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吉尔根姓
释义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布吉尔根氏,满语为Bujilgen Hala,汉义“射手”、“弓弩兵”,世居额尔敏(今吉林浑江)、乌鲁特(今内蒙古兴安盟地区)。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满族、蒙古族布吉尔根氏,在清朝末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布氏、朴氏。

姓氏渊源

布吉尔根[布吉尔根,读音作bù jí ěr gēn(ㄅㄨˋ ㄐㄧˊ ㄦˇ ㄍㄣ),满语为Bujilgen Hala]

一.姓氏渊源:单一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布吉尔根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郡望

二.郡望:

兴安盟

兴安盟:二十世纪末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兴安盟境内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证明大约在距今三千年至一万年间,兴安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兴安地区是东胡族人的游牧之地。汉、魏、晋诸朝时期为鲜卑族属地。南北朝时期为室韦属地。唐朝时期,兴安地区分别隶属于室韦、松漠、饶乐三个都督府。辽国时期为上京道泰州辖地。金国时期为临潢府泰州辖地,在金大定年间开始修筑规模宏大的金长城,总长近五千公里,在兴安盟境内通过的共有四段。元朝时期,兴安地区归辽阳行省州所辖,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统一中国北方后,分封近戚功臣,兴安盟一带为其三弟帖木哥斡赤斤的封地。明朝时期为泰宁卫辖地。清朝时期,居住在兴安盟一带的主要是科尔沁蒙古,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管理,实际上沿袭了满洲八旗制度,即拆散蒙古部落,编成盟旗,使其互相制约,无法联合。民国时期,延续了清朝时期的蒙古封建王公制度,盟旗的设置和区域均未改变。值得一提的是,震惊中外的“中村事件”就发生在兴安盟科右前旗的察尔森镇,此事件后来被日本侵略者作为借口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践踏着我国东北的大好河山。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6月,兴安盟在“伪满洲国”统治下设立兴安省,省府驻王爷庙(今内蒙古乌兰浩特)。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8月,苏联政府对日寇宣战后,王爷庙的日伪分子处于极度混乱状态。8月11日,伪“兴安陆军军官学校”的四百多名青年军官学生起义,投向人民的怀抱。后来,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领导下,成为内蒙古人民革命斗争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月16日,内蒙古东部葡些民族上层人士,在兴安盟的葛根庙召开了东蒙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东蒙自治政府,并建立了东蒙自治军。兴安盟也同时成立,上属东蒙自治政府,下辖五旗一街:西科前旗、西科中旗、西科后旗、喜扎嘎尔旗、扎赉特旗、王爷庙街。对兴安盟人民来说,最光荣、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在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5月1日在兴安盟王爷庙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推进内蒙古自治运动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于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1月在张家口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3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自治政府的代表洪于承德,经过反复协商,4月3日正式通过决议,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者,民族区域自治不是独立自治。“四三”会议后在东部区成立了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5月15日,东蒙总分会在王爷庙召开节东部地区临时代表会议,宣布撤销东蒙自治政府,成立由东北人民政府和内蒙古自治动联合会双重领导的兴安省人民政府。随着自治运动的深入发展,内蒙古地区的各族人民要求成立自治政府的呼声十分强烈。中共中央于1947年3月发出批示,决定成立统一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遵照中央指示,在王爷庙隆重召开了有各盟旗、各民族、各阶层392名代表参加的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乌兰夫为主席的内蒙古自治政府。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从此,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区诞生,为中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王爷庙改为乌兰浩特市。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后,兴安盟的建制和归属,曾经变更了几次。1947年自治政府成立不久,兴安盟归自治政府直接领导。1952年,内蒙古成立东部区行政公署,驻乌兰浩特市,兴安盟的建制随之撤销。原兴安盟与呼纳盟合并,改称呼伦贝尔盟。1969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的变更,原兴安盟的扎赉特旗随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科尔沁右翼中旗随通辽划归吉林省。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恢复原建制,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划回呼伦贝尔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仍属通辽。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重新恢复了兴安盟建制。

历史名人

三.历史名人:

布吉尔根·扎克丹

布吉尔根·扎克丹:(生卒年待考),满族,字秀峰,号五费居士;满洲正红旗人。著名清朝世袭云骑尉、满文《聊斋志异》翻译者。

满文译本

著名清朝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满文译本的书名是《摘翻聊斋志异》,译者是正红旗满族人布吉尔根·扎克丹。

此译本刊刻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是一种满汉合璧的选译本。全书二十四卷,分订二十四册,共选择作品一百二十六篇,其中包括了《考城隍》、《青凤》、《张诚》、《乐仲》、《曹友于》、《齐天大圣》、《续黄梁》、《白于玉》、《庚娘》、《向杲》、《巩仙》、《花姑子》、《禄数》等。

翻译《聊斋》

布吉尔根·扎克丹是清朝乾隆~咸丰年间人,他一生官不得志,有感于蒲松龄笔下所寄托的“孤愤”,因而酷爱《聊斋》,后为翻译《聊斋》几乎用尽了一生的心血。

布吉尔根·扎克丹在译本书前所题《聊斋志异·即事》一诗中说:“只因坎坷译奇书,虽有愁怀亦自舒。理义悦心贤者训,此中子滋味美堪茹。”又说:“古稀年近性尤痴,镇日钻研苦构思。幸遇友莲多助我,发挥精蕴妙文词”。由此也可见布吉尔根·扎克丹对待翻译《聊斋志异》的严肃认真的态度。

精通满文

布吉尔根·扎克丹的汉族好友穆齐贤精通满文,布吉尔根·扎克丹曾多次携带《聊斋志异》译稿登门求教。

应布吉尔根·扎克丹的请求而参加译本校订的除穆齐贤外,还有他的通晓汉文的镶白旗人军机处署察太平仓礼科给事中萨霖、镶红旗人马兰镇总兵庆锡,以及他的满族学生德音泰和长兴等。

虚心好学

穆齐贤和庆锡后来在为《摘翻聊斋志异》所作的序文中,一致称赞布吉尔根·扎克丹虚心好学,为推敲译文而不耻下问,务求译文“无毫发遗憾而后已”。

德音泰和长兴记叙老师的翻译事业时说:“夫子之于清文,如性命焉。而蒲留仙之《聊斋志异》一书,尤夫子之酷好者,遂翻译百十余则。经营辛苦,几历寒暑,方始脱稿。而夫子一生之纯粹精华,皆寓乎是书矣。虽不敢仰邀高明之赏鉴,或可为来学之一助耶!然恐其中有笔画之讹舛,字句之脱落,因忝列门墙,袜线不弃,命之详家校雠,以冀免鲁鱼亥豕之讥焉”。

布吉尔根·扎克丹自己对翻译的甘苦也曾作词一首自述:“笔墨债,几时休?喈奇书,苦穷究。《聊斋》一部,脍炙人口。仔细翻译百余首,功夫大半五更头。寻明师,求益友。经阅几春秋,推敲方成就。虽灾梨以垂后,窃恐鲁鱼篇内有。”

布吉尔根·扎克丹的满文译本《聊斋志异》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由二酉书坊加以翻刻,翻刻本的卷数及册数与原刻本相同。

注:

极其可惜的是,布吉尔根·扎克丹的满文译本《聊斋志异》之末刊原稿,现被收藏在美国纽约市大都会博物馆中,而复印稿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关德栋教授处。

布吉尔根·雅图:(生卒年待考),满族。著名清朝云骑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5: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