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 |
释义 | 简要概述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南京大学,实验室是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多年进行软件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1986年底通过专家论证,1987年开始筹建,1990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向国内外开放。迄今,已经通过四次评估(1993、1997、2002、2007年),并在2007年进行的第四次评估中被评为信息科学领域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为吕建教授,现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孙钟秀教授。 科研领域计算机软件技术与产业是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灵魂。本实验室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坚持“研究力求原创,技术取得突破,成果促进产业”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应用基础研究,从软件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探索、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关键软件产品和应用的产业化促进三个层次开展软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方法学、分布计算与并行处理、软件质量保障与自动化技术、系统软件及信息安全、以及智能化与多媒体软件支撑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主体化与可信化的软件方法学框架、机器学习与智能化软件支撑技术、普适化的分布式计算与应用支撑技术、以及人本化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等;旨在以软件方法学与机器学习为切入点,研制一套面向Internet的软件方法与技术支撑体系。 项目成果实验室建设以来,在软件自动化技术和分布式与并行处理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主要在软件方法学与新型中间件技术、软件质量保障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和多媒体软件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1)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网构软件模型、方法与技术体系,研制了对象化与主体化的软件协同技术与平台; (2)提出了一个高可信软件的方法与技术体系,研制了支持高可信软件的分析、测试、验证工具集和和评估技术体系; (3)机器学习与自适应技术方面,重点围绕“提高泛化能力”这个机器学习的根本问题进行研究,在多学习器集成、未标记样本利用、复杂多义性对象表示与建模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在多模态信息利用技术、演化计算理论基础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4)提出了一种普适化的分布式计算软件支撑平台框架、方法与技术体系,研制了面向普适计算环境的资源管理与服务协同技术及平台。 (5)提出了一个面向内容的计算机读图系统框架,研制了各类退化条件下的矢量化方法、复杂多关联语义的层次式表示、通用可视媒体识别与理解模型、融合空间推理与形状匹配的三维重建技术及相关性能评测体系。这些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受益于400余项科研项目的资助,先后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六十余项,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得到国际同行较高的评价和引用,获得一批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同时积极拓宽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渠道,促进了国家信息化建设,推动了软件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研团队本实验室以团队建设为主线,团结合作为内涵,强化培养为手段,建立起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成员结构合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学术梯队。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研究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称号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多人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任职。 多年来,本实验室在有限的运行费的资助下,围绕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设立了开放课题基金和访问学者制度,利用良好的学术环境,扩大科研合作面、拓宽学科交叉,促进了我室接触学科前沿,提升科研水平,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创新活力,提高开放质量。 本实验室建立了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在运行经费、办公场地、人才引进、评价机制、学术活动、国内外协作等方面得到依托单位南京大学的有力支持,使得研究人员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发展上,期望早日实现本实验室的战略目标:在软件新方法与新技术前瞻性和原创性探索方面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在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在关键软件技术与系统的应用与产业化促进方面取得实际成效,从而把本实验室建设成为软件新方法与新技术领域共性基础问题的系统性与持续性的研究基地、软件高新技术与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基地、软件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及软件新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实践基地,为我国在国际软件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贡献,为我国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