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郝兆文 |
释义 | 郝兆文,民国11年(1922)8月出生于山西省武乡县石门乡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家乡小学读书,因家庭贫困辍学,而后在家乡学木工和当雇工等。民国28年2月,年仅17岁的他,就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入伍后任山西省武乡县关家垴编村青救会秘书、救联会主席、村长、中共武乡县一区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1949年南下福建途中任长江支队三大队一中队区委书记。入闽后,在南平先后担任中共南平县第三区(今樟湖)区委书记兼区长、中共南平县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常委、公安局局长、宣传部部长、中共南平县委第三书记兼城工委书记、中共南平市委第一书记、中共南平地委农办副主任、地区农机局局长、二轻局局长、行署经委第一副主任、地区革委会工交组组长、南平市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南平市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郝兆文遭受严重迫害。但始终坚持党性、坚持原则。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于1977年8月,郝兆文调任中共建阳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地委第二书记。1978年8月调福建省总工会,历任党组书记、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委,中共福建省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省第五届人大常委等职。 郝兆文入闽,首任中共南平三区区委书记时,古田、尤溪2县土匪猖獗,严重威胁新政权的建设。他领导广大干群配合解放军,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等工作。调任县委工作期间分管工农业和主持全面工作,兢兢业业为南平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1976年,郝兆文号召各公社开发荒山,开展造林、种茶、种果树等多种经营。动员夏道镇(公社)各大队劳力8000余人,开垦夏道镇后山——麒麟山,建成夏道茶场。鼓励干群同心协力,仅用半个月时间,开辟茶山133.33公顷。还筹建夏道畜牧场(南平市副食基地夏道场),成为畜牧、果树和养鱼的综合场,为夏道镇富余劳力提供就业出路,并增加夏道镇财政收入。在这基础上,企业经营愈来愈好,成为本省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他倡导各公社(乡镇)平整土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动员市属机关和驻延省、地属单位的工作人员万余人支援西芹镇长建村平整农田36.7公顷,使它成为旱涝保收田。 为了改变南平山区交通落后状况,决定成立南平市修建公社公路指挥部,他兼任总指挥。任上,呕心沥血,踏遍境内山山水水。因资金不足,提出“民办公助”的办法筹措资金。使境内公社公路基本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呈“掌形”展开,配合国道、省道向各公社、乡村和邻县辐射。他亲自抓了关键性工程,如:修建水东(明翠阁)路段,提高路基,拓宽路面,减少来往车辆阻塞,基本保持畅通;开发杨真堂居民区公路,方便居民工作和生活;修建环城公路,起于瓯朋线水南公路大桥,经环城运行,至安丰地段,全线12千米,(任内规划,1979年破土动工,1981年12月通车),缓解市区车辆过多的压力;修建新建村至沙溪口水电站路段(沙溪口水电站建设中才竣工)与316国道相连。同时,着手修建几条乡际公路:东坑至太平、太平至樟湖、樟湖至巨口、巨口至赤门、巨口至洋后、洋后至大凤、大凤到吉溪与赤门公路汇合至市区、安丰至大洋和茂地、茂地至来舟,西芹至塔前、塔前至夏道、夏道洋头到虎山、樟湖至西塘等。为了缩短路程,节省投资,他亲自带领有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从瓯朋线上的东坑(横排路)出发,沿途爬山越岭,途径夏道,炉下、太平、樟湖、巨口、赤门、洋后、大凤、回到南平。途中跋涉,不畏艰辛。在郝兆文领导下,农村广大干群排除“文革”中的各种干扰,坚定地修公路、架桥梁、筑涵洞,历经三年,基本实现了南平市乡乡村村通公路。至1978年,境内17个乡镇全部通了汽车,在224个大队(行政村)中,有187个通了汽车,占83.5%。全市公路总里程915.5千米。南平境内,江河密布,他倡导集资修建公路大桥,先后建成沙溪口、来舟、峡阳、七星桥和龙池等大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南平人民怀念郝兆文,赞誉他为“公路书记”。 1985年5月30日,郝兆文在福州病逝,终年63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