文献材料。17世纪初叶,望加锡人和布吉人改信伊斯兰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